猪苓露地栽培技术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447940532 上传时间:2023-06-10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5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猪苓露地栽培技术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猪苓露地栽培技术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猪苓露地栽培技术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猪苓露地栽培技术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猪苓露地栽培技术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猪苓露地栽培技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猪苓露地栽培技术(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猪苓露地栽培技术一、概述(一)猪苓的形态结构猪苓是一种大型药用真菌,自然界中常以菌核形态存在,目前人工栽培猪苓是利用其菌核无性繁殖进行,我们通常所说的猪苓,也是指猪苓的菌核。夏秋季节,菌顶端可长出子实体(猪苓花),子实体上形成的孢子在适宜条件下萌发成菌丝,菌丝在生长过程中遇环境条件刺激可形成菌核。1、猪苓菌核有黑、灰、白三种不同的颜色和形态。分别称做“黑苓”、“灰苓”和“白苓”。这三种不同颜色的菌核,是在不同年限长出,前后相连,后者是由前者生长发育而来的,代表了猪苓菌核生长发育时的三个不同阶段,即由种苓(母苓)白苓灰苓黑苓枯苓的无性繁殖生长过程。黑苓黑色的猪苓菌核,是由灰苓生长发育而成。但在形

2、成黑苓之后,因其生长年限、菌丝的老嫩颜色、菌核软硬和折干率等的不同,又分为黑苓和老苓(枯苓)。黑苓,颜色黑但无漆黑光泽,其中有一部分呈褐黑色,由头年灰苓越冬后转变而来,黑苓菌核用手捏有弹性,掰开断面菌丝为米白色或浅黄色,其菌丝生命力和繁殖力强,可用来做种苓,在适宜的条件下可从黑苓菌核上萌发新苓(白苓)。如手捏菌核无弹性,断面菌丝为黄色或灰黄色,这种黑苓菌核不能作种,只可加工成商品猪苓。黑苓再继续生长,表面颜色黑而光亮,菌核内部菌丝木质化程度高,其内部形成大小形状不一的空洞,形似枯木,故叫枯苓。枯苓只能加工入药、折干率很高,是商品猪苓的主要部分。灰苓由白苓生长发育而成。表皮灰褐色或灰黄色,有一定

3、的弹性和韧性,质地松泡体轻,断面菌丝白色、幼嫩,折干率仅28.3%。灰苓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可在菌核上萌发出新的白苓,是最好的苓种材料。白苓当种苓栽培接上蜜环菌营养后,在适宜条件下,菌核里的菌丝不断繁殖突破菌核表皮,形成若干菌球,表面菌丝致密成一层白膜,即形成新的菌核白苓。皮色乳白,薄而幼嫩,无弹性,质地软易烂,常附着在黑苓或灰苓表皮,易脱落,不具备消化吸收蜜环菌的功能,靠母苓供给营养生长膨大,离开母体即会死亡,白苓是猪苓一生中生命最脆弱的阶段,也是猪苓能否高产的关键时期。猪苓栽培窝内白苓萌发多,生长发育好,窝产就高。白苓含水量高,折干率仅为12.6%,几乎无内含物,烘干后呈米黄色空皮。2、菌

4、丝体猪苓菌核菌丝体无色透明,具有横隔,呈不规则分枝,有锁状联合。3、子实体俗称“猪苓花”、“千层蘑菇”,可食用,每年夏秋季节当气温20左右时,在靠近地面的菌核(黑苓)顶部长出,菌柄基部相连,上部大量分枝,形成树状菌盖,高3037厘米,小菌盖圆形直径14厘米,表面灰白色或淡黄色,形似花丛,为猪苓有性繁殖器官,多菌孔,孢子无色椭圆形。(二)猪苓的生长习性猪苓喜欢生长在气候凉爽湿润的环境,怕高温干旱和水浸泡。在秦巴山区海拔10002000米均有野生分布,主要是杂灌林、阔叶混交林,次生林中分布较多,而在原始森林、竹林、高山阴坡、中山密林中分布较少。伴生的树种以桦树、枫杨、栎、麻栎、柞、野山楂、泡桐、杨

5、、柳、女贞、竹林等均有分布。1、温度当地温在10左右,土壤含水量在35%50%时,猪苓菌核菌丝开始萌动,12左右新苓(白苓)能够生长膨大,14左右白苓萌发速度及个体生长速度明显加快,1822生长最快。当地温高于22时停止萌发新苓,超过28时猪苓菌核生长受到抑制。2、湿度猪苓生长喜湿润环境,土壤含水量在50-60%适于猪苓生长,6-10月份,只要雨水适中,较长时间土壤含水量能维持在60-70%,空气相对湿度在70-90%之间,是猪苓生长最佳时段,此期如果土壤水分低于30%,干旱伴随高温,猪苓即停止生长。(三)猪苓的营养和生长发育1、猪苓的营养猪苓主要依靠蜜环菌提供营养而生长壮大。猪苓蜜环菌之间,

6、是一种侵染与反侵染相互利用的共生关系。蜜环菌不侵染新生白苓,侵染对象是黑苓和灰苓,其侵染与反侵染过程大体为:蜜环菌索接触到猪苓菌块表皮后,菌索表皮破裂,形成新的菌索侧枝侵入到猪苓菌块表皮层及菌核内部,分解吸收猪苓菌丝为自己营养。与此同时,猪苓菌核即在蜜环菌入侵点周围形成一个防卫圈;分解吸收蜜环菌丝及其代谢产物为自身营养,使新生菌核迅速生长壮大。这种侵染与反侵染(一次或多次)的结果,在猪苓体内形成一个个空腔,称为隔离腔,随着年代的增加,隔离腔越来越多、越大,最后形成具有多处大空腔的枯苓。2、猪苓菌核生长发育当猪苓菌核接蜜环菌后,吸收蜜环菌营养,在适宜条件下,春、夏和秋季,母苓上均可以萌发出新生的

7、白苓。一般在4、5月间,当地温升高到10左右,土壤含水量在4050%时,猪苓开始萌动,在黑苓、灰苓菌核的几个点,菌丝突破表皮,发出几束洁白绒毛状菌丝,开始数量很少,逐渐繁殖增多成菌丝团,渐变成米粒大小的菌球,在菌球表面菌丝致密成 一层白膜,对菌丝起保护作用,菌球依附在母苓上,依靠母苓提供营养。随着气温不断升高,到五、六月平均地温达到18左右,白苓生长速度加快,到秋后可长成大小不等的白苓,并在白苓上分生几个分枝,顶端有白色生长点,后端颜色逐渐加深。冬季气温逐渐降低,猪苓生长渐慢,新生的白苓及分枝白色生长点颜色加深,由白变黄,变为黄灰色,越冬后变成灰苓。经过第二年生长,秋季灰苓由灰变褐黑色,越冬变

8、成黑苓。以上即是母苓萌发出白苓,白苓至灰苓,到变成黑苓的生长动态。因此,白苓、灰苓和黑苓,大体上为母苓春栽后生长当年,次年,第三年不同生长年限的猪苓菌核。3、离层的形成通过对野生猪苓和人工栽培猪苓的观察,在同一块猪苓上有白、灰、黑三色猪苓菌核,前后相连,成一整体。当黑苓或灰苓上萌发出新生的白苓时,老苓和新苓表皮都被一层黑皮和白皮包着,此后白皮颜色加深,呈灰色至黑色,则两块苓体便被两层黑皮隔开形成离层,互相粘连较紧,掰开时可见到互相粘掉表皮后,露出一个不规则的菌丝白斑。在栽培环境良好,营养供给充足时,一年即可形成大的菌核。但当生长环境条件较差,遇到高温干旱,生长速度大大减慢,或停止生长。当适宜环

9、境再次出现时,又继续生长,在苓体上便形成一个葫芦状细腰,有时一年内同一个苓体上出现23个细腰,掰开细腰中间有菌丝相连。这样的猪苓规格质量差,碎苓块多,产量较低。出现这种现象首先是选地不当,同时管理工作没有完全做好。二、猪苓露地栽培技术(一)场地选择栽培场地的选择很重要,适宜的环境与土壤、资源、水源、交通条件,是获得高产、节省投资的重要因素之一。实践证明,选择场地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海拔:秦岭山区应选择海拔800-1500米区域。800-1000米海拔选择偏阴的地块;1000-1200米海拔应选择半阴半阳地块;1200米以上海拔宜选用向阳地块,才能保证猪苓生长所需温度、湿度。2、土质:猪苓和

10、蜜环菌都喜疏松透气土壤环境,因此应选沙壤土为好,要求透气性好,不板结,土层深厚,呈微酸性。若没有理想土质地块,也可用河沙、腐殖土改良。3、前作:以林缘生地、二荒地为首选,农耕熟地病虫害基数高,尤其是前茬为天麻、魔芋、黄姜、洋芋、红薯、山药等块根、地下块茎作物更为严重,种了玉米、大豆、苜蓿、小麦等或荒弃了二年以上地块栽培效果较好。4、坡度:以25左右缓坡为佳,不宜超过60,坡度过大不易积蓄水分,平地易涝(特别是土壤含沙量少的地块易发生)。总之,栽培猪苓场地选择上,应综合考虑以上因素,尽可能创造适宜猪苓及蜜环菌生长发育所需各种条件,在猪苓生长过程中,若营养供应充足,保持适宜的环境条件时间越长,产量

11、也就相对越高。猪苓喜湿润凉爽的环境,土壤含水量要求较高,温度12-22生长良好。农耕地栽培时应按当地海拔高度决定栽培地块,低海拔地区应选光照不强的阴坡或早阳坡,以保持较适宜的温度与较高的湿度;而高海拔地区则需选择阳坡或晚阳坡,以保证充足的光照来提高地温。低海拔地区也可种玉米遮荫或畦面覆盖杂草、树叶、农作物秸秆等遮荫降温保湿;高海拔地区可用堆栽,高畦或早春晚秋农膜覆盖来提高地温。湿度管理上可采取人工灌溉或及时排涝来保持最佳湿度。(二)栽培时间春、秋皆可栽培,以春栽为好。春季3-5月,秋季11-12月。5-7月采挖的野猪苓可随挖随栽。(三)栽前准备1、菌棒与菌枝的培育首选栎类树种,其它阔叶树种也可

12、采用。春栽宜在冬、腊月砍树,栽前一月或二十天锯成50-60公分晾晒。秋栽应在栽前一月或二十天砍树锯段晾晒,断面现“鸡爪纹”即可。培育菌枝则选直径1-4cm栎类枝条,砍成2-4寸长备用。3-7月购买纯蜜环菌菌种进行培育,培育菌棒时,挖坑或畦20-30厘米深,底层松土后铺一层湿树叶,间距3-4厘米摆放新棒(砍2-3面鱼鳞口),填土至棒的一半,将菌种枝条靠在棒的两头及砍口处,每根棒放6-10节菌种枝条,填土至棒上3-5厘米,刨平又摆放第二层,一般集中窖棒时最好2-3层,上层覆土10-15厘米盖一层树叶以保温保湿,适温下3-4个月就可发好。窖枝条时将菌种摆放在枝条的两头伤口处,枝条间填土,层间距1-2

13、厘米,可摆放4-8层。有条件的话,窖好后浇一次透水,适温下2-3个月就可发好翻出来栽培使用。2、栽培用新棒、树枝、树叶准备新棒选择方法与培育菌棒用材相同。栽前可将新棒的2-3面砍些“鱼磷口”,以利尽早染菌。每窝十根棒。锯好的菌棒,树皮与木质部砍口白色可用、深黄色不宜用。树枝将砍棒剃下的枝桠,剁成2-4寸长节备用,剁口呈斜面,每窝3-5斤。若剃活树枝桠,则需2-3个太阳晾晒后再用,同菌棒一样,树枝的皮与木质部交界处砍口为白色能用,深黄色应弃之不用。树叶栽培前应备足新鲜青树落叶,每袋(麻袋大小)可栽5-15窝,栽前应浇水发透滤干方可使用。(四)种苓的选择种苓选择是栽培成功,获得高产的关键因素之一,

14、根据猪苓的生长发育特点,应选择中等大小(平均单个重20克以上)黑苓或灰苓做种,黑苓应选断面为白色或淡黄色,手捏菌核有弹性的做种,反之,手捏无弹性断面深黄色或有黑芯者不能作种。采挖的野生苓种和野生种人工栽培一至二次的苓种为人工栽培猪苓的好种源。低海拔地区的苓种应从高海拔地区引种栽培。(五)优质蜜环菌菌种、菌棒及菌枝的选择1、蜜环菌菌种:去有信誉度的厂家购买;外观察看菌索长至瓶底,色泽正常,分枝多,长满瓶后再培养十五天以上;用手去掐菌枝,木质部有白色菌丝;枝条长短大小适中。2、菌棒:布满菌索,手掐有白菌丝,无杂菌感染,培养时间以3-5个月为佳。3、菌枝:外观长出菌索,无杂菌感染,手掐皮软而有白色菌

15、丝,培养2-3个月可用。(六)栽培方法1、纯蜜环菌菌种伴栽畦栽:作畦沟宽80-100厘米,深约10-15厘米,畦底松土铺潮湿树叶一层(压实厚1厘米),将备好的新棒5-6根顺放在上面,棒间距6-10厘米,棒间回填壤土至棒径三分之二,以手刨平,填实空隙,将密环菌枝条靠棒的鱼鳞口摆放,一般每段放8-10粒枝条,棒的两头段面各一段,两侧各3-4段,将苓种也依次序摆放,紧靠树棒,好苓种摆放于棒的两头,苓种间隙摆放生枝条,填土于棒上6-15厘米厚,形似龟背以利水,上盖一层厚树叶以保墒。只栽一层,以缩短生长期,一般在栽后2-3年翻窝。海拔800米以下地区,也可栽两层,有效利用土地。十余年生产实践证明,纯蜜环

16、菌菌种拌栽猪苓,省工、高产,投资回报率最好。作畦时应注意:栽好的畦底为宽100-120厘米。畦长以20米以内为好,不宜太长;畦与畦间走道(畦沟)应不少于30厘米。窝栽:挖坑深10-15厘米,长1.3-1.5米,宽70-80厘米,摆放10根棒,下种1-2斤,方法同上,栽好一窝再栽另一窝。此方法单产高于畦栽,但费工,不便于大面积作业。2、菌枝伴栽在栽培前3-5个月培育菌枝,待菌枝发透长出菌索即可翻出伴栽猪苓,作好畦后,将新棒顺放(同样要铺一层潮湿树叶)畦内,紧靠树棒摆放,每段约6-10枝,填土至棒径2/3处,将猪苓种均匀摆放在树棒周围(每段约6-10块,每10根棒苓种1-2斤左右),然后再将备好的菌枝空隙间摆上新枝条,填土刨平围实新棒,填土3-5公分,上洒一层2-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