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生命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447895057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生命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小学语文生命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小学语文生命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小学语文生命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小学语文生命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生命》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生命(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语文生命 生命(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方案广州市天河区昌乐小学 张惠平(评注:许缨) 课题名称生命 生命 科 目语文年级四年级 教学时间1课时(40分钟) 【学习者分析】1. 学生的学习习惯 本班学生已经初步养成预习、小组合作学习的习惯,在学习中,能与同学一道对文本进行质疑、合作和探究,并能够做出自己的判断和理解。从本学期开始,本班学生开始利用Moodle平台课程学习,能比较熟练地在平台阅读或提交资源、发表讨论话题、与同学互动交流,但网络学习习惯有待养成。 2. 学生的心理特征 第二学段学生好奇心强,想像力丰富,思维活动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色彩。在教学中要创设情境,唤起学生的阅读期待,激

2、发学生学习兴趣;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通过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而加深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3. 知识结构 学生已具备独立的识字和一定的阅读能力,能初步运用一定的方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对于本文所涉及的主题,学生所知甚浅。因此,与其在文章内涵上深挖掘,牵引学生在文本中“痛苦地”深入,不如设计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地学习,习得阅读的方法,提高阅读的能力。 4. 局限性 本文主题深刻,学生理解起来会有一定难度,教师在教学中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教学内容,设计适当的学习支架,为学生的有效学习提供指引。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与文本对话中,感悟作者对生命

3、的思考,感受生命的美好,初步了解生命的丰富内涵。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抓住关键词想象”、“联系作者的经历”“联系阅读与生活”等方法,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通过在Moodle与实地结合进行的 “读思品写”练习,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感受生命的丰富含义。 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中前两个引发对生命思考的事例。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通过“抓住关键词想象”、“联系作者的经历”“联系阅读与生活”等方法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难点:通过多层次的“读思品写”练习,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感受生命的丰富含义。 生命 生命(第二课时)教学过程描

4、述 一 回顾导入,引发生命之话题1、回顾各小组在Moodle提交的阅读报告和阅读交流情况。(阅读了关于生命的哪些文章?捕捉了生活中的哪些“生命印象”?有什么体会?) 2、小组汇报,交流。 要求:认真听同学的发言,就同学的发言作补充,或提出不同意见。 3、教师出示本课学习任务: 学习本课前两个事例,结合查找的资料,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 联系生活,书写我们对生命的感悟。 二 细读文本,体悟生命之启示 (一)(PPT)出示自学要求: 默读第2、3自然段,把让你感受最深的句子用“ ”画出来。在旁边简单的写一写感受。 温馨提示:可以进入moodle平台的“走近作者”“捕捉生命印象”这两个讨论区浏览资源

5、,帮助你读懂文章内容。 1、自主学习。 2、小组交流。 (二)全班分享,与文本深入对话 预设一:引领式学习 【事例一】 (PPT出示句子)“但它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 1、这两句话中的哪些词体现了飞蛾强烈的求生欲望? 指导抓住“挣扎”“极力”“鼓动”等词,联系资料理解句子。 2、创设情境,转换角色,指导朗读。这部分的设计吸引我,关键是转换身份角色带来想象与思考,画面、声音、动作都参与进来。对后续学习有很大激发作用。历史教学里面,其实也需要这种身份转换带来的新思维! 以飞蛾身份体会。 (1)飞蛾骚扰了我,只要我的手指稍一用力,它就不能动弹了

6、。你就是那挣扎、求生的飞蛾,你读 (2)你也是那极力鼓动双翅的飞蛾,再读 (3)你就是那跃动的飞蛾,读 (4)想读的请站起来,你们都是那求生欲望强烈的飞蛾呀!读 以杏林子身份体会。 (1)教师范读创设情境,学生边听边模拟杏林子的动作,感受作者的内心活动。 (2)自由感情朗读。 【事例二】 (PPT出示:那小小的种子里即使它仅仅只活了几天。) 1、抓关键词“没有没有”。在成长过程中,它遇到过困难吗?(没有阳光,泥土,有硬壳)是呀,阳光、水、 泥土是植物生长的基本条件,它都不具备,可偏偏那瓜苗(生说:冒出来了)而且长得(茂密,茁壮) 2、抓关键词“竟”。短短一段文字出现了两个“竟”你体会到什么?

7、3、指导朗读。 预设二:小组合作学习 1、小组合作用朗读的形式汇报。要求:把品读这个故事后的感受读出来。小组先商量怎么读,3分钟时间练习,然后再请1-2个组汇报。 2、教师相机指导: 根据小组朗读的情况,用采访或互评的方式,抓住关键词的理解指导朗读。 (三)语言训练,体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 1、回顾作者的资料。 2、语言训练: (PPT出示)生命是什么?小小的飞蛾告诉我,生命是 。 生命是什么?小小的香瓜子告诉我,生命是 。 三 拓展延伸,感受生命之真谛1、创设情境,激发感悟: 在你的眼睛中,生命又是什么呢?请以生命是什么为题写一首诗,也可以写一段生命的感言,还可以像作者一样写一件小事。 2、

8、登录魔灯,自由写作。 师生在网络进行评点交流。 指名全班交流。 四 评价反馈1、在线完成目标测试(moodle课程“第四关”)。 2、布置作业:拓展阅读;修改网络提交的作品。 板书设计19 生命 生命 飞蛾求生 瓜苗生长 聆听心跳 (说明:省略号部分为随机板书内容) 教学资源1、应用资源: (1)与写作背景、作者背景、文章主题有关的视频、图片和文本资源。 (2)文本中的重点句段。 (3)轻音乐。 (4)生活中与生命有关的画面。 (5)练习题。 (6)网络学习平台:moodle平台及相关资源 2、资源应用思路: 本课资源应用思路是围绕本课教学目标创设学习环境,通过线上线下的混合式学习,整合各种学

9、习资源,从而改变“学”与“”的方式,促进课堂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对应上文所列资源简述如下: 资源(1):拓展教学内容,让单薄的文本内容更加血肉丰满,从而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帮助学生加深对生命的感悟。 资源(2):学法指导,突出显示重点句段,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体会文章的感情。 资源(3)(4):创设情境,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理解文章主题,为学生感悟生命提供丰富的文本和经验支撑。 资源(5):进行多元化的学习评价,帮助教师获得反馈,有利于调整教学进程,改进后续的教与学。 资源(6):提供一个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评价反馈的平台,一种开放、多元的学习环境。 资源的搜集与制作

10、: 本节课应用的资源来源于互联网、书本、CD,师生共同搜集,然后由教师制作完成。课前学习和最后的学习评价通过Moodle平台(天河部落魔灯:http:/121.8.98.85/moodle/)提供给学生预习,课中以PPT的形式呈现。 评价的方法或工具 评价方法或工具评价过程目的 诊断性评价借助网络:在线测验、在线讨论记录在预习阶段进行前测,了解学生对文章生字词、内容的理解情况。使教师对学生学习的起点,学习上的个别差异有较深入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合理调整教学过程设计,使教学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多样化学习需要。 形成性评价:借助课堂提问、朗读、语言训练练习、作品分析主要应用于突破教学中难点的细读文本、

11、拓展延伸环节,通过师生、生生对话来进行评价。激励学生,了解和确定学生是否能运用本课所指导的阅读方法理解课文内容,并随机调整下一环节的教学方案。 总结性评价借助网络:在线测验在学完本节课后,利用Moodle平台,在线对学生进行字词、重点句以及文章主题方面的小测验。 围绕目标了解学生本节课学习的效果,为下一节课的学习确定起点。 实践报告(目录) 第一部分:主要设计思路. 第二部分:实践过程. 二、回顾导入,引发生命的话题三、细读文本,体悟生命之启示四、拓展延伸,感悟生命之真谛五、学习评价第三部分:实践反思一、学习环境的“混合”. 二、学习资源的“混合” 三、学习方式的“混合”. . 1.抓住关键词

12、想象. . 2联系作者、联系生活理解. 第一部分:主要设计思路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生命 生命一课就是通过有效整合学习环境与教学内容来实现上述课程理念的教学设计和实践。生命 生命是人教实验版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19课课文。第五组课文的主题是“热爱生命”,单元教学重点是让学生随着课文的学习,感受生命的丰富内涵,体会课文中含义较深的词句。本文的作者是台湾女作家杏林子。课文开头就提出问题:“生命是什么呢?”接下来作者不从正面回答,而是列举了三个事例:飞蛾求生、砖缝中生长的瓜苗、倾听心跳。通过这三个事例展示了生命的意义:虽然生命短暂,但我们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作者通过文章表达了自己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一定要珍惜生命,决不让生命白白流失,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本课的内涵很深,对于刚进入四年级的学生来说,生命是个太宏大的问题;文章很有张力,值得品读的细节很多很多,必须要有所取舍。课堂的容量大,如何留给学生空间,让课堂成为学生生命流淌的地方?在对教学内容和学生进行分析考量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