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戴加平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447286456 上传时间:2023-06-08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推荐:戴加平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推荐:戴加平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推荐:戴加平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推荐:戴加平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推荐:戴加平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推荐:戴加平》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推荐:戴加平(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戴加平:培养学者型高中历史教师的思考与实践 嘉兴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 314001 内容提要 如何造就一个学者型高中历史教师群体?以长期的思考与三年的实践及其两大主要成果为依托,本文从组织机制、活动原则和运行策略等角度作了尝试性解答,其中的四项运行策略是对本问题研究的最具价值部分。关 键 词学者型教师 培养 一、问题的提出什么样的高中历史教师才是“学者型教师”?所谓“学者”,辞海表述为:一是“求学的人;做学问的人”,二是“学术上有一定造诣的人”。我们认为,在当今时代,“学者”应当是这两点的有机统一。因此,所谓“学者型高中历史教师”至少应当具备两个条件:首先是要有自我进修与开展研究的愿望、能力和行

2、动,能紧紧追随时代潮流,站在教育改革的前沿,使自己的教学能适应时代之需要;其次是既要有较深厚的历史学科专业功底,也要熟悉教育学、心理学与社会学等,即应当拥有较为渊博的知识。为什么要进行培养学者型高中历史教师的研究?从个体看,中国从来不缺乏优秀教师;但从群体看,我们又不得不承认,长期以来,师资问题一直在困扰我们。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恐怕是因为以往的优秀教师大多是经验型的,他们主要依靠自身的尝试式的教育实践、依靠长期的经验积累才成为优秀教师。这样的优秀教师,其经验多半是零碎的、感性的,未能上升为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理论层次,因而只属于“个人所有”,只能采用古老的手工作坊中那种师传徒承的方式进行迁移;而

3、且,随着他们的退隐,师资水平提高的过程就被割断了,其教育经验因积累过程呈周期性中断而成为“永恒的萌芽”,新一代教师不得不再走边教边探索的路子,师资培养因此陷入了发芽-成长-湮没的怪圈中,优秀师资群体因此难以涌现。应当看到,为加速优秀师资的成长,近些年来,有关部门努力组织了不少“正规化培训”,并取得了相当成绩,但如果尊重事实的话,我们不得不承认,在许多情况下,其培训效果未曾被在职教师们所肯定。另一方面,高中历史教师队伍建设进入了“机不可失”的关键期。近年来,随着高中规模的迅速扩张,大批青年历史教师充实了高中教师队伍,这些教龄在5年左右的教师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期,三五年后则将基本定型。此后,他们将至

4、少影响高中历史教育二十年!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批已实现了年轻化和专业化的教师,基本上仍是经验型的。显然,凭借这样一支队伍,是难以从容地应对二十一世纪的高中历史教育任务的。总之,未来教育需要的是一个优秀教师群体,他们将决定中国教育的命运。但实践已经证明,靠教师的“自然”成长或是靠“师徒结对”的作坊式培养,是无法培养出这样一个群体的。显然,我们不但需要改变或是丰富对优秀教师内涵的定义,同时也应当重新探讨优秀师资的培养模式。因此,我们要努力培养出一批学者型高中历史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突破以往师资培养的怪圈,使优秀师资群体的出现成为可能。 二、对培养学者型高中历史教师的思考 那么,阻碍经验型优秀教

5、师向学者型教师转变的主要因素是什么?是他们的教育教学理论功底不足、教育科研意识薄弱、教学行为缺乏理性自觉。作出这样的假说性判断,其依据有二:一是申继亮等学者认为,只有同时具备“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才有可能成长为一名优秀教师。二是根据笔者的长期观察,绝大多数高中历史教师虽然是专业出身,并经多年的教学实践,但他们的教育、教学理论功底不足、观念滞后,因而难以自觉地体验和认识教育的客观规律,难以用先进的教育思想来指导教学实践;其教学行为也普遍地呈粗放型状态。显然,对他们而言,“本体性知识”已不再是影响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而“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的缺乏,成了他们的两大弱

6、点,从而阻碍了他们向学者型教师的顺利转变。怎样做才能帮助优秀的经验型高中历史教师实现向学者型教师的转变?在构成“学者型教师”的两个条件中,第一个是动态的,是一个过程;第二个是静态的,是一种结果。显然,培养学者型教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此,我们认为,只有把科学地读书、理性地实践和自觉地科研这三者结合起来,优秀的经验型教师才能实现向学者型教师的转变。作出这个假说性判断,其依据也有二:一是苏霍姆林斯基早就指出,教师“在自己的工作中分析各种教育现象,正是向教育的智慧攀登的第一个阶梯”,“要让教师学会从事创造性的研究凡是感到自己是一个研究者的教师,则最有可能变成教育工作的能手。”众所周知,苏霍姆林斯基的

7、教育理论正是建立在他长达几十年的实践、观察与思考的基础之上的。二是我市一些优秀教师成长的个案:浙江省优秀教师、市“学科教学带头人”费岭峰老师十多年来就一直在围绕“求实创新”主题展开积极探索,终于成长为一名“科研型”教师;特级教师徐桦君从自身的成长经历得出了如下结论,从“匠”走向“家”,“结合本职工作开展教育教学的科学研究是极好的一条成长途径”。 怎样的运行机制才有利于迅速地造就一个学者型高中历史师资群体?应当承认,这方面并无现成的完整的成功经验,但也决非是一片空白。这些年来,不少地区与学校已为此作了有益的探索,如嘉兴市教育局教研室组织的“跨世纪中小学学科带头人实践培训”,舟山市尝试的“拼班带徒

8、”青年骨干教师培养模式,温州苍南县“分阶段培养骨干教师”的实践等等,我们完全可以在汲取这些成功经验的基础之上继续前行。 三、培养学者型高中历史教师的实践 通过广泛的调查研究和深入的思考与论证,在1999年,我们确定以研修班为培养学者型高中历史教师的载体,并确定了相应的研修原则和推进策略。(一)研修班的组建方式1、参加研修教师的条件我们确定进入研修班的成员一般应同时具备以下条件:教龄在510年之间,专业技术职务为中教一级、基本素质良好、进取心强、学校有意加以培养。确定这样的条件与我们的研究目标直接相关:为素质较好的经验型高中历史老师转变为学者型教师奠定基础。参加研修的教师通过自愿报名、学校推荐、

9、市教研室审核的方式确定,其中以“自愿报名”最为重要,因为我们极为重视发自教师内心的驱动力。2、研修班的规模研修班由十名骨干历史教师组成,另有主持人和顾问各一名。确定这样的规模,主要是为了便于采用“轮式”或是“全通道”的组织方式展开研讨活动,以便于形成平等、坦诚与合作的学术氛围,促成研修教师们的主动参与和全员参与、促成各种意见的有效沟通,从而使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成为可能。3研修班的研修周期以三年为一个周期。这是出于以下四个因素的考虑:学术气氛(含民主的平等的气氛)和自我研修习惯非短期内可以养成;要给每位研修教师以开研究课、举行微型讲座的机会;对研修教师教学行为从诊断到校正需要一定的周期;研修班所进

10、行的课题高中历史最优化教育研究也非短期所能完成。 (二)研修班的活动原则为了保证研修目标的实现,我们确定的研修班主要活动原则是:坦诚相待,真诚合作;观点自由,学术平等;人人参与,鼓励交锋。之所以要确定这样的原则,是借鉴了西方创造学中的“脑力冲击”法。这种方法认为,一个团队要解决面临的重大问题、激发团队成员的创造性思想,必须遵守“允许每个成员毫无顾虑地提出任何思想”“提出的思想多多益善”“组合所提出的思想并努力加以改善”等四条原则,从而造就一个宽松的研究环境和形成浓郁的学术氛围,使团队成员能在群体互动的氛围中对有关问题进行深层次的、发散性的思考,并碰撞出新的思想火花。我们相信,这样的原则同样会促

11、进研修教师的“觉醒”与“自省”,促使他们向“学者型”方向转化。 (三)研修班的运行策略在研修班运行三年中,为确保这一过程不流于形式,而能扎扎实实推进,我们采取了四项策略。 策略之一:个人研修、小组研修与集中研修三个层次互相支持研修班的运行由三个互有联系和支持的层次组成:个人研修、小组研修和集中研修,其中“以个人研修为主要方式”,辅之于小组研修和集中研修。自我研修是最基础也是最主要的方式。我们要求研修教师要按时按量地完成研修班布置的开研究课、读书、写笔记、搞课题等研修任务,在这个过程中使他们逐步养成自主研修的良好习惯。小组研修是为了给研修成员提供互相学习和切磋的机会,同时也有督促教师自主研修的作

12、用。具体要求是每个成员每学期都要在研修小组内开一堂研究课,同时进行说课、评课等活动。为此,我们将全体成员按地域就近的原则编成了三个研修小组,以便于展开研修。集中研修,就是全体成员集中两至三天的时间到某个学校进行研修,原则上是一学期一次,每次都安排开研究课及说课评课、微型讲座、笔记交流、小组研修情况交流等内容。集中研修能提供思想碰撞和发现其他成员长处及自己的不足的机会,这种发现有助于强化研修教师“学习是我生命的内在需要”的意识,而这种意识的确立将对教师的终身发展产生深远影响。集中研修还有统一安排、及时明确研修重点与方向的作用。 策略之二:读书、科研与实践三项任务有机结合我们认为,有了一定教学经验

13、的教师只有坚持科学地读书、自觉地科研、理性地实践,并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三者的耦合,才能完成向学者型教师的转变。所谓“科学地读书”,有三个方面的要求。一是高品位地读,要求多读理念之书,少读应试之书;二是有目的地读,要求根据教学实践的需要有选择地读,既读历史专业之书,也读教育科学方面的书;三是泛读与精读相结合,重在精读。三年中,我们逐步地给研修成员发了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等一批供集体研读的书刊,还推荐了一批必读和参考书目。我们相信,通过“科学地读书”,研修教师的内涵会逐步丰富,视野会日益开阔,立足点能逐渐提升。所谓“自觉地科研”,主要是指要求研修教师将自身的教学过程视为研究过程。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

14、教育领导的秘密之一,就在于激发起教师的探索的兴趣和分析本身工作的兴趣。”事实上,对高中教师而言,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出路就在于实现与教育科研的结合。在这一过程中,他们的自我反思、教学行为设计和行动研究的意识与能力也会逐步形成。为此,我们提出了三项举措:一是写好三类笔记。为了促使研修教师将读书所得指导自身的教学实践,自觉地反思和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经常地观察身边的教育现象并进行研究,我们要求每位成员在研修期间要写好读书笔记、反思笔记和观察笔记。二是要求各位成员将自己的研究心得上升到一定的理论层次,通过举行微型讲座、撰写论文等形式进行交流。三是要求研修教师进行课题研究。针对历史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5、依据自身的条件,我们首先确定了研修班的主课题高中历史最优化教育研究,以此统一教学研究方向。在总课题之下,每位成员再根据自身的特点自行确定子课题,小切口地展开研究。所谓“理性地实践”,是指依据“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规律而进行的有明确努力方向的实践,是在教育科学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具体而言,是要对身边的教育现象注意观察与分析,对自身的教学活动进行反思与研究,找到能扬长避短,形成特点的改进策略,最后能形成适合自身特点的教学模式”。这方面的具体措施主要是要求研修教师开好“诊断课”、“微格研究”和“同教材研究”等类型的研究课。我们相信,通过“理性地实践”,有助于增强全体研修教师的科研意识和

16、理论指导实践的意识,每位教师都会更真切、更准确地认识自己,不但能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更能在扬长避短中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 策略之三:先进教育理念的确立与教育技术的改进并重为了让研修教师能尽快从研修中获得成功的快乐,坚定深入研修的信心,我们既注意着眼于长远,重视提高他们的基本素养,也重视满足研修成员解决现实问题的需要。因此,我们确立了教育理念与教育技术并重的策略。观念决定行动。如果没有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教育技术很难发挥其作用。因此,我们非常重视先进教育理念的确立。一是引入了最优化教育理论,并通过开设讲座、进行讨论和阅读有关资料等途径进行理论探讨。二是认真推进“高中历史最优化教育”课题的研究,在这一过程中积极探索有利于实现先进教育理念的教学模式。如果没有良好的教育技术支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