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论文:一株梅花两样风景—中日咏梅诗歌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447150432 上传时间:2023-12-01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20.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比较文学论文:一株梅花两样风景—中日咏梅诗歌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比较文学论文:一株梅花两样风景—中日咏梅诗歌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比较文学论文:一株梅花两样风景—中日咏梅诗歌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比较文学论文:一株梅花两样风景—中日咏梅诗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比较文学论文:一株梅花两样风景—中日咏梅诗歌(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比较文学论文:一株梅花,两样风景一中日咏梅诗歌之比较摘要:“咏梅”是中日古典诗歌共同出现的主题。文章以比较文学的视点出发,从二者体现在 内容方面的异同点入手,从“梅香”这个共同主题、以及中国咏梅诗的个性”与日本咏梅和歌的 “交流性”等方面,分析二者在反映意境方面的分歧。日本文学对中国文学有借鉴与受容但前 者更倾向于以“物哀”、“为艺术而艺术”的纯文学;而中国文学则以“诗言志”、强调诗歌的教化 功用见长。关键词:咏梅;梅香;万叶集;个性;交流性;诗言志梅,果树,蔷薇科。早春开花,色有红白两种。中国是梅花的原产地,梅在中国已有三千多 年的栽培史。在中国,梅花进入人们的审美领域,最初被引为诗歌意象是

2、在魏晋时期,在宋代时 达到了咏梅诗的高潮。日本于奈良时代作为观赏从中国引进了梅花从此梅就在日本列岛生 根开花。在日本最早的史书古事记及日本书纪里均无有关梅花的记载。“梅”作为一 种文学意象被人们关注则最早出现在奈良时代的万叶集,以及与之同时代的汉诗集怀 风藻中。古代日本同朝鲜、越南等国家一样,都同属于汉文化圈的国家。因此,有着许多共同的欣 赏习惯和文化习俗。然而由于文学观、自然观等方面的差异面对同种事物、同样景象表现 在中日文人诗学作品中的情感与意境往往又大相径庭。就中日两国的咏梅诗来讲亦存在着 许多异同点。一、关于梅香”梅花香味清幽,沁人心脾,非它花可比。因之,不少诗人在其咏梅诗中,均是针对

3、梅花的香 味而咏的。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北宋王安石梅花)在这首诗中,既写了梅之色,更写了梅之香。诗人紧紧抓住梅花凌寒开放“为有暗香来”这 一特点,用以表现一种倔强的风骨精神。梅花不仅凌寒吐艳,而且还在严寒中播送“暗香”,严寒既压不倒其色,亦挡不住其香。诗言 志,歌咏言。在中国诗歌中,梅花的香是一种人格与风骨的暗喻,一种精神的体现。中国历代诗 人都颇为注意梅花的香。如杨炯咏梅云:“影随朝日远,香逐便风来”(梅花落);柳宗元诗说:“朔 风飘夜香,繁霜滋晓白”(早梅);更有陆游的名句:一春花信二十四,纵有此香无此格”(芳 华楼赏梅)等等,都有着一种深刻的寓意,体现作者忠

4、贞不屈的爱国主义精神与思想。日本咏梅诗中的咏香”之作则与此大不同。春夜闇梅花色二乞見元相香*9隠召召(古今和歌集卷一春歌上0041凡河内躬恒)译诗曰:春夜亦何愚,妄图暗四隅,梅花虽不见,香气岂能无。梅花盛开,花香弥漫。而春天的夜色,又是何等的娇憨,企图以夜色来加以掩盖,岂不知即 使夜色弥漫辨不见花色,但那扑鼻的清香岂是可挡之物?没有高风亮节的风骨,只是单纯的描写梅花的香味。甚至为了描写梅香,居然将梅花本身 也弃掉了。万叶集和古今和歌集之间的约两百年,当时日本诗人无比讲究、偏重审 美,表现在诗中的也多单纯的审美感动,与中国咏梅之作的厚重、尖锐相比,就显得轻快而单纯 许多。二、中国咏梅诗的“个性”

5、与日本咏梅和歌的“交流性”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梅花有着各种各样的别称:疏影:吴可探梅“喷月清香犹吝惜,印溪疏影恣横斜。”孤根:李新次韵任吏君咏梅二首“堂上高人解赏音,孤根未放草来侵。”孤芳:林逋梅花三首“几回山脚又江头,绕着孤芳看不休。”寒颜:张峰梅“一枝寒颜映窗光,蕊气侵衣断客肠。”擅长借物抒情、托物言志是中国文学的一大特色。文风是作者心灵的自然流露,诗词的 风格就是作家个性的体现。梅树本身是毫无灵性的植物,可一旦进入艺术领域,成为审美对象, 它就成了充满感情的生灵。中国诗人们借用梅花来尽情抒发个人情感。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

6、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尊。(宋林逋山园小梅)本诗中的梅花孤高冷峻,成了淡泊出世思想的化身。林逋是北宋颇具代表性的咏梅诗作 者之一。他长住杭州西湖的孤山,性情清静淡泊,每日以赏梅养鹤为乐,过着“梅妻鹤子”的生活, 他把赏梅作为一种清高的标志,其笔下的咏梅诗境界清幽,突出了梅花清高绝尘的品格。苏轼 的咏梅诗也同样,不是重在描写,而是借助梅花抒发个人感受。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宋苏轼红梅)他赞美梅花的耐寒与多情,把梅花当成知己,表达自己屡遭挫折亦不以为意的胸襟。在“咏梅”这个题材诗

7、中,无关乎科举,无关乎谄媚,无关乎交际,中国诗人们借助梅花来寄 寓自己的“情”抒发自己各种各样不同的“志”,通过形形色色的咏梅诗,我们也感受到了诗人们 充满魅力的个性风采。于此处,日本古典和歌又表现出极大的不同。如果说中国诗人在咏梅诗中尽情表现了自 己的“个性”的话,那么日本古典咏梅诗则彰显了一种有别于此的“交流性”。梅花散惜。族初夕園竹林鳴右(万叶集卷五一八二四少监阿氏奥岛)译诗曰:梅花飘零散落,痛惜岂无声。我苑竹林里,黄莺正乱鸣。梅花咲吉園青柳遊/暮(万叶集卷五一八二五少监土氏百村)译诗曰:梅花开满苑,柳色正青青,青柳犹人发,欢游且莫停。收录在万叶集的一一二首咏梅和歌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创作

8、于宫廷贵族举办的各式 各样的“诗宴”之上的。天平二年正月十三日,在大宰府帅大伴旅人的官邸举行了史上有名的梅 花诗宴,又包括他本人在内的三十二位官员出席。席间,人们饮酒作诗,觥筹交错间,互相抒发 着对早春梅开的喜悦,以及面对梅落花散的惋惜,亦或类似于之类的情绪。人们通过咏梅来达 到一种交流,应酬的目的。这样活泼欢快,略带寒暄性质的咏梅和歌,显然与中国咏梅诗的深刻 意境有着巨大的不同。三、小结由一种花卉的流行而引起一类咏花诗的流行,其中花卉的生物特性及观赏活动的举行, 都构成其流行的基本条件。梅花在我国已有了三千多年的栽培史由于梅花的成活率高,在中 国古代上至皇室王宫,下至文人百姓,种植梅花非常普

9、遍。梅花的普及为咏梅诗的兴起提供了最基本条件。梅越多,赏玩之风越盛,诗作也越多。作为一种抒情言志的对象,梅被赋予了各种 高尚品格,中国文人们在对梅花的欣赏过程中获得了精神源泉和力量。日本对中国文明积极而系统的吸收,始于7世纪大和王朝的飞鸟时代。到了 8世纪的奈良时代,因遣唐使的不断派遣而日见其盛。中国诗学对日本也有影响。万叶集的咏梅诗 作者,大多是汉学家或遣唐使僧,汉学造诣得天独厚。梅花以及赏梅之风在奈良时代传入日本 后,在宫廷士大夫之间迅速掀起一股新的风雅热潮。但与中国的梅花庶民性相比,在日本,植梅, 赏梅,咏梅作为一种流行风雅只为上层的宫廷贵族所津津乐道。可以说梅作为审美对象为日 本人所认

10、识也是通过汉诗中的咏梅诗而实现的。在通过对两国咏梅诗歌的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到日本文学对中国文学的继承性。但是日 本在吸收外来文化时不是全盘地接受而是借鉴地部分吸收,在日本人心底有一种扎根于本土 的底层的文化渊源。从万叶时代的和歌理念壮二求歹乙总恳厂(真情,男子汉气概)倒古 今集推崇的“族壬、上指恳厂(优雅、高贵的女性美),日本本身具有自己独特的文艺理 念。与此不同,“诗者,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即所谓的“诗言志”是中国诗歌史上最具代表性的理 念特征。就咏梅题材诗来说,日本文学也仅仅是从中国借鉴了“咏梅”这种“形”,歌人们没有托物 言志的意识,只是习惯于欣赏自然之美,为赏花而赏花,或真实,或优美高贵,形成了与中国“诗 言志”特征大不同的日本咏梅和歌。参考文献:1 缪钺宋诗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2 清厉鹗辑宋诗纪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3 杨烈古今和歌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4 孙映逵中国历代咏花诗鉴赏辞典M.苏州江苏科技出版社,1989.王国维人间词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6程杰一个咏梅模式的发展J.文学研究,2003,(4):113-11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制造/汽车 > 电气技术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