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段学生数学审题障碍分析及其对策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445597390 上传时间:2023-07-1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2.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低段学生数学审题障碍分析及其对策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小学低段学生数学审题障碍分析及其对策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小学低段学生数学审题障碍分析及其对策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小学低段学生数学审题障碍分析及其对策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小学低段学生数学审题障碍分析及其对策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低段学生数学审题障碍分析及其对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低段学生数学审题障碍分析及其对策(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低段学生数学审题障碍分析及其对策内容摘要:审题是贯穿于整个数学学习过程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无论解决什么样的问题,都离不开审题。可以说,审题是解题的开始,是解题的基础和先导。本人在了解小学低段学生数学审题能力的现状后,分析产生审题障碍的主要原因,从采取多种策略,发散思维;注重转化,打破思维定势;走进生活,学习熟悉的数学;阅读训练,加深理解这四个方面帮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形成较强的审题能力。关键词:迷雾审题障碍题眼审题能力对策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常常碰到孩子在考完试后看到自己的错题时,满脸后悔地抱怨自己说太粗心了,做题的时候审题不清,大多数题目都是因为这样而出错。尽管老师也经常批评学生

2、说为何老是在没有正确理解题目意思前就急于做题?但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同样的错误,有时真让老师和学生感到眼前迷雾一片。低年级是学生接触数学的开始阶段,如果我们能在学生开始学习数学时就养成他们良好的审题习惯,那么能为今后更高年段学习更为复杂的数学知识打下一定基础。因此我们积极寻找孩子们在数学审题方面有哪些障碍,努力找出解决这些障碍的策略,提高他们的数学审题能力,让每个孩子在学习数学时都切实地感到愉快,不断地体验学习的成功喜悦。为了深入了解低段小学生审题能力的现状,我们采取了问卷调查的形式,设计了一些简单的问题,针对一、二年级段学生数学学习情况进行抽样调查(注:随机抽取小学一、二年级学生共44人)

3、。通过与学生的沟通,结合学生的问卷调查情况,大致有以下几个原因:1、认识较浮浅,思路狭窄由于低段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在审题的时候,往往被一些表面现象所吸引,如情境图中艳丽的色彩、可爱的形象等。他们的思维活动往往局限于具体的情节之中。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数学问题中的已知条件显而易见于题中,学生只要细心读题,理解题意的困难就不大。但是在解决较复杂的问题时,有些条件往往不直接给出,而以隐藏的形式存在。这就需要学生找出题目中隐含的条件,弄清事理与算法。但大部分低段小学生想法简单,以主观想象代替对题目本质特征的分析综合,找不到隐藏的已知条件,从而导致解题困难或者方法错误。例如,把4条长3米的彩带连接在一起

4、,接头处是1米,连起来后一共有多长?如果去掉接头处是1米这个条件,学生的思维还比较流畅,都知道是43=12米。但有了这个条件后,大部分学生读题之后感到无从下手,找不准解题的关键,不能理解题意,不知应该12+?还是12-?,而这个?到底是几?2、经验负迁移,思维定向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新问题时,常常按照固定的习惯性思路和方法去思考,表现为解题时习惯于重类型、套模式。因此,学生容易用一种习惯了的思路或刻板、固定的思维方法去思考问题。这种思维定势的影响,造成了小学生思考过程中的心理障碍,造成审题有误,解题出错。如学生接连演算几道进位加法后,出现不进位的加法,有些学生仍然在前一位上进上1

5、后再加,即先前的演算经验形成一种动力状态,支配了眼前的演算思维而产生错误。再如:一根绳长85米,第一次用去27米,第二次用去12米,这根绳比原来短了多少米?学生在审题刚开始就犯下了错误,好多同学都是因为心理习惯,思维定势造成的。受第一次用去,第二次用去的影响,习惯上就认为用减法计算,因此他们不假思索地做成了85-27-12=46(米)。3、缺乏生活经验,理解不到位小学数学解题,是一个由简单数学概念向生活应用方面转化较为复杂的数学解答运算过程。对于孩子来说,事物的表面形象往往会引起他们强烈的兴趣,但对于事物存在的一定内在联系往往会忽视或敏感度不高。我们知道,数学审题的任务之一,就是要弄清题目中蕴

6、涵着的数量关系,而对这种具有抽象性关系的解读,恰恰是孩子们所欠缺的,这就给学生审题造成了一定的困难。他们往往会将那些已经根深蒂固地存在脑海中的生活经验直接应用在数学学习上,在这个应用的过程中,一些微妙的,或者说语言上的冲突导致了学生对题目的理解出错。例如:一根绳子长25米,每5米剪一段,要剪几次才能剪完?这是一道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植树问题类的应用题。如果学生生活阅历不够丰富,解此类问题时,很可能失之毫厘,谬之千里。不少学生就错误地以为:255=5(次),而不知道剪4次就行了。4、麻痹的心理,粗心大意小学生,特别是低段小学生,在数学教学或者在老师引导下完成练习时候,大多数的学生都能较好的掌握教学的

7、各知识点,也能将练习做得不错,但在让学生独立实际的操作中往往做得不尽如人意。经调查后发现这是因为:(1)粗粗把题目瞄一遍就开始做,或看完了不加思考地做。如:蓝花有4朵,蓝花是红花的2倍,红花有几朵?学生往往做成42=8(朵),(2)没有注意到题目中的关键性字词,学生对于一些看似简单的数学问题,总会认为他们自己掌握得很好,自以为是,出现明显的思维偏差。如小丽第一天看了36页书,第一天看的比第二天看的多15页,第二天看了几页?学生很容易做成:36+15=51(页)。(3)认字不多,对数学术语或字词不理解。题目中太多字不认识,也不理解,是狭窄的知识面影响了他们的阅读水平和理解水平。根据学生以上审题现

8、状的分析,犹如拨开了迷雾,即使没有豁然开朗的感觉,也会有如梦初醒的味道。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透过眼睛可以洞察一个人的内心世界。那么,透过题眼,可以找出题目各数量间的关系。所谓题眼,就是一道题中关键的词句(条件);只有抓住了题目中关键的词句(条件),才能正确的理解题目的含义,从而找出解题的思路和方法。那么在拨开迷雾的同时,如何找到题眼呢?1、多种策略,发散思维在教学中,教师要明确告诉学生理解情节是关键,训练学生寻找问题中的隐蔽条件,弄清条件与问题之间的联系,发现其异同,培养他们学会寻找不同的解题门径,寻求多种解答方法的能力,发散他们的思维,提高综合分析能力。具体主要有尝试、作图概括规律、操

9、作发现、列举结果等多种策略。尝试策略就是多种方法的试误过程。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数学水平,因此,教师一定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允许学生以不同的方式去学习数学,让学生采用尝试的策略去解决问题。作图辅助。小学低年段学生因年龄的局限,运用作图辅助的策略,让学生在纸上涂涂画画可以拓展思路,启迪思维,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帮助学生找到问题解决的关键。寻找规律是数学问题解决中最常用并且有效的方法。碰到较为复杂的问题可以先退到简单特殊的问题,通过观察,找出一般规律,然后用得出的一般规律解决问题。像把4条长3米的彩带连接在一起,接头处是1米,连起来后一共有多长?就可以引导学生画图来解决究竟是12+?还是

10、12-?,?是4还是3。操作促进思维,思维服务于操作。低年级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让学生在操作中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例如,在教人民币的认识时,由于学生年龄小,他们对大额的付钱、找钱不是很理解,因此我们可以创设买东西的情景,让学生自己充当顾客和售货员,亲身经历付和找的过程,从而感知付和找之间的关系。通过活动使题中的数量关系直观全面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进而扫除理解题意的障碍列举结果。有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将结果一一列举出来,往往能对表征问题和寻找问题解决的方法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3个老师和50名小朋友一起逛公园。公园门票:成人票:10元儿童票:5元团体票(10人及以

11、上)6元。问:怎样买票最合算?为使成绩中下的学生都能懂,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把几种买法一一写出来,然后进行比较,哪种买法最合算,最后再探究为什么买10张团体票和43张儿童票最合算。2、注重转化,打破思维定势思维定势的影响是随着认识结构的扩充和更新而产生,并又随着认知结构的更新与完善逐渐地部分地得到克服。前面的只是是后面知识的基础,后面的知识又是前面知识的伸延和发展。数学知识技能的掌握是在新旧知识相互作用过程中实现的,所以必然存在着迁移,而且,数学知识技能的类化只有在迁移中才能实现。因此,我们必须及时帮助学生扩充完善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重视揭示和建立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找准知

12、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由旧入新,进行知识的迁移,同时训练学生的思维,做到深刻理解,融汇贯通。为了排除学生消极思维定势的干扰,解题中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引导学生从各个角度去分析思考问题,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使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通常运用的方法有一题多问和一题多变。一题多问。同一道题,同样的条件,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可以提出不同的问题。还可以从分析上多提问,从解法上多提问,从检验上多提问,进行多问启思训练,培养学习思维的灵活性。能起到以一当十的教学效果。就像那题一根绳长85米,第一次用去27米,第二次用去12米,这根绳比原来短了多少米?为了将学生这次出现的错误经历转化为他们认知方面的财富,我引导学生从

13、问题出发,进行转化思考:这根绳为什么会短?能否把比原来短的米数换种说法?最终学生悟出了比原来短的米数就是用去的米数。一题多变。小学生解题时,往往受解题动机的影响,因局部感知而干扰整体的认识。要消除类似的干扰,就必须进行一些一题多变的训练。通常,教学中的变条件、变问题、条件和问题的互换等,都是一题多变的好形式,但是,变题训练要掌握一个原则,就是要在学生较牢固的掌握法则、公式的基础上,进行变题形练。否则,将淡化思维定势的积极作用,不利于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如上题当学生悟出了比原来短的米数就是用去的米数后,我再让学生举一反三,例:比原来少多少钱就是指用去了多少钱,比原来少几辆车就是指一共开走了几辆车

14、等等生活中的例子加深理解。最后,我启发学生对一根绳长85米这一多余的条件进行再认识,消除思维定势带来的负面影响。这样,学生在学习领会转化的思想方法中有了新的理解和认识。3、走进生活,学习熟悉的数学数学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学生的生活经验,数学中许多数量关系都能够在学生的生活中找到原型。学生学习的材料是自己身边熟悉的,他们会更加感兴趣,理解起来也更加容易。如果我们让学生置身于生活的情境中进行解题,学生将会有不同的体验。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处处留心与数学有关的生活常识,丰富并积累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如一根绳子长25米,每5米剪一段,要剪几次才能剪完?可以触类旁通:登上五楼,实际一共只需登四个楼层之

15、间的楼梯;把一根管子锯成4段,实际只需锯三次;钟敲10下,实际一声与一声的间隔只有9次。.随着对生活中数学算理的感知,以及这些知识的积累,将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培养学生开阔视野,开拓思路,正确审题的能力。具体还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落实。首先,善于用课本中的例子为背景,结合生活实际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感到学习材料与生活很贴近,以积极主动的我要学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对数学知识有新的认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其次,注重实践活动,提供实践时空,切实提高实践效果。让学生置身于逼真的问题情境中,体验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品尝到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

16、乐趣。4、阅读训练,加深理解古时候有读书百遍,其意自现。数学也需要阅读。通过阅读可以帮助学生主动获取信息,汲取知识,发展思维,它是学生学习数学语言的重要途径。读题是了解题目内容的第一步,必须要认真、仔细。一是教师自己要注意读题的方法,作出认真读题的良好示范。读题时读到关键词句要加重语气或提高声调,使学生在读题中学会抓重点、抓关键词语。我们不能因为自己在备课的时候充分把握教材,熟悉教学内容了,就认为学生也熟悉了。学生从教师那儿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是方法。如果教师在每次读题时能做到读两遍、三遍,指导学生如何来读题,那我想学生对审题也会更加关注。二是逐步培养学生从独立朗读逐步过渡到轻声读、默读,养成自觉通过默读理解题意的习惯。读题不是只用眼去浏览文字,而是要求做到眼到、口到、手到、心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