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①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浙江文艺出版社,2000年,第59页②霍松林:《西厢汇编》,山东文艺出版社,1987年(说明:本文有关崔张故事文献原文引用,凡未特别注明者皆引自此书,③戴不凡:《论崔莺莺》,上海文艺出版社,1963年,第121—178页④蒋星煜:《西厢记的文献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263页⑤转引自张稔穰:《中国古代小说艺术教程净,山东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43页⑥左东岭:《元代文化与元代文学》,《郑州大学学报》(哲社版),1991年第l期,第54—60页⑦段启明:《西厢沦稿》,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0页⑧转引自车文明:《20世纪戏曲文物的发现与曲学研究》,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第25页⑨寒声、贺新辉、范彪:《西厢记新论》,中国戏剧出版社,1992年,第5页⑩沈宠绥:《度曲须知》,《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三册,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第198页⑩转引自《中国古典文学接受史》,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342页⑩王利器:《元明清三代戏曲小说禁毁史料》,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12页⑩徐渭:《南词叙录》,《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三册.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第240页。
⑩隗芾、吴敏华:《古典戏曲美学资料集》,文化艺术出版社,1992年,第190页⑩《成始宫绘像第七才子书》卷之一,《前贤评语》引,转引自《中国古典文学接受史》,第342页⑩乇小舒:《中国审美文化史净,山东画报出版社,2000年,第142页⑩⑩⑩参见郭英德著《元明清文学传播与文学接受》,《求是学刊》,1999年第2216.朱恒夫主编.中华艺术论丛 第5辑.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年01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