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1_企业合并

m****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281.50KB
约28页
文档ID:443857950
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1_企业合并_第1页
1/28

第二十一章 企业合并第一节 企业合并概述 企业合并是经济快速发展时期较为常见的交易事项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和国际化的发展,国际竞争力的持续增强,跨国经营持续增多,企业的收购兼并日趋复杂,客观上需要拓宽生产经营渠道,开辟新的投资领域或市场等同时,在企业合并会计政策方面持续提出新的问题,需要加以统一规范,以指导企业并购实务《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以下简称企业合并准则)主要规范了对不同类型企业合并的会计处理一)企业合并准则规范的企业合并 企业合并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单独的企业合并形成一个报告主体的交易或事项企业合并的结果通常是一个企业取得了对一个或多个业务的控制权构成企业合并至少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取得对另一上或多个企业(或业务)的控制权;二是所合并的企业必须构成业务业务是指企业内部某些生产经营活动或资产负债的组合,该组合具有投入、加工处理和产出水平,能够独立计算其成本费用或所产生的收入相关资产、负债的组合要形成一项业务,通常应具备以下要素:(1)投入,指原材料、人工、必要的生产技术等无形资产以及构成生产水平的机器设备等其他长期资产的投入;(2)加工处理过程,指具有一定的管理水平、运营过程,能够组织投入形成产出;(3)产出,如生产出产成品,或是通过为其他部门提供服务来降低企业整体的运行成本等其他带来经济利益的方式,该组合能够独立计算其成本费用或所产生的收入,直接为投资者等提供股利、更低的成本或其他经济利益等形式的回报。

相关资产或资产、负债的组合要构成一项业务,不一定要同时具备上述三个要素,某些情况下具备投入和加工处理过程两个要素即可认为构成一项业务业务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向投资者提供回报,如生产的产品出售后形成现金流入,或是能够为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其他经济利益,如能够降低成本等相关资产或资产、负债的组合是否构成一项业务,应结合所取得资产、负债的内在联系及加工处理过程等实行综合判断实务中出现的如一个企业对另一个企业某条具有独立生产水平的生产线的合并、一家保险公司对另一家保险公司寿险业务的合并等,一般构成业务合并假如一个企业取得了对另一个或多个企业的控制权,而被购买方(或被合并方)并不构成业务,则该交易或事项不形成企业合并企业取得了不形成业务的一组资产或是净资产时,应将购买成本按购买日所取得各项可辩认资产、负债的相对公允价值基础实行分配,不按照企业合并准则实行处理从企业合并的定义看,是否形成企业合并,除要看取得的企业是否构成业务之外,关键要看相关交易或事项发生前后,是否引起报告主体的变化报告主体的变化产生于控制权的变化在交易事项发生以后,一方能够对另一方的生产经营决策实施控制,形成母子公司关系,就涉及到控制权的转移,从合并财务报告角度形成报告主体的变化;交易事项发生以后,一方能够控制另一方的全部净资产,被合并的企业在合并后失去其法人资格,也涉及到控制权及报告主体的变化,形成企业合并。

实务中,对于交易或事项发生前后是否形成控制权的转移,理应遵循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综合可获得的各方面情况实行判断假定在企业合并前A、B两个企业为各自独立的法律主体,且构成业务(在合并交易发生前,不存有任何投资关系),企业合并准则中所界定的企业合并,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情形:1.企业A通过增发自身的普通股自企业B原股东处取得企业B的全部股权,该交易事项发生后,企业B仍持续经营2.企业A支付对价取得企业B的净资产,该交易事项发生后,撤销企业B的法人资格3.企业A以其资产作为出资投入企业B,取得对企业B的控制权,该交易事项发生后,企业B仍维持其独立法人资格继续经营二)不包括在企业合并准则规范范围内的交易或事项 实务中,某些交易或事项因不符合企业合并的界定,不属于企业合并准则的规范范围,或者虽然从定义上属于企业合并,但因交易条件等各方面的限制,不包括在企业合并准则的规范范围之内1.购买子公司的少数股权 购买子公司的少数股权,是指在一个企业已经能够对另一个企业实施控制,双方存有母子公司关系的基础上,为增加持股比例,母公司自子公司的少数股东处购买少数股东持有的对该子公司全部或局部股权根据企业合并的定义,考虑到该交易或事项发生前后,不涉及控制权的转移,不形成报告主体的变化,不属于准则中所称企业合并。

2.其他不按照企业合并准则核算的情况两方或多方形成合营企业的情况,主要是指作为合营方将其拥有的资产、负债等投入所成立的合营企业,按照合营企业章程或是合营合同、协议的规定,在合营企业成立以后,由合营各方对其生产经营活动实施共同控制在这种情况下,因合营企业的各合营方中,并不存有占主导作用的控制方,不属于企业合并因合营企业的各合营方中,并不存有占主导作用的控制方,不属于准则中界定的企业合并2)仅通过合同而不是所有权份额将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企业合并形成一个报告主体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企业能够对另一个企业实施控制,但该控制并非产生于持有另一个企业的股权,而是通过一些非股权因素产生的,例如通过签订委托受托经营合同,作为受托方虽不拥有受托经营企业的所有权,但按照合同协议的约定能够对受托经营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实施控制这样的交易因为无法明确计量企业合并成本,有时甚至不发生任何成本,所以即使涉及到控制权的转移,也不属于企业合并二、企业合并的类型 企业合并准则中将企业合并划分为两大基本类型——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与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企业合并的类型划分不同,所遵循的会计处理原则也不同一)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 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是指参与合并的企业在合并前后均受同一方或相同的多方最终控制且该控制并非暂时性的。

判断某一企业合并是否属于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理应把握以下要点:1.能够对参与合并各方在合并前后均实施最终控制的一方通常指企业集团的母公司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一般发生于企业集团内部,如集团内母子公司之间、子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等因为该类合并从本质上是集团内部企业之间的资产或权益的转移,能够对参与合并企业在合并前后均实施最终控制的一方为集团的母公司2.能够对参与合并的企业在合并前后均实施最终控制的相同多方,是指根据合同或协议的约定,拥有最终决定参与合并企业的财务和经营政策,并从中获取利益的投资者群体3.实施控制的时间性要求,是指参与合并各方在合并前后较长时间内为最终控制方所控制具体是指在企业合并之前(即合并日之前),参与合并各方在最终控制方的控制时间一般在1年以上(含1年),企业合并后所形成的报告主体在最终控制方的控制时间也应达到1年以上(含1年)4.企业之间的合并是否属于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应综合构成企业合并交易的各方面情况,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实行判断通常情况下,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是指发生在同一企业集团内部企业之间的合并同受国家控制的企业之间发生的合并,不应仅仅因为参与合并各方在合并前后均受国家控制而将其作为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

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 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是指参与合并各方在合并前后不受同一方或相同的多方最终控制的合并交易,即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以外的其他企业合并第二节 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的处理 一、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的处理原则对于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企业合并准则中规定的会计处理方法类似于权益结合法该方法下,将企业合并看作是两个或多个参与合并企业权益的重新整合,因为最终控制方的存有,从最终控制方的角度,该类企业合并一定水准上并不会造成构成企业集团整体的经济利益流入和流出,最终控制方在合并前后实际控制的经济资源并没有发生变化,相关交易事项不作为出售或购买一)合并方在合并中确认取得的被合并方的资产、负债仅限于被合并方账面上原已确认的资产和负债,合并中不产生新的资产和负债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从最终控制方的角度,其在企业合并发生前后能够控制的净资产价值量并没有发生变化,所以即便是在合并过程中,取得的净资产入账价值与支付的合并对价账面价值之间存有差额,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中一般也不产生新的商誉因素,即不确认新的资产,但被合并方在企业合并前账面上原已确认的商誉应作为合并中取得的资产确认二)合并方在合并中取得的被合并方各项资产、负债应维持其在被合并方的原账面价值不变。

被合并方在企业合并前采用的会计政策与合并方不一致的,应基于重要性原则,首先统一会计政策,即合并方理应按照本企业会计政策对被合并方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实行调整,并以调整后的账面价值作为相关资产、负债的入账价值实行上述调整的一个基本原因是将该项合并中涉及的合并方及被合并方作为一个整体对待,对于一个完整的会计主体,其对相关交易、事项理应采用相对统一的会计政策,在此基础上反映其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在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中,被合并方同时实行改制并对资产负债实行评估调账的,应以评估调账后的账面价值并入合并方 (三)合并方在合并中取得的净资产的入账价值与为实行企业合并支付的对价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理应调整所有者权益相关项目,不计入企业合并当期损益合并方在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本质上不作为购买,而是两个或多个会计主体权益的整合合并方在企业合并中取得的价值量相对于所放弃价值量之间存有差额的,理应调整所有者权益在根据合并差额调整合并方的所有者权益时,应首先调整资本公积(资本溢价或股本溢价),资本公积(资本溢价或股本溢价)的余额缺乏冲减的,应冲减留存收益四)对于同一控制下的控股合并,应视同合并后形成的报告主体自最终控制方开始实施控制时一直是一体化存续下来的,表达在其合并财务报表上,即由合并后形成的母子公司构成的报告主体,无论是其资产规模还是其经营成果都应持续计算。

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无论该项合并发生在报告期的任一时点,合并利润表、合并现金流量表均反映的是由母子公司构成的报告主体自合并当期期初至合并日实现的损益及现金流量情况,相对应地,合并资产负债表的留存收益项目,理应反映母子公司假如一直作为一个整体运行至合并日应实现的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的情况 对于同一控制下的控股合并,在合并当期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理应对合并资产负债表的期初数实行调整,同时理应比照较报表的相关项目实行调整,视同合并后的报告主体在以前期间一直存有 二、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的会计处理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视合并方式不同,理应分别以下情况实行会计处理一)同一控制下的控股合并 同一控制下的控股合并中,合并方在合并日涉及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对于因该项企业合并形成的对被合并方的长期股权投资的确认和计量;二是合并日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1.长期股权投资的确认和计量 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的规定,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合并方应以合并日应享有被合并方账面所有者权益的份额作为形成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其相关会计处理见本书第三章”长期股权投资”相关内容2.合并日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 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形成母子公司关系的,合并方一般应在合并日编制合并财务报表。

编制合并日的合并财务报表时,一般包括合并资产负债表、合并利润表及合并现金流量表1)合并资产负债表被合并方的相关资产、负债应以其账面价值并入合并财务报表合并方与被合并方在合并日及以前期间发生的交易,应作为内部交易,按照本书第三十四章“合并财务报表”相关原则实行抵销在合并资产负债表中,对于被合并方在企业合并前实现的留存收益(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之和)中归属于合并方的局部,应按以下原则,自合并方的资本公积转入留存收益和未分配利润:①确认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后,合并方账面资本公积(资本溢价或股本溢价)贷方余额大于被合并方在合并前实现的留存收益中归属于合并方的局部,在合并资产负债表中,应将被合并方在合并前实现的。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