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下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徐芝芳)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442860306 上传时间:2023-12-02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4.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下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徐芝芳)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四下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徐芝芳)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四下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徐芝芳)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四下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徐芝芳)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四下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徐芝芳)》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下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徐芝芳)(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乘法分配律执教者:徐芝芳教材分析: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是继续由主题图引出的问题:“四、五年级一共要领多少根跳绳”,通过让同学们分组讨论,自己探究及合作交流等方式,解决问题。再通过类比,让学生理解并概括出乘法分配律,初步体会使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相对简便一些。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并学会用字母表示2、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得出结论的学习意识教学重点:通过比较,对乘法分配律的归纳概括教学难点:对乘法分配律意义的理解教学准备:教具学具补充材料、导入投影片、主题图教学流程: 一、知识回顾 1、口答:说说什么是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请用字母表示

2、出来。 2、口算: 402325 12516 【设计意图:要求学生回答出结果,并口述在口算过程中,使用了什么运算定律?这样计算有什么好处?】 二、类比感知 1、投影出示: 4(5+8) 8(4+5) (7+6)3 45+48 84+85 73+63 2、分组讨论:(1)上面各组算式的结果有什么特点? (2)根据这个特点,每组中的两个算式可以怎样连接起来,用以表示它们的关系?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3、你能举出类似的例子吗?(学生自由回答)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讨论举例,让学生初步体会出乘法分配律在形式上与前面学过的乘法的运算定律的不同,对将要学习的乘法分配律先有个初步的认识】 三、质

3、疑释疑,研究归纳 1、出示主题图,根据图中信息,让学生讨论,你想解决什么问题? 2、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可根据情况给予解答 3、提出例5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 4、学生独立列式解答5、集体交流不同算法的解题思路方法一: (6+4)24 方法二: 624+424 =1024 =144+96 =240(根) =240(根) 6、分析比较:观察两种算法有什么不同? 7、建立表象:以上两种算法的结果怎样?(6+4)24 =624+4248、你还能举出类似的例子吗?(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回答作适当板书) 9、探究规律: 结合以上几个等式,让学生分组讨论:(1)这些等式的左边是怎样的?右边呢?(2)结果又怎样

4、?(3)从以上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如果学生在语言表述上有困难,教师可给予适当的提示。(4)你能再举出乘法分配律的例子吗?(5)能用字母表示吗?(6)抢答:a(b+c)=?(7)归纳乘法分配律并板书课题: 乘法分配律【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观察、讨论、举例、验证,让学生初步学会乘法分配律的建模,提升学习经验和水平,发展比较、抽象、归纳和概括等思维能力。】 四、知识巩固 1、在( )里填上适当的数。 (23+25)4=( )4+( )4 18(31+16)=18( )+18( ) (25+26)a=( )( )+( )( ) 53a+47a=( + )a 48a+( )b=( )(a+b) 2536

5、+2564=25( + ) 2、连线 (25+24)5 (25+75)16 2516+1675 ab+ac a(b+c) ac+bc(a+b)c 255+245【设计意图:通过练习与巩固,强化学生对乘法分配律在形式上与前面学过的乘法的运算定律的不同,加深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并能熟悉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五、课堂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它与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有什么不同?六、知识拓展,你会算吗? 111999 999222+333334【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探究,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培养他们的成就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七、作业: 教材65-66页6-7题。八:板书设计:乘法分配律 乘法交换

6、律:ab=ba 乘法分配律:(ab)c=acbc 乘法结合律:(ab)c=a(bc) 方法一: (6+4)24 方法二: 624+424 =1024 =144+96 =240(根) =240(根)学生举例 九、教学反思:乘法分配律是四年级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之一。它是在学生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及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的基础上教学的,是一节比较抽象的概念课,教学是我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为学生提供多种探究方法,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一、在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上,我定位在:(1)通过学生类比列式计算解决情景问题后,观察、比较、分析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含义,教师引导学生概括出乘法分配律的内容。(2)初

7、步感受乘法分配律能使一些计算简便。(3)培养学生分析、推理、概括的思维能力。 二、结合自己所教案例,对本节课教学策略进行以下几点简要分析:1、总体上我的教学思路是由具体抽象具体。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一起来研究抽象的算式,寻找它们各自的特点,从而概括它们的规律。在寻找规律的过程中,有同学是横向观察,也有同学是纵向观察,老师都予以肯定和表扬,目的是让学生从自己的数学现实出发,去尝试解决问题,又能使不同思维水平的学生得到相应的满足,获得相应的成功体验。2、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教师要深入了解各层次学生思维实际,提供充分的信息,为各层次学生参与探索学习活动创造条件,没有学生主体的主动参与,不会

8、有学生主体的主动发展,教师若不了解学生实际,一下子把学习目标定得很高,势必会造成部分学生高不可攀而坐等观望,失去信心浪费宝贵的学习时间。以往教学该课时都是以计算引入,有复习旧知,也有比一比谁的计算能力强开场。我想是不是可以抛开计算,带着愉快的心情进课堂,因此,我在一开始设计了一个植树的情境,让学生在一个宽松愉悦的环境中,走进生活,开始学习新知。这样所设的起点较低,学生比较容易接受。3、鼓励学生大胆猜想。 猜想是科学发现的前奏。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同样不能没有猜想,否则,主体性探究 活动便缺少了内在的动力,自主学习的过程也成了失去目标的无意义操作。学生看到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从直观上产生了关于乘

9、法运算定律的猜想。于是,接下来的举例就成了验证猜想的必需,无论猜想的结论是“是”还是“非”,学生的思维一直是活跃着的,对学生都是有意义的。这个过程是教会学生 学习与掌握探索方法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学习品格的过程。4、师生平等交流。 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创共生的过程,新课程确定的培养目标和所倡导的学习方式要求 教师必须转换角色。改变已有的教学行为,教师必须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与学生平等地参与教学,成为共同建构学习的参与者。在以上教学片断中,教 师让学生充分经历学习过程,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猜想倾听举例验证,在 欣赏学生的“闪光”处给学生“点拨”。教师没有过多的讲授,也没有花大量的时间去 刻意

10、的创设教学情境,只是做唤醒学生主体意识的工作,引导学生大胆猜想,大胆表达。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自主解决新问题,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体现。5、将学生放在主体位置。把学生放在主动探索知识规律的主体位置上,让学生能自由地利用自己的知识经验、思维方式去尝试解决问题。在探究这一系列的等式有什么共同点的活动中,学生涌现出的各种说法,说明学生的智力潜能是巨大的。所以我在这里花了较多的时间,让学生多说,谈谈各自不同的看法,说说自己的新发现,教师尽可能少说,为的就是要还给学生自由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从而能使学生的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三、教学中的不足和改进之处:在教学过程中,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如虽然本节课在感知乘法分配律上下了不少工夫,但在乘法分配律的理解上还不够,因此在归纳乘法分配律的内容时,学生难以完整地总结出乘法分配律,另外还有部分学困生对乘法分配律不太理解,运用时问题较多等,今后的工作中,要多向以下几个方面努力:1、多听课,多学习。尤其是优秀教师的课,学习他们的新思想、新方法,改善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艺术和课堂效率。2、加强同科组教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3、认真钻研教材,把握好教材的重点、难点、关键点、易混点,上课时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游刃有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