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丰四校六年级上册导学案第八单元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441852142 上传时间:2023-03-06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汉丰四校六年级上册导学案第八单元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汉丰四校六年级上册导学案第八单元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汉丰四校六年级上册导学案第八单元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汉丰四校六年级上册导学案第八单元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汉丰四校六年级上册导学案第八单元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汉丰四校六年级上册导学案第八单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汉丰四校六年级上册导学案第八单元(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汉丰四校生成课堂三五教学模式导 学 案 班级:六( )班 课题:25、伯牙绝弦 执教人:教 材 解 读个性化解读伯牙绝弦已然成为中华文化中关于“知音”最为生动、最为震撼的注解之一。它讲述了春秋时期,俞伯牙与钟子期以琴相识,以琴相知,最后因子期早亡,伯牙破琴绝弦、遂成绝响的故事。全文共77字,5句话。1句为起,2、3、4句顺承而下,5句急转而后合,语言凝练典雅,抑扬顿挫,生气郁勃。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万物生焉,天何言哉?伯牙和子期的相交正是如此的自然恬淡,顺理成章。它所折射的艺术美感那种含蓄深沉、清雅自然的风骨,直达“大音希声”、“大璞不雕”、“大美无言”的境界,满足了我们对于这个千古绝唱

2、在感官和心理上的所有期待。读伯牙绝弦,带来的不仅是对于故事内容的震撼,更有故事引起的不胜唏嘘的神往以及那种透彻心肺的审美体验。诗人说: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才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而在这里,伯牙子期又该经过前世多少次的回眸呢?教学本文,我期待循循善诱地引领学生增加一些文言文的阅读体验,感受这篇课文特有的语言现象;其次,继续渗透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的基础上还能用现代语汇去补充;再有,依托语言层层深入地感知“知音”的真正内涵,体会课文表达的情感,学习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使学生实现文化意象的传承,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学 情 分 析预学研究分析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是小学阶

3、段所学的第二篇古文,对于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但从文字上看,又是比较浅显易懂,读起来朗朗上口。属于学生易于接受的一篇文章。在学习本文之前,学生已有一些文言文、古白话文的阅读基础,因为在五年级学过杨氏之子、猴王出世、临死前的严监生等等,而且就词句的理解来说,此文词句更容易理解。当然就课文的内涵和意蕴来讲,文章所讲述的“知音文化”更为丰富和玄妙。我期待呈现学生从无到有,从未知到已知的学习提升过程,因此,课前不让学生准备任何对课文的预习,只凭借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和情感体验,循序渐进地推进学习。教学中,我准备了相关的音乐和简单的教学课件。学 习 目 标生成学习目标25、伯牙绝弦课型:新授课知识与技能

4、:1)朗读.背诵课文. 2)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过程与方法:能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情感、态度、价值观: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教学重点: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教学难点: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教学方法:运用“以读代讲”法, “”情境感悟”法,和“点拨引导法”. 朗读法谈话法 教学用具:课件学法:采用“自读自悟”, “合作学习”渗透“读,思,议,悟”等学法.导 学 过 程导学内容、方式预设个性化设计(一)古文引路,揭示课题。课前

5、同学们背诵了很多首古诗、词、曲,很有节奏。我们还学过一篇文言文叫杨氏之子,谁愿意给大家背一背,会的同学可以跟着小声的背好吗?我们学习了这么多的古文,能说说你对古文的感受吗?看来每个人学的时候感受是不同的。古文虽然有点难,但觉得挺有意思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一篇文言文,题目是伯牙绝弦一起读。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能进一步的了解文言文,喜欢文言文。这篇课文只用了77个字,却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感人故事,现在我们就一同走进这个故事好吗?(二)初读感知,体会韵味。1、自由读课文,把子音读准确,句子读通顺。2、指名读文,其他同学仔细听,也可以跟着默读。(教师正音,“哉”平舌音;“得”

6、是多音字读“d”。还有哪些字要注意呢?)你在读书时有没有读不好的句子?)3、齐读课文。要注意刚才提到的几个字,注意停顿和节奏。4、指导朗读最后一句话。(在兮和若后边停顿很好,最后一句我和你们读的都不一样。师范读,学生跟着读)小结:有进步,看来古文多读几遍就不难了。古文要读出节奏和韵味来也不难,只要我们在读的时候注意停顿就能读好。可以用“/”画出停顿。我想如果你们理解了课文内容,会读的更好的。(三)深入探究,疏通文意。1、理解课题1)读课题,你是怎么理解的?(理解“绝”和“绝弦”的意思。总结学习方法: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以及不能机械的翻译应该学会变通)2)伯牙为谁而绝弦?(板书:钟子期介绍:俞伯

7、牙和钟子期都是春秋时期的楚国人)伯牙为什么绝弦呢?2、理解大意1)自渎课文,试着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然后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内容。2)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想法。3)班上汇报交流:(1)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其他的组可以补充。(2)哪句话你的理解和他们不一样?(3)理解“善哉”表示感叹,用现在的话还可以怎么说?“哉和兮”都是语气助词,没有具体的解释。“善”在课文中出现几次,意思一样吗?(理解同字不同意的现象。)(4)谁能用赞叹的语气读这句话?练读(5)刚才他你们说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高山,就能弹出来,哪个字是心里想到的意思?(板书:志)还有哪个字也是这个意思的?(板书:念)(教师小结同意不同字的现象,说

8、明中国的汉字多么丰富哇!)4)把这个故事用自己的话讲给同桌听,看谁讲的生动?3、感悟知音1)伯牙为什么绝弦呢?2)他们是什么关系?(好朋友,知音)从哪儿能感受到他们是知音呢?3)看图:此时两个人完全沉浸在美妙的音乐中了。他们互相的欣赏着,互相的赞美着。4)善听的子期仅仅从伯牙的音律中听出高山流水吗?还听出了什么?(像山一样的志向,像海一样的胸怀)4、想象说话善弹的伯牙不仅能用音乐表现出高山流水,还能表现很多美好的景物。就让我们在音乐中想一想好吗?1)播放音乐高山流水2)你就是善听的子期,你能试着把你听到的,想到的,用课文中的方式表达出来吗?5、点明中心 无奈世事难料,钟子期不幸染病身亡。1)齐

9、读最后一句话,用一个词来概括伯此时的心情。能够感受到什么?(感情深厚)2)我们再读这句话的时候感情就不同了。读书就是要读出不同的感情来对吗?3)这句话是故事的结果,也点明了中心思想。(四)拓展延伸,体会情感。1、明代小说家冯梦龙,根据这个传说创作了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收在警世通言中。我找到了一首俞伯牙在钟子期坟前写的悼念诗。2、出示诗学生读3、后人感动于他们的情谊改编了一首同样感动的乐曲高山流水。让我们在乐曲中再一次的朗诵课文,能背下来的可以跟着背。总结:这就是高山流水觅知音,千古知音最难觅。希望在座的每一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知音。六、作业:收集体现知音良朋的诗文和名言名句。板书设计: 25

10、伯牙绝弦 伯牙 善鼓琴 所念 绝弦 (知音) 钟子期 善听 必得之 死导学内容、方式预设个性化设计我 的 反 思汉丰四校生成课堂三五教学模式导 学 案 班级:六( )班 课题:26月光曲 执教人:教 材 解 读个性化解读课文记叙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钢琴曲月光曲的传说。主要讲述了一天夜晚,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有人在断断续续地弹奏他的曲子,感到十分好奇,当他走近茅屋,听到屋内兄妹俩的谈话后,被他们虽贫穷但互相体谅的真挚情感所感动,便走进茅屋为他们弹奏一曲,又因盲姑娘不仅懂音乐,而且非常了解他的音乐激动万分。此时,他看到月光下茅屋里清幽的景色,产生了创作激情,即兴创作了月光曲,穷兄妹

11、俩陶醉其中,感受到了音乐带给他们的幸福。本文的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了解并简要概括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月光曲的魅力所在。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学难点在于通过对贝多芬情感变化的体验,探究其创作的原因。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初步了解月光曲谱成的经过,然后引导学生研读重点语段,主要采用朗读、默读、概括、圈画、想象等学习方法,从人物的言行中体会人物丰富的心理和情感,从而深入探究贝多芬弹了一曲又创作一曲的原因,感受音乐家对穷人的同情和对音乐的热爱。最后,通过品读文中描绘的月光曲的情景,感受音乐给兄妹俩带来的幸福和快乐,进一步激起学生对大音乐家的敬意。学 情 分 析预学研究分析 通过四年多时间的学习,

12、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识字能力,教师只需对极少数易错字稍作强调即可;在词语的理解上,学生已学习了不少方法,可在课前通过相关的预习自学自主识字,在课堂中可分别就字词的音形的难点和部分词义可通过预习反馈加以检测,当然一些重点词语还需结合课文加以理解。 在阅读方面,学生已掌握一些阅读方法,也有了初步感知课文的能力。课前,教师可适当布置预习作业,促使学生借助原有知识储备,有针对性开展预习工作。本单元教学目标继续学习根据课题、重点句子、课文的线索等方法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由于本课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课,因此这一目标要在课内加以落实。在理解重点句上,学生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各种语言训练,针对该年

13、段学生的思维深度、语言概述能力等特点,强化练习。最终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不仅仅是从内容到内容,而落到思维的训练,语言的内化,情感的认同。学 习 目 标生成学习目标26、月光曲课型:新授课知识与技能:正确读写并理解“蜡烛、茅屋、清幽、盲姑娘、琴键”等词语。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过程与方法: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在质疑理解、感情朗读、想像写话的语言实践过程中体会贝多芬在创作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及了解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怀,体会音乐艺术的魅力。教学重点: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学难点:进一步了解贝多芬,联系上文,想像写话,体会贝多芬内心情感。教学方法

14、: 朗读法谈话法 教学用具:课件教学方法: 朗读法谈话法 教学用具:课件导 学 过 程导学内容、方式预设个性化设计一、听写词语,自由说话,引出问题。1学生听写词语:蜡烛、茅屋等。2学生自由说话:选用刚才听写的词语根据课文内容说一段话,教师随机点评。3教师引出问题:究竟是什么打动了贝多芬的心,让他创作出不朽名曲月光曲?二、进入问题,自主感悟,感情诵读。语段一:贝多芬走近茅屋,琴声突然停了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1贝多芬听到哪一句话起就心动了?(感情朗读)2贝多芬从这一句话中听出了什么?(1) 盲姑娘家境贫穷。(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盲姑娘家境贫穷?)(2)盲姑娘热爱音乐。(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盲姑娘热爱音乐?)(3)师:姑娘虽然双目失明,但她依然热爱着生活,姑娘虽然家境贫困,但是她并不放弃对艺术的向往与追求。贝多芬的心被触动了。3贝多芬从兄妹俩的整段对话中还听出了什么?(1)妹妹的懂事、兄妹俩之间的相互关怀与体谅等。(感情朗读)(2)师:盲姑娘这么贫穷,但是这么热爱音乐,又这么懂事,他的心被深深感动了,所以走进茅屋。语段二:贝多芬坐在钢琴前面,弹起盲姑娘刚才弹的那首曲子来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1学生质疑。预设问题一:盲姑娘什么也看不见,为什么知道她是贝多芬?预设问题二:贝多芬为什么不回答?预设问题三:弹一首曲子已满足了盲姑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销售管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