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特林热机演示实验观察报告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439195528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17.7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斯特林热机演示实验观察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斯特林热机演示实验观察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斯特林热机演示实验观察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斯特林热机演示实验观察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斯特林热机演示实验观察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斯特林热机演示实验观察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斯特林热机演示实验观察报告(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斯特林热机演示实验观察报告1.实验目的: 了解斯特林机的工作原理,弄清具体工作过程,把理论与实际实验过程建立一定的联 系,深入对斯特林机的理解。2.实验原理: 斯特林热机是一种由外部供热使气体在不同温度下作周期性压缩和膨胀的封闭往复式 发动机。它由苏格兰牧师斯特林提出。18 世纪末和19 世纪初正值工业革命的高潮时期, 热机普遍为蒸汽机。热机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它的效率,即吸收来的热量有多少转化为有用 的功。当时,蒸汽机的效率很低,只有3%5%左右。这一方面是由于散热、漏气、摩擦等 因素损耗能量,另一方面是由于部分热量在低温热源处放出。为了提高热机的效率,人们 开始从理论上研究热机。斯特林热机就是

2、此时诞生的。斯特林热机是一种高效率的能量转换装置,相对于内燃机燃料在气缸内燃烧的特点, 斯特林热机仅采用外部热源,工作气体不直接参与燃烧,因此又被称为外燃机。只要外部 热源温度足够高,无论是使用太阳能、废热、核原料、生物能等在内的任何热源,都可使 斯特林热机运转,既安全又清洁,故其在能源工程技术领域的研究兴趣日益增加,极有可 能成为未来动力的来源之一。斯特林热机采用封闭气体进行循环,工作气体可以是空气、氮气、氦气等。如图1所 示,在热机封闭的气缸内充有一定容积的工作气体。汽缸一端为热腔,另一端为冷腔。置 换器活塞推动工作气体在两个端之间来回运动,气体在低温冷腔中被压缩,然后流到高温 热腔中迅速

3、加热,膨胀做功。如此循环不休,将热能转化为机械能,对外做功。理论上,斯特林热机的热效率很高,其效率接近理论最大效率(称为卡诺循环效 率)。但二者又有所不同,前者由两个等温过程和两个等容过程构成,如图2 所示。而后 者由两个等温过程和两个绝热过程构成。斯特林热机属于可逆热机,既可用于制热,又可用于制冷;既可将热能T机械能,又 可将机械能T热能。如果用于制冷,则图2中的四个热力学循环将沿逆时针方向进行。图 2 斯特林热机的四个循环过程3. 部件功能:仪器上方的椭圆弹片对动力活塞起到弹性恢复力的作用配气活塞下方汽缸是热腔.配 气活塞上方汽缸是冷腔底部的十字弹片起到驱动配气活塞的作用配气活塞在这里起到

4、移 气和再生的作用配气活塞的直径比气缸的内径小些当配气活塞自由上下移动时.即可以把 气缸内的气体工质挤下或挤上如果气缸底端加热.而在气缸上端冷却.使上下两端具有足够 的温差.即可看见当配气活塞上移.气缸内的气体被挤至气缸底端.此时由于气缸底端加热. 因此气体受热,压力变大,此压力经由活塞与气缸间的空隙传到动力活塞使之上移.相反的, 把配气活塞下移.则气缸内的气体被挤至气缸上端.此时由于气缸上端为冷却区.因此气体被 冷却.使气体温度降低.压力变小.而使动力活塞下移.如果不断使配气活塞上下移动,即可看 见动力活塞随之上下移动另外.斯特林循环欲达到和卡诺循环相同的热效率必须将工质等 容放热过程所放出

5、的热量.用来提供工质等容吸热升温所需的热量这个步骤叫作再生.所使 用的装置称为再生器本仪器的微孔配气活塞兼有再生器的作用.必须注意动力活塞与配气活塞二者相位差是兀/2,因为如果要使输出到曲柄联杆上的平均 扭力最大,就要使动力活塞向上移动到中间位置时获得最大的动力而当配气活塞移到最顶 点的位置时,由于底部加热空间最大,所产生的压力最大,动力活塞输出动力也最大,而此时 二者相位差是兀/ 2.4. 实验过程及现象:斯特林机由一个玻璃罩,大灯泡,活塞,转轮等组成。实验时,老师打开电源开关, 灯泡发亮,加热活塞之后转轮便缓慢转动起来。在该装置中有两个活塞:动力活塞:这是发动机上方较小的活塞。它是紧封闭的

6、。 当发动机内的气体膨胀时,动力活塞会向上运动。置换器活塞:这是装置中较大的活塞。 它在气缸中非常自由,因此随着其上下运动,空气很容易在加热式或冷却式气缸之间流 动。置换器活塞通过上下运动来控制是对发动机中的气体进行加热还是冷却。它有两个位 置:当置换器活塞靠近大气缸的上方时,发动机内的大部分气体由热源加热,然后开始膨 胀。 发动机内产生的压力会强制动力活塞向上运动。 当置换器活塞靠近大气缸的底部 时,发动机内的大部分气体开始冷却收缩。 这会导致压力下降,从而使动力活塞向下运 动,对气体进行压缩。 发动机会反复对气体进行加热和冷却,以便从气体的膨胀和收缩中 吸取能量。5. 斯特林机的具体工作过

7、程: 下面结合循环图(图 2)和活塞运动图(图 3),来详细分析一下斯特林热机的四个循环过 程。一个装有两个对置活塞的气缸,在两个活塞之间设置一个回热器。可以把回热器设想 成一块交替放热和吸热的热力海绵。回热器和活塞之间形成了两个空间。一个称为膨胀 腔,使它保持高温Tmax;另一个称为压缩腔,使它保持低温Tmin。因此,在回热器两端有 一个温度梯度Tmax-Tmin。假设回热器在纵向没有热传导,与卡诺循环情况一样,假设活 塞在运动中无摩擦,工作气体在气缸中无泄露损失。循环开始时,设压缩腔活塞处于外止点,膨胀腔活塞处于内止点并紧靠回热器端面。 这样,全部工作气体都处于冷的压缩腔内。因为此时的容积

8、为最大值,所以工作气体的压 力和温度都处于最小值,用图2和图3 中的点1表示。在压缩过程12,压缩腔活塞向内止点运动,膨胀腔活塞保持不动,工作气体在压缩腔内被压缩,压力增加。因为热量Qc已经通过压缩腔汽缸壁排放到环境中,故工作气体的 温度保持不变。此过程中,工作物质等温冷却收缩,热量在Tmin温度下从工作气体传递给 外部低温热源。在回热过程23中,两个活塞同时运动,压缩活塞继续向回热器运动,而膨胀活塞远 离回热器,因此两活塞间的容积保持不变。工作气体通过回热器从压缩腔转移到膨胀腔。 当工作气体通过回热器时,被回热器中的热量加热,温度从Tmin上升到Tmax后流入膨胀 腔。由于工作气体通过回热器

9、时,是在等容条件下被逐渐提高温度的,结果使压力增加。 此过程中,工作物质等容吸热升温,热量从回热器传递给工作气体。在等温膨胀过程34中,膨胀腔活塞继续朝背离回热器的方向,向外止点运动,压缩 腔活塞则停留在内止点并紧靠回热器。在膨胀过程中,容积增大,压力降低。由于从外热 源向系统加入热量QE,工作气体温度保持不变。此过程中,工作物质等温吸热膨胀,热量 在 Tmax 温度下从外部热源传递给工作气体。循环的最后一个过程41也是回热过程。在此期间,两活塞同时运动,保持容积不 变,使工作气体从膨胀腔通过回热器返回到压缩腔。在通过回热器时,热量从工作气体传 给回热器,工作气体温度降低到Tmin并流入到压缩

10、腔。工作气体在过程中释放出的热量将 保存在回热器内,直到下一个循环中的23过程,再传递给工作气体。此过程中,工作物 质等容冷却降温,热量从工作气体传递给回热器。图 3 活塞运动示意图总的来说,理想斯特林热机的热力学循环就是:1) 1t2过程,工作物质等温冷却收缩。热量在Tmin温度下从工作气体传递给外部低温热 源。2) 23过程,工作物质等容吸热升温。热量从回热器传递给工作气体。3) 34过程,工作物质等温吸热膨胀。热量在Tmax温度下从外部热源传递给工作气体。4) 41 过程,工作物质等容冷却降温。热量从工作气体传递给回热器。由图 2 中的 P-V 图可见,经过以上循环过程,发动机会反复对气

11、体进行加热和冷却, 以便从气体的膨胀和收缩中吸取热量,产生机械能,对外做功。如果在过程23 中的传热量与过程41 中的相等,则发动机与其环境之间发生的热交 换仅仅是34 过程中的供热和12 过程中的放热。供热和放热都是在等温条件下进行, 因此满足了热力学第二定律对最高热效率的要求,所以斯特林循环的热效率与卡诺循环相 同,即耳 =(T max- T min) /T max。6. 特点及拓展分析:斯特林发动机具有2个优于内燃机的特点:一是能利用各种能源, 无论是常用的液体燃 料, 还是气体燃料或固体燃料, 甚至太阳能、化学反应能和放射性同位素能源, 只要是能 产生一定温度的热量, 该发动机就可以工

12、作;二是振动噪音低,排放污染小,具有良好的环境 特性。另外,斯特林循环胜过卡诺循环的主要优点是用两个等容过程代替两个绝热过程,这 就大大增加了 P-V图的面积。因此,为了取得适当的功,它不需要像卡诺循环那样,必须 借助于很大的压力和扫气容积。s(图4:斯特林循环和卡诺循环)实际的斯特林循环发动机,由于存在种种不可逆因素,回热的效率也不可能达到百分 之百,即配气活塞储存的热量不能完全回热,所以实际的斯特林发动机热效率不可能达到 很高,也必然低于同温限卡诺循环的理论热效率.由于采用了两个等温过程与两个等容过程,斯特林热机的效率接近于卡诺循环,比汽 油发动机或柴油发动机等内燃机更高。此外,由于斯特林发动机中使用的是封闭气体和外 部热源,没有排放高压气体的排气阀,因此发动机的噪音会很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