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

上传人:水*** 文档编号:439117323 上传时间:2024-04-03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5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单元整体设计单元名称观察物体(一)教材分析本单元主要教学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这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几何中的“三视图”是工程制图、机械制图的基础,在这里还不是正式教学三视图,只是让学生初步了解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逐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本课教学内容通过一个具体情境四名同学分别从前面、后面、左面、右面观察一个熊猫实物玩具展开,通过学生的观察,再结合教材上给出的从四个方向观察到的形状图,让学生判断四种形状究竟是从哪个方向看到的。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认识到,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个物体,看到的

2、形状可能是不同的,并让学生初步体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本单元只是让学生观察具体的实物和比较简单的几何图形,并根据图形推断原立体图形的形状。学情分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时刻都在对物体进行观察,他们从大量的生活背景中已经积累了一部分的观察体验,对于处在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个物体,该物体的形状可能会不一样这一事实,学生基本能够理解。只是在这节课学习以前,学生的认识有的比较模糊,有的还不很准确,需要教师的积极引导,来帮助学生建立比较清晰的数学认识,从学科知识的角度来强化日常的生活经验,积累更加丰富的与数学有关的信息。2.单元教学目标1.初步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2.会辨认简单物体从

3、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形状,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3.丰富对现实空间和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立体思维。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课时教学设计课题第1课时 观察物体(1)授课时间: 年 月 日课型:新授课时:1课时1.情景与问题:老师把熊猫放在讲桌上,请四个同学到讲台上来,分别站在熊猫的前面后面、左大家观察到的小熊一样吗?2.知识与技能:能正确辨认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物体的不同形状。3.思维与表达:知道从不同的角度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4.交流与反思:.凭借动手操作从不同的方向观察小熊,相互交流得到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一样的,从而,发展空间观

4、念和合作意识。重点难点重点:辨认简单物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形状,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察能力。难点: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3.教学准备:熊猫玩具、课件。4.学习活动设计:环节一: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听说过“盲人摸象”的故事吗?如果学生知道,请一名学生讲给大家听;如果学生不知道,教师简单地把故事内容介绍给大家。你们说为什么故事中的每个人说出来的结果都不一样呢?教师活动:师:你们说为什么故事中的每个人说出来的结果都不一样呢?是啊,角度不同,结果也可能不相同,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观察物体。(板书课题)学生活动:因为他们每个人摸到的都是大象身体的一部分,各不相同

5、。活动意图:从学生喜欢的故事入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立刻进入学习的状态,初步感受新知识。环节二:自主探究师:(出示熊猫玩具)这是什么?大家都知道熊猫是我国的国宝,喜欢吗?师:现在老师把熊猫放在讲桌上,请四个同学到讲台上来,分别站在熊猫的前面、后面、左面和右面。学生举手到前面来,按位置站好。教师活动:提问1:告诉大家,你看到了什么?提问2:他们说的你能听明白吗?老师想知道,这左边和右边有没有明显的区别呀?提问3:你有什么办法让人一看就知道是熊猫的左面还是右面?提问4:现在请大家仔细看图,想一想:你知道这幅图中的图片是谁看到的吗?(课件出示教材第68页“做一做”图片)提问5:同学们,经过

6、刚才的观察,结合日常生活经验,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活动:1生1:我看到了大熊猫的前面,有黑眼圈,黑鼻子,四肢也是黑的,肚子是白的。生2:我看到了大熊猫的后面,有黑尾巴,白色的背上有一圈黑色的毛。生3:我看到了大熊猫的左面,只能看到它的左半边身子。生4:我看到了大熊猫的右面,只能看到它的右半边身子。2、没有特别明显的差别。3、 我们可以把大熊猫的左耳上系一个蝴蝶结,这样在左面的同学就能看到蝴蝶结,而右面的同学是看不到蝴蝶结的。4.学生观察后,交流明确:长头发的小女孩儿看到的是车头在右边的第三幅图;梳小辫的小女孩儿看到的是车头在左边的第一幅图;戴帽子的小男孩儿看到的是车头正面的第四幅图;没戴帽子的

7、小男孩儿看到的是车尾部的第二幅图。5.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个物体,看到的结果可能是不同的。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亲自观察实物,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初步构建空间观念。环节三: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师生共同小结:今天我们学会了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知道了在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同一物体的形状可能是不一样的。在生活中,我们处处都要留心观察,做一个勤于观察的好孩子。环节四:作业设计1、基础性作业:连一连。2拓展性作业:选你最喜欢的一个玩具,从不同方向观察,你有什么发现?教师活动:教师巡视,并对学生进行适当的点拨,收集学生中存在的问题,然后解答学生

8、活动:先观察,再小组交流,最后集体订正活动意图:练习设计有一定的层次,既有利于学生巩固基础知识,又有一定的拓展,为学生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逆向思维和动手操作能力。5.板书设计观察物体(1)观察位置不同,看到的物体形状可能不同。前面后面左面右面6.教学反思与改进(教与学的经验性总结,基于学情分析和目标达成度进行对比反思,教学自我评估与改进设想。)成功之处:不足之处:改进措施:课时教学设计课题第2课时 观察物体(2)授课时间: 年 月 日课型:新授课时:1课时核心素养目标 1.情境与问题:通过从各个方向观察长方体,知道观察的角度不同,看到的形状可能也不同。2.知识与技能:能正确辨

9、认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几何体的不同形状。3.思维与表达:知道从不同的角度看到的几何体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4.交流与反思:凭借动手操作,发展空间观念和合作意识。重点难点重点:辨认简单几何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形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以及观察能力。难点: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3.教学准备: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课件。4.学习活动设计:环节一: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观察物体,知道从不同的位置看到的物体形状可能是不同的。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观察物体。(板书课题)活动意图:开门见山,告诉学生今天学习的主要内容,避免学习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明确学习

10、目标环节二:自主探究教师活动:1.教学例2。问题1:(出示长方体)这是什么?问题2:拿出老师为大家准备好的长方体,以小组为单位,从不同的位置观察,说说你看到的是什么形状。问题3:同样观察一下正方体、圆柱和球,然后把你观察的结果告诉大家。师总结:由此看来,上一节课的结论,同样适用于今天的学习:从不同角度看同一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2.教学例3。问题1:如果看到的立体图形的一个面是正方形,并且这个立体图形是我们学过的,它可能是什么?老师总结:说得很对,仅仅有一个面是正方形,我们不能确定它究竟是什么立体图形,只能推断它可能是什么立体图形。学生活动:问题1:长方体。问题2:学生在小组观察后交流

11、汇报,可以适当展示学生的作图,引导大家说说分别是从哪个位置看到的。问题3:组织学生交流、总结:长方体从不同角度看到的形状可能不相同;正方体从不同角度看到的形状是相同的,都是正方形;圆柱从上、下两个面看到的是圆形,从侧面看到的是长方形;球无论从哪个面看到的都是圆形。2.问题1:生1:可能是正方体,因为正方体的每个面都是正方形。生2:可能是长方体,因为有特殊的长方体的两个面是正方形。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实物,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初步构建空间观念。环节三: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师生共同小结:今天我们知道了,从不同角度看到简单的几何体的形状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同的,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决定。环节四:作业设计1、基础性作业:观察下面的物体,从上面看到的分别是什么形状,用线连起来。 2拓展性作业:教师活动:教师巡视,并对学生进行适当的点拨,收集学生中存在的问题,然后解答学生活动:先观察,再小组交流,最后集体订正活动意图:通过不同的练习,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发展空间观念。5.板书设计观察物体(2)从不同角度看到的物体形状可能不同:前面 上面 侧面6.教学反思与改进(教与学的经验性总结,基于学情分析和目标达成度进行对比反思,教学自我评估与改进设想。)成功之处:不足之处:改进措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