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是故乡明》 教案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439052245 上传时间:2022-08-28 格式:DOC 页数:69 大小:68.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月是故乡明》 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69页
《月是故乡明》 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69页
《月是故乡明》 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69页
《月是故乡明》 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69页
《月是故乡明》 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6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月是故乡明》 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月是故乡明》 教案(6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月是故乡明 教案 月是故乡明 教案1(2855字)教学目标1速读课文,理解“烟波浩渺、篝火、萌动、晶莹澄澈、风光旖旎、平沙无垠、碧波万顷、巍峨、点缀”等词语的意思。2引导学生说说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经历,产生了哪些内心感受?3抓住重点句探究体会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教学重难点1积累有关月亮的诗句。2理解作者对故乡的刻骨铭心的思念之情。课前准备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月亮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是非常熟悉和平常的。然而,一位著名学者却赋予了它不一样的深情蜜意。他就是国学大师季羡林。今天,我们将通过学习月是故乡明这篇_来解读他的“明月”情结。2课件出示:季羡林(1911.8.7)山东

2、清平人。著名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作家。他是享誉海内外的东方学大师。一生创作了许多散文作品,如天竺心影、朗润集、季羡林文集等。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读文,随文理解下列词语。烟波浩渺:形容水面辽阔。篝火:泛指一般在郊外地方,通过累积木材或树枝搭好的木堆或高台,在活动里点燃的火堆。旖旎(y n):柔美的样子。耄耋(mo di):八九十岁。指年纪很大的人。2自读课文,完成“设问导读”。(1)本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以什么为主线?(季羡林的月是故乡明就是以月作为抒情线索,通过对故乡和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特别是对故乡月色的动人描写,抒发了作者对故乡永远的思念与牵挂。)(2)课文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

3、自然段是什么关系?(前后照应,首尾连贯)(3)学生读后交流,教师引导概括,理清思路。全文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1):人人都爱自己故乡的月亮。(总起全文)第二部分(2-4):对故乡与童年的回忆。第三部分(5-6):离开故乡之后的生活。第四部分(7):月是故乡明。(呼应开头,突出主旨。)三、自主学习,引导感悟。1默读(2-4自然段)。思考:作者回忆了对故乡与童年的哪些事?2交流。(1)课件出示:(指名读)到了夏天,黄昏以后,我躺在坑边场院的地上,数天上的星星。有时候在古柳下面点起篝火,然后上树一摇,成群的知了飞落下来,比白天用嚼烂的麦粒去粘要容易得多。(数星星,捉知了)(2)课件出示:(指名

4、读)到了更晚的时候,我走到坑边,抬头看到晴空一轮明月,清光四溢,与水里的那个月亮相映成趣。我当时虽然还不懂什么叫诗兴,可觉得心中油然有什么东西在萌动。有时候在坑边玩很久,才回家睡觉。在梦中见到两个月亮叠在一起,清光更加晶莹澄澈。(看月亮,梦月亮)3默读课文(5-6自然段),思考:(1)作者离开故乡后到过哪些地方?找出来。在济南住了十多年,在北京度过四年,又回到济南呆了一年,然后在欧洲住了近十一年,重又回到北京,到现在已经四十多年了。在这期间,我曾到过世界上将近三十个国家。(2)作者到过这些地方都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课件出示:看到过许许多多的月亮。在风光旖旎的瑞士莱蒙湖上,在平沙无垠的非洲大

5、沙漠中,在碧波万顷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这些月亮应该说都是美妙绝伦的,我都非常喜欢。但是,看到它们,我立刻就会想到故乡苇坑上面和水中的那个小月亮。对比之下,我感到这些广阔世界的大月亮,无论如何比不上我那心爱的小月亮。不管我离开我的故乡多少远,我的心立刻就飞回去了。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学生在朗读当中感受故乡的月光下有我儿时的快乐,也感受到了对故乡的无限思念之情。学生在配乐思乡曲中深情诵读。课件出示故乡的月亮。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到了作者对故乡的无限思念之情。四、师生总结。再读课文第一节与最后一节,想一想作者采用了怎样的写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前后照应,首尾连贯。这样

6、写能突出强调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五、拓展。与月亮有关的诗句,你还知道哪些,给同学们说一说。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杜甫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明月有情应识我,年年相见在他乡。-袁牧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板书设计月是故乡明人人都爱自己故乡的月亮。(1) (总起全文)对故乡与童年的回忆。(2-4)离开故乡之后的生活。(5-6)月是故乡明(7) (前后照应)思乡之情教后反思我认为略读课文的教学注重让学生自读自悟,老师要大胆放手,

7、确实给出足够的时间,保证每个学生都能真正从容地读上几遍课文,运用所学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在集体交流汇报展示环节,应营造宽松愉悦的交流氛围,激励学生乐于畅谈自己的读书所得,老师则要认真倾听,及时捕捉“鲜活信息”,或点拨指导,或引发讨论,或归纳学法,使“生成”效果更佳。真正做到以读为本,自读自悟。所以在_的教学中,始终以月亮作为线索,着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拓展积累与月亮有关的诗句,感悟抒发思乡之情的这类_的写法。月是故乡明 教案2(2013字)一教学目标1.认识“渺、篝”等1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燕”。2.默读课文,说说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经历,产生了哪些内心感受。3.理解课文内容

8、,体会作者用对比的手法来表情达意的方法。再搜集一些思乡的诗文,和同学交流。二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用对比的手法来表情达意的方法。教学难点:默读课文,能说说作者由月亮想到的往事和经历,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怀念之三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1.同学们都见过月亮,看到弯弯的月亮,我们总会脱口而出:弯弯的月亮像小船。那么,又大又圆的月亮,让我们想到什么呢?中秋赏月,仅仅是在看月吗?所以,诗中说得好啊月是(故乡明)。(板书课题)2.介绍作者:季羡林,山东清平人。著名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作家。在中印文化关系史、佛教史、印度史、印度文学和比较文学等领域,创获良多,是享誉海内外的东方学大师。一生

9、创作了许多散文作品,如天竺心影朗润集季羡林散文选集等。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学生练读,师正音。多音字“燕”:yn(燕园) yn(燕子)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思考: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可分为几部分?2.提出问题:作者由月亮想到哪些往事和经历?产生了哪些内心感受?(1)课文第1自然段的描写有什么作用?(2)作者为什么说“如果只有孤零零一个月亮,未免显得有点儿孤单”?所以,古诗文中,月亮常用什么东西当陪衬?想到这里,作者便回忆起了小时候的一些趣事。(3)作者的故乡在哪?因为平原地区没有山,所以他从小没有见过山,他想象中的山是什么样子的?(4)作者没有见过山,那有没有见过水?那么他

10、和水之间有什么趣事呢?还有没有别的趣事?四、精读课文,情感升华。1.朗读课文思考: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经历?产生了哪些内心感受?(1)往事:数星星、捉知了、看月亮、梦月亮。感受:通过对故乡往事的回忆,体现了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与怀念。(2)经历:作者离乡背井,在世界各地见到过许多美妙绝伦的月亮,但念念不忘的还是故乡的小月亮。作者居住的朗润园景色优美、环境优雅,是赏月的胜地,但作者心中所想的仍然是故乡苇坑里的平凡的小月亮。感受:足见作者对故乡月亮的怀念,对故乡的怀念。2.在回忆这些往事时,作者多大年纪?耄耋指老年,高龄。耋,七八十岁的年纪。这时,他早已不在故乡,而是住在朗润园,这里的环境怎么样

11、?多美的景色啊,可是,他仍然怀念的是故乡苇坑里那个平凡的小月亮。3.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这段话只有短短二十多个字,却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情感,你知道是什么情感吗?五、布置作业。搜集有关思乡的诗句,与同学交流。六、板书设计:月是 对故乡与童年的回忆故 对故乡永远的思念与牵挂乡 作者离开故乡之后对故乡的思念明呼应前文,情感迸发教学反思1.借助读前提示,自主阅读。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老师应该鼓励学生自学。出示阅读提示,学生自读自悟,老师相机指导,主要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为重点,让学生以多种形式朗读文本,体会作者思乡的情感。把外国的月亮、北京的月亮和故乡的月亮进行对比,领悟作者对比的写作手法。训练学生写对比句

12、,重视语言表达的训练。2.运用习得的学法,自主阅读。通过质疑“故乡的月亮好在哪儿”感悟作者的内心世界。把自己想象成文中的主人公,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把自己体会到的感情表达出来,加深对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体会。3.链接相关资料,自主阅读。链接相关资料是理解课文内容的需要。_有些地方是教学时的重难点,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如果光靠老师讲和学生读,是不能让学生完全明白的,我们可以链接一些相关资料辅助一下,这样对学生的自主阅读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月是故乡明 教案3(19184字)一、专题内涵解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乡。一般而言,故乡就是自己的出生地。自己的童年乃至自己生命中

13、的许多岁月都是在故乡度过的,这里不但有自己的家、亲人,更有自己家族的记忆。一个人的经验积累以及情感与性格都与家乡的自然风貌和文化积淀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故乡是一个人的根。正因为如此,人们对故乡都有一种割不断的特殊情感,它是人出发地,也是人的归宿。因此,一个人拥有故乡,不仅是指具体的、有形的,更重要的是精神的,无形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的流动变得越来越频繁,但是对一个人来说,不管走到哪里,身在何方,故乡都在他的心中,都体现在他的行为方式上。由于这种特殊关系,故乡常常被人们赋予了更多的意义,家、故乡、故土、家园、家国、归宿等等有时指的都是同一个意思。在比喻的意义上,它们往往指向人们的价值取向

14、与精神追求。本专题通过古今中外有关家园的文本对这一人文母题进行梳理。第一板块重在阐释人与故乡的关系,包括故土、家、亲情等等,第二、三板块进行拓展,家园不仅指故乡,还指向祖国与精神意义的归依,是人生命的确证。二、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与难点1、学生能通过对文本的反复研习,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进一步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以及它对人精神世界的滋养。进一步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激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2、学生能独立阅读、独立思考,与文本、编者、老师、同学展开对话,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3、学生能调动自己审美经验的积累对文本进行鉴赏,能体会到文本在表达上的艺术特点以及不同的风格。4、进一步认识诗歌、特别是散文的文体特点。5、学生能根据对专题人文内涵的理解,深入生活,收集资料,创设写作情境,综合运用散文的表现手法开展写作实践。6、学生能自主开展课外活动,组织小型主题演讲,创办小报、网页,以各种手段拓展交流途径。前两项为教学重点。在本专题的文中,家、家园、家乡、故乡等概念有时是具体的,指的就是家庭、家族世代居住的地方,有时又是抽象的,指人的精神的寄托之所,有着很复杂的人文指涉,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