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精选各种褶皱图片说明

pu****.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5.45MB
约47页
文档ID:433320656
精选各种褶皱图片说明_第1页
1/47

喜欢地质构造的同仁们进来看看吧~我精心整理的~除了图片还收集了注解~如果喜欢的话就请转载吧,不过转载的时候最好在评论栏里留下你的足迹~不声不吭转走就不像话呐~哈哈~  一、板劈理:  板岩所特有的连续劈理它发育在细粒的低级变质岩中,肉眼极难区别出劈理域或微劈石;在显微尺度上,劈理域由平行面状或交织状排列的云母或绿泥石等层状硅酸盐矿物富集成薄膜或薄层,宽约0.005毫米;微劈石由石英、长石等浅色矿物的集合组成,呈薄板状或透镜状,宽约1~0.01毫米或以下板劈理使板岩具有良好的可劈性,将岩石劈成十分平整的薄板 二、劈理折射:  强弱相间的岩层中,强硬层中的劈理和软弱层中的劈理以不同角度与层理相交,强硬层中为间隔劈理,与层理交角较大;软弱层中为连续劈理,与层理交角较小 三、矩形石香肠:  白云岩中的硅质条带拉断形成矩形石香肠,反映硅质能干层(强硬层)与白云岩软弱层之间的高粘性差石香肠构造,各位可还记得~)不同力学性质互层的岩系受到垂直或近垂直岩层的挤压而形成软弱岩层被压向两侧塑性流动,夹在其中强硬岩层不易塑性变形而被拉断,构成平面上呈平行排列的长条状块段,即石香肠在被拉断的强硬岩层的间隔中,或由软弱层呈褶皱楔入,或由变形过程中分泌出的物质所充填。

 四、透镜状石香肠:  灰岩中相对强硬的白云岩形成的透镜状石香肠构造香肠体的两端有分泌的方解石充填,示压溶作用的存在 五、挠曲:  在水平或平缓的岩层中,由一般岩层突然变陡而表现出的膝状弯曲,或是由于岩层翘曲或其他和缓变形所形成的弯曲 六、膝状褶皱:  以早期板劈理为变形面发生褶皱,由左到右褶皱形式发生变化,既由膝状-箱状-圆弧状渐变过渡 七、膝折:  由一系列互相平行的膝折带组成的尖棱褶皱,称为膝折褶皱;两翼平直,转折端尖棱 八、平缓褶皱:  平缓褶皱是指翼间角小于180°、大于120°的褶皱 九、开阔褶皱:  翼间角为120°~70°的褶皱 十、 W型对称褶皱:  为石英岩中的W型对称褶皱中部褶皱较紧闭,向两侧逐渐开阔,褶皱转折端加厚,翼部减薄 十二、不对称N型褶皱:  不同褶皱层的褶皱形态的变化,强硬的硅质层(石英岩)具典型的相似褶皱的特点,较软弱的铁质层(富磁铁矿层)为顶厚褶皱 十三、不对称褶皱:  指两翼不等长褶皱的中面与轴面互相不垂直,以轴面为标志面褶皱两翼不呈镜像对称的褶皱对于一系列连续发育的不对称褶皱,如果顺褶皱枢纽的倾伏方向观察,可将其褶皱面形态从长翼到短翼的变化描述为S型或Z型,它们反映了褶皱的倒向:S型为左行或逆时针倒向;Z型为右行或顺时针倒向。

 十四、斜歪水平褶皱:  轴面倾斜(倾角20°~80°),枢纽近水平,横断面为相似褶皱,三维形态为斜歪水平褶皱 十五、平行褶皱:  是一种典型的褶皱几何模式组成褶皱的各褶皱面作平行弯曲,同一褶皱层的厚度保持不变,所以也称为等厚褶皱;弯曲的各层具有同一曲率中心,所以又称同心褶皱由中心向外褶皱面的曲率半径逐渐平行褶皱增大、曲率变小,岩层越来越平缓;向着核部方向,曲率逐渐变大;由于要保持褶皱层的平行性及厚度不变,因而褶皱形态必须随深度而调整如背斜顺其轴面向下,褶皱面弯曲越来越紧闭,甚至成尖顶背斜;或为了调整褶皱层的向心挤压,在核部出现复杂的小褶皱和冲断层;再向下褶皱消失,与下伏岩层间出现一滑脱面平行褶皱一般发育在不变质的沉积地层中,出现于构造变形不太强烈的地区 十六、相似褶皱:  是一种典型的褶皱几何模式,组成褶皱的各褶皱面作相似的弯曲各面的曲率相同,但没有共同的曲率中心,褶皱的形态随深度没有变化相似褶皱在理想的相似褶皱中,褶皱岩层中平行轴面测量的视厚度在各部位保持一致,而其真厚度则表现为两翼变薄而转折端加厚,为顶厚褶皱这类褶皱一般发生于较深构造层次中、浅变质岩区或软弱岩层中  (看到平行褶皱和相似褶皱,不由回想起当时考构造地质学的情景,当时我们班因为“魔幻四重奏”的困扰,几乎一半的人折戟沙场……) 十七、顶厚褶皱:  相似褶皱在理想的相似褶皱中,褶皱岩层中平行轴面测量的视厚度在各部位保持一致,而其真厚度则表现为两翼变薄而转折端加厚,为顶厚褶皱。

这类褶皱一般发生于较深构造层次中、浅变质岩区或软弱岩层中兰姆塞分类里曾出现过) 十八、钩状褶皱:  褶皱两翼变形强度有差异,一翼被拉断呈勾状,转折端加厚,具Ic型褶皱(兰姆塞分类,还记得么?不记得快翻书去吧~哈哈)特点 十九、不协调褶皱:  当褶皱岩层中几种岩石的力学性质差别较大,特别是相邻强硬层相距较远时,在统一褶皱作用中各岩层将独立变形,各有其自身的特征波长,从而表现出褶皱的各岩层的几何特征不相一致,这种褶皱就是不协调褶皱该图中薄层灰岩不同褶皱层间不协调,层厚者褶皱波长大,层薄者褶皱波长小 二十、复式褶皱:  各褶皱层复式协调弯曲 二十一、叠加褶皱:   已经褶皱的岩层再次弯曲变形而形成的褶皱叠加褶皱在造山带十分发育,在变质岩中亦常见就其形成时间而言,叠加褶皱可以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构造旋回中的褶皱变形的叠加,也可以是同一构造旋回不同构造幕的褶皱变形的叠加 ,甚至可是同一期递进变形过程中晚期增量应变对早期褶皱的叠加图1早期褶皱为不协调紧闭褶皱,褶皱两翼总体夹角小于30o ;晚期褶皱为开阔褶皱,使早期褶皱轴面发生圆弧状弯曲图2 早期为等斜褶皱,两翼平行,转折端强烈加厚晚期为开阔褶皱,晚期褶皱枢纽与早期褶皱枢纽近平行,发生共轴叠加。

 二十二、尖圆褶皱:  是横剖面上相邻背形、向形的形态为圆顶(舌状)和尖顶相间排列的褶皱此类褶皱的形成是当韧性差μ1/μ2较小的软硬岩层界面在平行缩短方向受压时,尖圆褶皱沿此界面纵弯作用的不稳定性使强硬物质向软弱物质偏移,造成具较大波长的圆滑褶皱;而由软弱物质向强硬物质偏移形成较小波长的尖顶褶皱,楔入强硬岩石中典型实例是在砂岩和板岩界面上发育的由尖、圆褶皱构成的窗棂构造它是地壳上最主要的褶皱类型之一 二十三、非圆柱状褶皱:  非圆柱状褶皱是指极点的90%位于平均π圆左右20°环带以外的褶皱如圆锥状褶皱、穹窿、构造盆地等 二十四、共轭X型剪节理:  在同一应力场作用下形成的两组剪节理相互交切,交线指示中间应力轴σ2;在垂直交线的平面上,两组节理的锐夹角平分线指示最大主压应力方向σ1,钝夹角平分线指示最小应力方向σ3前两个星期上岩溶工程地质课时讲到这里,就这个问题讨论了二十多分钟……) 二十五、剪节理:  剪节理形成于主构造破碎带的边缘,如果是密集带又可称为劈理化带或构造破碎带,是一种比较平直、紧闭、陡倾角(80-90度)的裂隙单组剪节理(又称剪切裂隙)延伸可以较长,地质构造力学把它叫做扭性裂隙。

普遍产在刚性(坚硬)的岩石中,而塑性岩石则以褶皱、柔皱和弯曲为主 剪节理是由剪应力产生的破裂面,具有以下主要特征:(a)产状稳定,岩走向和倾向延伸较远;b)剪节理平直光滑,有时具有因剪切滑动而留下的擦痕剪节理未被矿物填充时是平直闭合缝,如被填充,脉宽较为均匀,脉壁较为平直(c)发育于砾岩和砂岩等岩石中的剪节理,一般穿切砾石和胶结物d)典型的剪节理常发育成共轭“X”型节理系e)主剪裂面由羽状微裂面组成  (当年乌当实习时阿毛问我剪节理和张节理在野外如何识别……当时我记混概念了……所以无从说起……加上王约诡异的眼神,于是上帝给了我一堆杯具……) 二十六、剪节理及派生分支张节理:  剪节理平直稳定,派生分支张节理与剪节理面呈30度角相交,锐夹角指示本盘运动方向;交汇处张节理裂口较宽,运离则尖灭消失沿剪节理及张节理均充填石英脉,石英矿物生长纤维显示剪节理具张剪性特点考卷上似曾相识~根据这玩意儿判断断层的性质~可还记得?)二十七、张节理:  张节理是由张应力产生的破裂面,具有以下主要特征:(a)产状不稳定,延伸不远单条节理短而弯曲,节理常侧列出现b)张节理面粗糙不平,无擦痕c)在胶结不甚坚实的砾岩或砂岩中张节理常常绕砾石或粗砂粒而过,如果穿切砾石,破裂面也凹凸不平。

d)张节理多开口,一般被矿脉或岩脉充填,脉宽变化较大,脉壁平直或粗糙不平,脉内矿物(如石英)常常呈梳状结构e)张节理有时呈不规则树枝状,各种网络状,有时也追踪X型节理形成锯齿状张节理,单列或共轭雁列式张节理,有时也呈放射状或同心状组合形式  (多多注意张节理和剪节理的区别啊~同学们~看到没?这张图里张节理又粗糙,又延伸不远,脉宽较大) 二十八、雁列张节理:  雁列张节理以右阶型式排列,节理中充填方解石脉 二十九、节理的交切:  发育两组时代不同而相互垂直的节理,沿节理均充填方解石脉,早期节理细长,具剪裂特点,晚期节理较宽,延伸不稳定,为张裂晚期节理切过早期节理从这张图可以看张裂和剪裂的区别了~) 三十、羽饰:  是发生在比较均匀细粒脆性的岩层中节理面上的纹饰,主节理面上发育的羽状或人字形花纹,指示节理面的破裂扩展方向,人字纹尖端指向裂纹源有时主节理面上还出现贝壳状肋痕,称为蚌纹构造,显示裂纹扩展时的前缘边缘带的边缘节理在层面上显示雁列式排列,与主节理面一般呈5°~20°相交边缘节理面上发育次级羽饰构造边缘节理与连接其间的坎面(横断口)代表主节理面的扩展裂纹接近层面(自由面)时发生的迅速破断(剪切唇)。

两侧岩块节理面上的花纹互相嵌合,标志着节理生成后未发生相对位移 三十一、正断层:  正断层的基本特征是上盘相对下降,下盘相对上升其最大主应力近于垂直,最小主应力近于水平,走向垂直于最小主应力,和最大主应力呈锐角的断层面与水平面夹角大于45°,断层面倾角较陡因此,正断层主要是受引张力及重力作用使上盘向下滑动形成错动时垂直于断面走向的水平方向有所伸长,断层破碎带胶结较差,透水较好  (这两天写论文我一直跟这玩意儿打交道,这注解就直接从论文里抄下来呐~) 三十二、小型阶梯状断层:  沿断层面充填有方解石细脉,注意左侧的断层靠下部具逆牵引,右侧断层靠上部具正牵引,总体反映为生长断层 三十三、小断层:  大理岩褶皱转折端发育的小断层,根据相邻层的错动方向可判别断层性质为正断层其实这种判断方法还真是笨呐,看那么陡的面就知道不可能是逆断层) 三十四、小型逆断层:  靠下部岩石破碎失去连续性,靠上部体现了褶断和裂隙的发育,体现先褶皱后断层的发育过程 三十五、断层擦痕与阶步:  是断层面上与断层擦痕伴生并与之垂直的微小陡坎坎高不足一毫米或几毫米阶步延长方向与断层两盘相对锗动方向垂直,顺下坎面方向抚摸,手感光滑,这时手动的方向代表另一岩盘相对运动的方向。

判断断层的性质~当年阿杜在金沙湾讲解的时候,说出了那句经典名言,说素质说素质,真他X的没素质~) 三十六、糜棱岩:  具有糜棱结构的岩石称为糜棱岩糜棱岩是强烈破碎塑变作用所形成的岩石往往分布在断裂带两侧,由于压扭应力的作用,使岩石发生错动,研磨粉碎,并由于强烈的塑性变形,使细小的碎。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