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六单元教案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433169445 上传时间:2023-08-13 格式:DOC 页数:45 大小:284.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六单元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六单元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六单元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六单元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六单元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六单元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六单元教案(4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科科学年级五单元三三时间单元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1、 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2、 能提出进行某项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3、 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探究活动的过程与结果。4、 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 科学知识1、知道繁殖是生命的共同特征。2、关注与生物繁殖相关的技术问题。3、列举常见的几类动物的不同生殖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能参与教长期的科学探究活动。2、 愿意合作与交流。3、 珍爱生命。4、 关心日常生活中的科技新产品、新事物、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单元 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繁殖是生命的共同特征难点:知道植物和动物的一些不同繁殖方式课时划分1、 不用种子也能繁殖吗

2、1课时2、 动物怎样繁殖后代 12课时3、 我是怎样出生的 1课时教材说明及教学建议第一部分,介绍植物的营养繁殖。营养繁殖是利用植物体的营养器官根、茎、叶等进行的繁殖。组织学生开展植物营养繁殖的实践活动,促进学生探究植物营养繁殖方面的一些具体问题,扩展视野,巩固所学知识。第二部分,介绍动物的各种繁殖方式。动物的繁殖叶可以分为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两个方面,此部分重点介绍动物的有性繁殖,介绍繁殖过程中雌雄识别、交配、生长、哺育后代的一些情况。第三部分,了解人类的升值。人和哺乳动物一样,也要进行有性生殖。了解人的胚胎胎儿阶段的发育过程,从而懂得生命来之不易,应该珍惜生命,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课 题五年

3、级下册第三单元 1 不用种子也能繁殖吗教学目标1、 知道一些植物进行营养繁殖2、 能用植物的根、茎、叶进行营养繁殖教学重点知道一些植物除了用种子繁殖后代以外,还可以用根、茎、叶进行繁殖教学难点利用一些植物的根、茎、叶进行营养繁殖教具准备马铃薯、生姜、胡萝卜等常见植物,花盆(装松软土),剪刀,小刀导学过程二次备课一、导入新课1、提问:同学们在家里看见过父母种菜或者养花吗?他们是怎样繁殖这些植物呢?2、小组讨论:每人举几个例子说明,然后阅述自己的观点,再结合实例,进行归纳汇总在下列表格中。植物名称繁殖的器官(部位)种子根茎叶芽3、师生填表并归纳二、认识植物的营养繁殖方式1、大屏幕展示教材中提到的五

4、种植物。有落地生根的,有马铃薯、吊兰、生姜、水仙球等。2、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了解到更多不用种子进行营养繁殖的例子进行展示。3、分析教材中出现的五种植物。了解落地生根时,说明老叶的边缘向下会长出一些不定根,老叶的边缘向上会萌发出一些小叶子,这时摘下小叶子(带有不定根),可以直接插入土中成活。马铃薯的眼实际上是它的芽,切割马铃薯进行繁殖时,每小块上都要有“芽”才能保证它埋在土里后继续生长(师演示)。吊兰细长的茎上会长出小苗,小苗下部带有不定根,所以落在土中能够繁殖。生姜是块茎,在它的茎节上向上能“冒”出小芽向下能长出不定根,所以它不用种子也能繁殖。水仙球是一个鳞茎,浸入水中后,下部会生根,上部能

5、抽芽开花,是冬季很好的观赏植物。4、介绍更多可进行营养繁殖的植物。植物用根进行繁殖的有:胡萝卜、萝卜、甘薯等。植物用茎进行繁殖的有:杨树、柳树、月季等。植物用叶进行繁殖的有:芦荟、万年青、宝石花等。三、指导学生用营养繁殖的方式栽种植物1、谈话: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一些植物怎样利用营养繁殖的方式进行繁殖了,下面我们自己动手,每小组选一种植物试着用这些方法繁殖它们。2、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3、人们利用有些植物的根、茎、叶在自然条件下就能够繁殖的特性,创造了扦插和嫁接等人工营养繁殖的方法,下面我就主要介绍一下茎扦插繁殖苗木的方法。扦插时,先用筷子在盆内插一个小孔,再把枝条插进去,注意要留1-2个节

6、在土上面,枝条上端保留几片叶子,枝条下端斜剪45度,扦插完毕,立即浇水,扦插时期最好选在4-10月份,因为此时温度较高,空气湿度大,枝条容易生根发芽,栽种成活率高。4、师生共同小结板书设计不用种子也能繁殖吗 根 茎植物营养繁殖 叶 芽洋流课 题 2、 动物怎样繁殖后代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目标1、知道在自然条件下,绝大多数的动物的繁殖方式是有性繁殖,即经过雌雄两性的结合。2、知道两种基本的繁殖方式,即胎生和卵生。3、了解一些动物的特殊繁殖方式。 教学重点知道动物的两种基本的繁殖方式,即胎生和卵生。教学难点搜集、分析、整理动物是怎样繁殖后代的信息。教具准备相关图书视频资料、课前准备的动物繁殖图

7、导学过程二次备课一、 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以前我们学习了植物不但可以用种子繁殖,有的还可以用营养繁殖的方式繁殖后代,动物也有很多繁殖后代的方法,你知道动物是怎样繁殖后代的吗?2、请学生讨论并回答。3、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动物是怎样繁殖后代的。(板书课题)二、讨论动物的繁殖方式1、讲述:在自然条件下,我们看到的大多数动物都是雌雄结合产生后代的。动物有性繁殖时,会有一系列复杂的行为,包括雌雄动物的识别、交配、雌性动物的产卵或直接生小动物、“父母”对“孩子”的哺育等。2、学生讨论动物的繁殖方式。3、谈话:刚才,大家谈到了很多关于动物繁殖的情况,下面我们再一起来了解更多的动物繁殖的知

8、识。4、播放多媒体资料。5、谈话:动物繁殖确实也是不同的,它们在繁殖方式上有哪些不同?6、学生思考、汇报。7、教师择要板书。8、小结动物繁殖方式及其区别。(告诉学生卵生、胎生的概念)三、讨论鲫鱼和猫狗羊后代数量的区别对各自延续后代的意义。1、谈话:鲫鱼是怎样生小鱼的?你见过猫、狗或羊生孩子吗?2、提问:为什么鲫鱼一次要产大量的鱼卵,而猫狗羊生的孩子就没有那么多?3、学生讨论、汇报(注意引导学生思考)4、教师小结。四、 师生交流1、谈话:动物繁殖是相当有趣的自然现象,你可能也知道一些,谁愿意来说说?2、让学生思考回答。3、谈话:今天我们这里有很多的关于动物的科普书,也有这么多电脑,里面老师列出了

9、一些比较好的网站的链接,下面我们分组去查阅一些关于动物繁殖方面的信息,一会儿我们来交流一下,看哪些小组找到的资料最有趣。4、科学交流会:有趣的动物繁殖五、 总结。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有没有产生新的问题呢? 2、鼓励学生课后继续查找有关资料。板书设计2、动物怎样繁殖后代繁殖方式 :胎生和卵生教学反思放城 巩加淼课 题3我是怎样出生的教学目标1、知道人类是通过两性结合繁殖自己后代的。2、知道应该珍爱自己的生命。3、体会到与父母的亲情,感受父母养育的艰辛。教学重点知道人类是通过两性结合繁殖自己后代的。教学难点把重物绑在身上的体验活动。教具准备幻灯图片(或课件)、音乐录音带导学过程二次备

10、课一、谈话引入,提出问题我们已经知道了动物植物怎样繁殖后代,“我们是怎样出生的”?大家一定很想知道。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些小秘密。二、集体交流,答疑解惑1、谈话:同学们,在课前我们都以不同的形式和父母进行了交流,了解了一些自己从妈妈“肚子”里出生前后的一系列趣事,我想你们一定有许多的收获,现在和同学们交流一下,大家共享好吗?2、学生分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3、谈话:大家已经在小组内相互介绍了自己的小时候,有没有发现大家成长过程中有什么共同地方?4、小组讨论展示。5、教师小结:从前面几节课的学习中,我们了解到植物要繁殖自己的后代,动物要繁衍自己的后代,其实我们人类也是一样的。我们的生命是父母给予的

11、,当我们长大以后,也会有自己的宝宝。我们通过和父母的交谈,知道我们每个人都是来自于一个小小的受精卵细胞,它在妈妈的子宫里生长了大约10个月,变成一个成熟的胎儿后就从妈妈的子宫里生出来了。刚生出来的时候,我们都非常弱小,只能靠吃妈妈的奶长大,直到几个月后才慢慢地学会了吃饭、走路、说话。可见,繁殖后代是所有生物的共同特征。三、了解胎儿在母体子宫里的生长过程1、谈话:大家通过和父母的交谈,已经知道了自己刚生下时的情景。你们想知道自己在妈妈子宫里生长10个月的情景吗?2、观看多媒体视屏,了解胎儿在妈妈子宫里时的生长、发育情况。3、学生动手操作:用笔将五张不同时期的胎儿的生长发育图,按照从小到大的发育顺

12、序排出来。四、总结全课在学生知道了自己是怎样出生的,也初步明白了人类是怎样繁衍后代的知识之后,适时提问:“我们应该怎样珍爱生命,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当有一天,父母老了,你俩会怎样对待父母呢?学生讨论、交流。五、体验拓展1、负重5千克重物走路弯腰。2、保护一枚生鸡蛋一周。板书设计教学设计学科科学年级五单元四时间 单 元教学目标 1通过收集、观察岩石特点、对岩石成因和变化的探索。对岩石产生更大的研究兴趣,让学生获得丰富的研究岩石的愉悦心情。 2组织和引导学生在课堂中经历以下的科学探究活动: (1) 引导学生经历综合运用各种感官观察研究自己收集的各种岩石特点的活动过程,获得观察岩石的基本方法及技能

13、。 (2) 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观察岩石的构造特点,并通过观察到的现象对岩石的形成过程进行合理的推测和假设。 (3) 引导学生经历对岩石组成的观察探究活动,通过观察、查阅资料、记录等多途径确定描述矿物特征的标准。 (4) 组织和引导学生经历对矿物光泽、硬度和矿物条痕的观察和描述的活动过程,使学生初步了解和运用研究矿物的基本方法。 (5) 引导学生经历“假设验证”的科学研究活动。感受岩石变化,通过模拟实验初步解释自然界中岩石变化的原因。 (6) 引导学生经历调查、查阅资料的活动,了解岩石与我们的关系。 通过对岩石和矿物的一系列探究活动,引领学生运用观察、实验等科学方法进行研究,并能实事求是地进行观察描述,能自觉地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探究。 3获得有关岩石和矿物构造、成因、变化等方面的科学知识。 4引导学生初步树立起保护、利用岩石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单元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知道常见岩石在颜色、结构、软硬和遇算反应的特征。2、知道岩石有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三种类型,了解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形成的过程。3、知道岩石和矿物的关系。4、知道矿物在颜色、结构、透明度、光泽、形状、硬度等方面的特征。5、了解常见矿物的各种用途。6、认识到矿物资源正在日益减少。教学难点: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