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渗入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433138859 上传时间:2023-04-10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1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议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渗入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小议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渗入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议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渗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议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渗入(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议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渗入内容摘要:音乐教育是德育重要组成局部,音乐教育的真谛是以音乐为手段,以育人为宗旨。音乐教育在德育中的特殊意义表现在:音乐的审美教育是育人的重要途径,育人目标明确,音乐艺术的情感与德育互通。因此在音乐教学中充分渗透德育:从词曲着手,让德育在学生心中生根;生动形象的教学方式,让德育在学生心中发芽;音乐实践活动,让德育在学生心中开花;用音乐教学强化其他教育途径的效果,让德育在学生心中结果。教师必须挖掘音乐教育的思想情感教育因素,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受到陶冶、影响、启迪,直至意志上受到熏陶、感染。关键词:音乐教学;德育渗透;育人;审美诸育德为先,德育是一项重要的育人工作。?中国教育

2、改革和开展纲要?指出:“教师应当把德育贯穿和渗透到教育和教学全过程中,并以自己德的楷模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开展。音乐教育是德育重要组成局部,含有丰富的德育内容,是德育的有力手段。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对于艺术,特别是音乐,道德是其灵魂,是其存在的意义。众所周知,音乐教育的真谛是以音乐为手段,以育人为宗旨。?音乐教学大纲?明确提出:“音乐教育应寓思想教育于音乐艺术之中,从音乐教育的性质和培养目标出发,强调教学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把育人工作放在首位。要注意音乐知识教学、音乐能力培养,思想品德教育的配合。在整体化的音乐教育中,以音乐为主体,智育为主线,德育为灵魂,把德育、智育、美育融为一体,

3、有机的结合起来,育人是目的,审美是核心,旨在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音乐教育的最大特点是通过美感教育来启发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将音乐课的思想教育与音乐艺术的美感巧妙地融汇在一起,来启迪学生的心灵,可以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身心得到和谐开展,精神境界得到升华。一、音乐教育在德育中具有特殊意义一音乐的审美教育是育人的重要途径贝多芬说过:“音乐使人的心灵爆发出火花。我国古代哲学家荀子也曾日:“感人也深,化人也速。这是谈到音乐艺术对德育的作用时提出的观点。音乐的育人功能应放在审美功能的首要位置。作为美育手段之一的音乐教育,它对于学生陶冶情操、品行修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起到独特的作用。音乐正是通过美的音

4、响、美的形象、美的情感引起共鸣,美化心灵,它以曲动人,以情感人,这是其他任何学科所不及的。音乐教育应紧紧抓旋律、节奏、音色、拍子、曲式、和声等音乐要素所塑的形象,诱导学生进入歌乐曲意境,在理解美、鉴赏美、表现美中培养高尚的情操和道德。在音乐教育中以歌唱、器乐、欣赏等方式,增进了学生对音乐美的认识、鉴赏、创造的能力。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感知觉,从而在主观情感上得到审美体验,情感升华、心灵净化。在审美教育的同时又融入了思想品德教育,这样获得的音乐教育要比任何说教来得真实与自然。二音乐教育的育人目标明确音乐教育的最根本目的是育人,音乐教育究其根本是培养品德高尚的人。音乐教育目标不是

5、把学生们都培养成为音乐家,而是面向全体学生,通过音乐特有的形式,培养出高尚、完美、追求真善美的现代人,这也是德育教育所要到达的。现阶段音乐教育目标是:音乐教育是进行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良好态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丰富情感体验,使学生具有感受、表现、欣赏音乐的能力;促进个性的核心开展,培养合作意识,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作为音乐教师必须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人格魅力,深入挖掘教材内容,以优秀的作品,生动的教学形式来感染学生,唤起他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鼓励他们对理想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这就是把德育渗透于音乐教学之中的真正目的。三音乐艺术的情感与德育互通?乐记?中有这样的记载:“凡音之起由心生也,人之心动,物使然也。音乐是情感艺术,鲜明的音乐形象生动地反映、影响着人的感情。这种音乐美感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侵入人的心灵,使人在情感的体验中,产生共鸣,从而受到教育。与其他艺术形式相比,音乐是最能表达感情的艺术;而德育的关键那么在于“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只有情理结合才能打动人、说服人。没有感情因素,就不可能到达道德教育的目的。因此,音乐教育与道德教育在情感上是密不可分的,将德育教育渗透到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