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设计(论文)复合护色液对鲜切牛蒡的防褐变研究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433118466 上传时间:2023-03-06 格式:DOC 页数:30 大小:19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毕业设计(论文)复合护色液对鲜切牛蒡的防褐变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毕业设计(论文)复合护色液对鲜切牛蒡的防褐变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毕业设计(论文)复合护色液对鲜切牛蒡的防褐变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毕业设计(论文)复合护色液对鲜切牛蒡的防褐变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毕业设计(论文)复合护色液对鲜切牛蒡的防褐变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毕业设计(论文)复合护色液对鲜切牛蒡的防褐变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毕业设计(论文)复合护色液对鲜切牛蒡的防褐变研究(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毕 业 论 文(设计) 题 目: 复合护色液对鲜切牛蒡的防褐变研究 姓 名: 学 院: 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 专 业: 食品科学与工程 班 级: 学 号: 指导教师: 2011年 5月 31 日目 录摘要1Abstract2引言31材料与方法81.1材料、仪器与药品81.1.1试验材料81.1.2试验仪器与用具81.1.3试验试剂与药品81.2鲜切牛蒡的制备工艺81.2.1鲜切牛蒡制备的工艺流程81.2.2鲜切牛蒡制备的操作要点81.3鲜切牛蒡护色工艺研究91.3.1鲜切牛蒡感官评分标准的确定91.3.2最佳护色时间的确定91.3.3最佳料液比的确定91.3.4单一护色剂最佳浓度的确定101.

2、3.5正交试验102结果与分析112.1护色时间对鲜切牛蒡护色效果的影响112.2料液比对鲜切牛蒡护色效果的影响112.3各种护色液在不同浓度条件下对鲜切牛蒡护色效果的影响132.4鲜切牛蒡护色效果的正交优化试验153结论17致谢18参考文献19学士学位论文 复合护色液对鲜切牛蒡的防褐变研究 复合护色液对鲜切牛蒡的防褐变研究食品科学与工程 指导老师 摘要:本文研究了影响鲜切牛蒡护色效果的工艺条件,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进行正交试验,通过感官评定来确定最佳护色工艺。试验结果表明,单一的0.6%抗坏血酸、1.0%柠檬酸和1.0%的亚硫酸氢钠处理均能很好地抑制鲜切牛蒡褐变,三种护色剂对护色效果的影响顺

3、序为亚硫酸氢钠柠檬酸抗坏血酸;在考虑护色时间和料液比的基础上,通过L9(34)正交试验,确定了鲜切牛蒡的最佳护色组合为A1B3C3,即0.4%抗坏血酸、0.8%柠檬酸、0.15%亚硫酸氢钠按1:2的料液比浸泡30min,可以有效地防止鲜切牛蒡加工过程中的褐变。关键词:复合护色液;鲜切牛蒡;褐变;护色Anti-browning Effects of a Compound Reagent on Fresh-cut BurdocksStudent Majoring in F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Miao YanmeiTutor Mu HongyanAbstract:

4、 The technology and condition of color-protection in fresh-cut burdocks processing were studied in this paper. On the base of single factor experiments, through orthogonal test and sensory evaluation, the optimal process of color-protection was determin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0.6% Vc, 1.0% citri

5、c acid and 1.0% NaHSO3 had good anti-browning effects on fresh-cut burdocks during storage period. The effect of these color preservatives from strong to weak was by NaHSO3 citric acid VC. Considering protect color time and solid-liquid ratio, via orthogonal experiment L9(34), the optimal color prot

6、ection was achieved for fresh-cut burdocks by soaking for 30 minutes and ratio of burdocks to liquid 1:2 followed by bleaching in a mixed solution containing 0.4% VC, 0.8% citric acid and 0.15% NaHSO3.Keywords: compound reagent; fresh-cut burdocks; browning; color-protection引 言(一) 研究背景1 鲜切牛蒡防褐变的研究意义

7、牛蒡,别名牛鞭菜、大力子、东洋参,菊科二年生草本植物,是营养价值极高的药食两用蔬菜。主要食用肥大肉质根,叶柄和嫩叶也可食用。牛蒡根不仅富含蛋白质、氨基酸、菊糖、胡萝卜素、纤维素、钙、磷、铁等人体所需的多种维生素及矿物质,而且含有牛蒡酸、醛类、多炔类及挥发油等多种小分子活性成分1。胡萝卜素含量比胡萝卜高150倍,位居蔬菜第二,蛋白质、钙和膳食纤维的含量位居根茎类之首2。在我国,牛蒡长期作为药用,菜用牛蒡在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从日本引种,目前栽培地区集中在山东、河南、江苏等地。随着牛蒡栽培面积的扩大,产量的增加,牛蒡系列产品凭借其独特的香气、纯正的口味和丰富的营养价值迅速走俏东南亚市场,风靡日本、韩国

8、和我国福建、广西、台湾地区,日益受到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青睐3-5。现代研究表明,其综合营养价值优于其他蔬菜,可以日食而无任何副作用,且对体内系统的平衡具有复原功效。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通肠润便、降血压和降血糖的功效6。牛蒡根的生理活性和其中所富含的菊糖息息相关,菊糖可以预防肿瘤、冠心病、糖尿病、结肠癌、高血压、高血脂、动脉硬化、便秘、肥胖等疾病7。此外,牛蒡根中含有的多炔类物质具有较好的抗菌作用,多酚类物质,如咖啡酸、绿原酸,具有抗菌、抗癌和抗突变的作用。作为药食两用的蔬菜,在日常饮食中,牛蒡的食用方法颇多,洗净去皮切块,置于凉水中浸泡片刻沥干,可与肉炖,可煲鸡汤或

9、排骨汤,也可与大米、薏苡、大豆、芝麻等一同煨粥,还可切丝用沸水焯一下挤干,加香醋麻油等调料作凉拌菜食之。在食品加工中,牛蒡主要用来加工成速冻牛蒡、鲜切牛蒡、脱水牛蒡片、牛蒡茶、牛蒡软罐头、盐渍牛蒡等,此外还有牛蒡速溶冲剂、牛蒡饮料、牛蒡低糖脯、牛蒡保健香肠、牛蒡营养棒、凝固性牛蒡酸乳、香脆牛蒡条等8-12。其中,鲜切牛蒡以其自然、新鲜、方便、卫生、环保、营养、百分之百可食的优点,日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13。鉴于牛蒡自身的营养价值、食用价值、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出口前景,以及人们的生活节奏、养生理念,鲜切牛蒡具有广阔的市场消费前景14。牛蒡经过鲜切加工后,表层细胞组织结构受到伤害,原有的保护系统被

10、破坏,容易引发一系列不利于贮藏的生理生化反应,如呼吸代谢加快、乙烯产生加速、酶促和非酶促褐变加剧、切分表面木质化等,同时由于切割造成细胞破裂,导致一些营养物质流失,从而会降低果蔬组织自然抵抗微生物的能力,易发生微生物污染,甚至还会造成食物中毒,所有这些变化都会加剧鲜切牛蒡品质的下降,缩短货架期,大大降低其商品价值15。其中,褐变是主要的质量问题。虽然褐变作为果蔬本身一种正常的生理生化反应,一般不会影响果蔬的食用品质,但是褐变会严重影响产品的外观颜色,同时造成抗氧化成分的降低,从而降低商品价值,造成经济损失9。同时,颜色在食品的选购、偏爱性和可接受性上起关键作用,有时,颜色甚至会影响人们的口感、

11、甜度感和满意度16。因此,研究防止鲜切牛蒡褐变的有效方法,不仅可以改善其外观,延长货架期,提高商品价值,减少经济损失,而且有利于扩大化生产,为牛蒡的深加工提供理论依据。2 鲜切果蔬褐变的原因鲜切果蔬在加工过程中产生褐变的主要原因是酶促褐变,其次是非酶促褐变。关于酶促褐变发生的机理,研究者先后提出了乙醛乙醇毒害假说、自由基伤害假说、维生素C保护假说、酚酚酶区域化分布学说等理论,由于植物组织生理活动的复杂性,这些理论都只能解释酶促褐变的部分过程和结果,不能全面阐明其发生机制。目前,酚酚酶区域化分布学说是人们比较接受的学说,Mayer和Harel指出,正常的植物组织不发生褐变与细胞内酚类物质和PPO

12、(多酚氧化酶,又称儿茶酚酶)的区域化分布有关17。酚类物质分布在细胞液泡内,PPO则分布在各种质体或细胞质内,当果蔬原料在加工中受到机械损伤时,细胞壁和细胞膜的完整性被破坏,酚类物质与PPO接触,在氧的参与下使酚类物质氧化成醌,进行一系列的脱水、聚合反应,最后形成黑褐色物质,从而引起褐变。显然,从上述学说中可以看出,酶促褐变的发生必须具备三个条件:酶类、酚类物质和氧,三者缺一不可。研究表明与鲜切果蔬褐变相关的酶类包括酚酶、过氧化物酶、酪氨酸酶、苯丙氨酸解氨酶、脂氧合酶、抗坏血酸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等。酚类物质包括邻苯二酚、儿茶酚、愈创木酚、绿原酸、咖啡酸、没食子酸、酪氨酸、花色素

13、、黄酮类物质等,它们在完整的细胞中作为呼吸传递物质,在酚与醌之间保持着动态平衡10。非酶促褐变是在没有酶的参与下反应而形成的褐变,这种褐变不仅使果蔬制品色泽变差,而且还会破坏一些营养成分,从而影响产品风味,导致产品品质下降。引起非酶促褐变的主要反应类型有美拉德反应、抗坏血酸自身氧化、酚类物质与某些金属离子反应等18。3 鲜切果蔬防褐变的方法在生产加工中,非酶促褐变不仅比酶促褐变发生的几率低,而且比较容易控制,因此,鲜切果蔬防褐变的研究方向主要是如何抑制酶促褐变。酶促褐变的发生必须同时具备以下三个条件:酚类物质、酶类和氧气,因此,可以从减少酚类物质的含量、抑制酶类的活性、降低氧浓度三方面入手来控

14、制褐变的产生。到目前为止,从物理、化学、生物角度防止酶促褐变的方法有低温保鲜、热处理、超滤、加压处理、抽真空、电场处理、气调包装、可食性涂膜、护色剂处理、植物提取液、酶法、基因工程等13。防止果蔬非酶促褐变的主要方法是应用护色剂及低温贮藏19。可以看出,采用护色剂处理鲜切果蔬不仅可以同时抑制酶促褐变和非酶促褐变。此外,护色剂处理还具有成本低、操作简单、切实可行的优势,有利于在果蔬的生产加工中广泛采用。(二) 复合护色液防止鲜切果蔬褐变的研究现状对于复合护色剂的防褐变研究,涉及到甘薯、莲藕、莴笋、苹果、山药、马铃薯、姬菇、辣椒、牛蒡等。胡小松等人20研究指出,单独使用抗坏血酸,褐变较严重,但在pH3.5条件下使用由抗坏血酸、柠檬酸、CaCl2和NaHSO3组成的混合护色剂可控制由多酚氧化酶引起的酶促褐变和非酶促褐变。赵梅等人21对甘薯护色的研究表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