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物理总复习知识点总结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433086674 上传时间:2024-01-1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3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三物理总复习知识点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初三物理总复习知识点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初三物理总复习知识点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初三物理总复习知识点总结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初三物理总复习知识点总结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三物理总复习知识点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三物理总复习知识点总结(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初三物理总复习辅导教学 测量初三物理总复习辅导教学 机械运动初三物理总复习辅导教学 质量和密度初三物理总复习辅导教学 力初三物理总复习辅导教学 压强压力和重力的区别压力(F)重力(G)定义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施力物体任何物体只要挤压只能是地球力的性质属于弹力场力产生方式接触且挤压不需接触力的作用点受力物体表面重心方向垂直于物体的接触面且指向被作用的物体总是竖直向下大小1、 物体放置在水平面或桌面,F=G,此时只是数值相等,但F与G也是两个不同的力2、 F与G有关,但不相等,3、 F与G无关1、 压强(1) 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压强的定义是:物体单位面

2、积上受到的压力。(2) 压强的公式:P=。这个公式适用于固体、液体和气体。(3) 压强的国际单位是帕斯卡,1帕=1牛/米2。(4) 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增大压力,减小受力面积可能增大压强,减小压力,增大受力面积可以减小压强。2、 液体的压强(1) 液体压强的特点:液体对容器底和侧壁都有压强,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在同一深度,液体内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不同液体的压强还跟密度有关系。(2) 液体压强公式:P=gh。其中表示液体的密度,h表示自由液面竖直向下计算的深度。3、 大气压强(1) 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的压强叫做大气压强。证明大气压存在的著名实验,是马

3、德堡半球实验。(2) 用托里斯拆利实验可测定大气压的数值(3) 大气压的单位:帕斯卡、标准大气压、等于760毫米水银柱的大气压叫标准大气压。1标准大气压=1.01105帕(4) 大气压强的现象(5) 大气压随压度的增加而减小.初三物理总复习辅导教学 浮力一、浮力的产生: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向上托起的力叫做浮力。当一个正立方体浸在液体中处于某一位置A时,如图1所求,由于上,下两表面的深度不同,所受液体的压强不同,下表面受到的向上的压强大于上表面受到的向下的压强,从而使物体受到向上的压力大于向下的压力,这两个压力的差就是液体对物体的浮力。物体处于位置B,则浮力就是物体受到的向上的压力。浮力既是

4、压力差。二、阿基米德原理1、文字表述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2、数学表达式3、几点说明(1)本定律包含三点内容:浮力的施力者和受力者;浮力的方向;浮力的大小。(2)物体所受的浮力的大小只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及液体的密度有关,而与物体浸在液体中的深度、物体的质量、密度及物体的形状均无关。(3)适用范围:本定律对于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都适用。三、计算浮力的方法:1、根据浮力产生的原因计算 F浮=F向上-F向下如果上下表面都与水面相平行的规则物体,且知道它的上、下表面在液体内的深度、上、下表面的面积及液体的密度,便可根据深度计算压强,再算出上、下压力差,

5、即浮力来。2、应用阿基米德原理计算这是计算浮力的最基本的方法,只要和已知,或者可以由其他条件求得,即可利用进行计算。3、利用平衡条件计算浮力(1)当物体处于漂浮或悬浮状态,只受重力和浮力,。如果知道重力或根据其它条件求出重力,即可求出浮力。(2)当物体在三个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时,也可以利用三个力的关系求出浮力,例如,挂在弹簧秤上的物体浸入液体中时,(为物体浸在液体中时弹簧秤的示数)。又如,漂浮在液体表面的物体,下面还挂着另一个物体,则物体受到的浮力,只要知道和由其它条件得到另一物对它的拉力,即可求出浮力。四、物体的浮沉条件1、物体浮沉条件的分析与表达讨论物体的浮沉问题的前提有二。一是物体浸

6、没在液体中,二是物体只在重力和浮力作用下。与的关系与的关系现象上浮物体浮沉条件的表达式中物的密度是指平均密度。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若受力不平衡,合力不等于零,则物体的运动状态将发生改变,下沉的物体下沉到底时,将受到底部的支承力的作用,当三力平衡即时,物体静止于液体底部;上浮的物体上升至液面,部分体积露出时,逐渐减小,直至时,物体将漂浮于液面,处于平衡状态。2、漂浮与悬浮的比较漂浮与悬浮的共同点:二者都是平衡状态。漂浮与悬浮的不同点:漂浮物体的,是浮物体的,。五、阿基米德原理及物体浮沉条件的应用1、船船属于漂浮物体,。轮船的排水量是轮船满载时排开水的质量。根据轮船的排水量,即可求出轮船受到的浮力

7、。2、潜水艇、气球、飞艇潜水艇、气球、飞艇共同一处是可以上浮、下沉、悬浮,不同之处只是控制的方法不同。潜水艇是利用改变自重,实现它的上浮和下潜。气球和飞艇的升空和下降,主要是靠改变它们所受浮力来实现的。初三物理总复习辅导教学 简单机械、功和机械能(一)简单机械1杠杆(1)杠杆的平衡:即指杠杆静止不转成匀速转动。(2)杠杆的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 = 阻力阻力臂公式: 即动力臂是阻力臂的几倍,动力就是阻力的几分之一。(3)杠杆的分类:省力杠杆:动力臂大于阻力臂,即, 动力小于阻力,。费力杠杆:动力臂小于阻力臂,即, 动力大于阻力,。等臂杠杆:动力臂等于阻力臂,即, 动力等于阻力,。省力的杠杆,需要

8、多移动距离,即费距离。费力的杠杆,则可少移动距离,即省距离。2滑轮定滑轮:实质是一个等臂的杠杆,使用定滑轮不省力,但能改变力的方向。动滑轮:实质是个动力臂(l1)为阻力臂 (l2)二倍的杠杆,使用动滑轮能省一半力,但费距离,且不能改变力的方向。滑轮组:使用滑轮组时,滑轮组用几段绳子吊着物体,提起物体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其中n表示吊着物体的绳子的段数。(二)功1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2功的计算公式:W = FS。3功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功的单位是焦耳。4正确理解物理学中“功”的意义。物理中的做“功”跟日常生活中的“做工”或“工作”

9、的含意不同。在物理学中,做功是指两个因素同时存在的物理过程,这两个因素是,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这两个因素缺一不可,缺少了其中任何一个条件,物理上就说没有做功。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根据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下面的三种情况没有做功。(1)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但没有通过距离,这个力对物体没有做功,例如人用力推一个笨重的物体而没有推动;一个人举着一个物体不动,力都没有对物体做功。(2)物体不受外力,由于惯性做匀速线运动。物体虽然通过了一段距离,但物体没有受到力的作用,这种情况也没有做功。(3)物体通过的距离跟它受到的力的方向垂直,这种情况,虽然有力的作用,物体也

10、通过了一段距离,但这个距离不是在力的方向上的距离,这个力也没有做功。例如人在水平面上推车前进,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车虽然通过了距离,但在重力方向上没有通过距离,因而重力没有对车做功。(三)功率1定义:单位时间里完成的功,叫做功率。它是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2功率的计算公式 :。3功率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功率的单位是瓦特。(四)机械效率1有用功、额外功、总功:利用机械做功时,对人们有用的功叫做有用功(W有);对人们没有用,但又不得不做的功叫做额外功(W额);有用功加额外功是总共做的功,叫总功(W总)。则。2机械效率的定义: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叫做机械效率。3机械效率的公式:因为有用功总小于总功

11、,所以机械效率h总小于1。(五)机械能1. 能: 一个物体能够做功,我们就说它具用能. 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 动能跟物体的速度和质量有关,运动物体的速度越大、质量越大,动能越大. 一切运动的物体都具有动能. 2. 势能分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 重力势能:举高的物体具有的能叫重力势能. 物体的质量越大,举得越高,重力势能越大. 弹性势能: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具有的能,叫弹性势能. 物体弹性形变越大,它具有的弹性势能越大.3. 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 能、功、热量的单位都是焦. 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如果只有动能和势能的转化,机械能的总和不变。初三物理总复习辅导教学 热和能1、温度

12、、热量的区别和联系 从定义上看,温度是指一个物体在某一时刻的冷热程度,它是一个表示冷热程度的物理量;从分子热运动理论的角度看它是表示热运动状态的物理量;而热量是指几个物体或物体内的几个部分之间在某一段时间内进行热传递过程中,物体(或物体的某一部分)转移内能的多少。它是反映热运动过程的物理量,由此出发比较两个概念,就不难看出它们之间的区别有以下两个方面:(1)相关的时间是某一时刻还是某段时间。我们可以说某个时刻的温度是多少度,而一个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总是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完成。(2)反映一个状态还是反映一个过程。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也就是一个热运动的状态量。而热量总是伴随着一个吸热或放热的过

13、程,它是一个热运动的过程量。温度和热量的联系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1) 两上物体之间要发生热传递时一个物体吸收热量,另一个物体要放出热量的条件必须 二者有温度差存在。(2)一个物体在热传递过程中吸收(或放出)热量将产生两个效果:其一是物体的温度将升高(或降低),其二是物体的状态将发生变化。例如,晶体熔化时,吸收热量但温度不变,状态由固态变为液态。为了初学者好理解和记忆,只要求初中毕业生知道其中的特殊情况。一个物体在热传递中吸热(或放热)时没发生物态变化,要升高(或降低)温度。而且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与温度升高(或降低)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公式;反映出来。一个物体在热传递过程中,正在发生物态变化,非

14、晶体吸热(或放热)时,温度要升高(或降低)。但有些特殊情况温度保持不变,需要大家记忆的有:晶体熔化时,吸热不升温,晶体溶液凝固时,放热不降温;液体沸腾吸热不升温。2、温度、内能的区别和联系内能是物质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是能的一种形式。而温度高低与大量分子无规则运动速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就越快。温度和内能虽然是表示不同概念的物理量,但是联系密切。一个物体在热传递过程中温度升高,内能要增加。但有时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如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改变了分子的排列情况,增加了分子势能,内能也要增加,反之内能减少。3 热量、内能的区别和联系 这两个概念从定义上看不相同,在热传递的过程中二者又存在着联系,热量是在热传递过程中,内能从一个物体向另一个物体转移的量度。它表示:一个物体吸收热量,内能要增加;放出热量,内能要减少。而且一个物体吸热(或放热)的多少跟内能增加(或减少)的多少是相等的。4、热量、温度和内能的联系 初中教材中只讲了在特殊情况下这三者的联系。因此在记忆结论时必须强调条件。 在热传递过程中,一个物体在没有发生物态变化时,吸收(或放出)热量,温度升高(或降低),内能增加(或减少)。在发生几种特殊情况的物态变化时,吸收(或放出)热量,温度不变,内能增加(或减少)。6. 分子动理论知识:物质由分子组成,分子极其微小. 分子做永不停息的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