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充满人性的德育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432986888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追求充满人性的德育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追求充满人性的德育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追求充满人性的德育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追求充满人性的德育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追求充满人性的德育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追求充满人性的德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追求充满人性的德育(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追求充满人性的德育(通讯员 薛莲 无锡市洛社高级中学)200年5月17日上午,江苏省第十届“五四杯中学青年教师教育教学论文大赛颁奖大会暨“五四杯”20周年庆典在我校隆重开幕。在此次活动中,我们有幸聆听著名教育哲学博士、特级教师李镇西关于“追求充满人性的德育的精彩讲座。李镇西老师以“昨天我的德育”作为开场白,列举亲身事例“和一位班主任老师谈心”、“一个学生来还钱、“余震中的惊弓之鸟”、“如何度过初三最后的时光,来分析班主任老师的责任心、班主任对学生的诚信教育以及及时、适时地引导学生等问题,探讨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如何认识德育、如何落实德育.在丰富的教育实践中,李镇西老师对教育有了新认识。他说:教育从

2、本质上讲就是德育。这个德育是帮助人发展,由生物人向社会人发展,也就是所谓的“学会做人。这个帮助不是外在的强加,而是内在的唤醒,唤醒学生原有的童心、善良、纯真.所以,德育(教育)就是为人的精神成长服务.通过对德育的新思考,李镇西老师得出“德育是爱心与奉献的结合这一结论。爱心,就是向上提升,到民主的高度;向下落实,体现在每一天的爱。这其中,教师要有爱的智慧.表扬、批评、奖励、惩罚都是教育的方法,也是教育的权力。奉献,同时也就是收获。李老师提倡爱心与奉献必须同老师的生活相联系,提倡快乐、轻松的教育.李镇西老师还指出:德育包括老师、学生、家长。对教师,德育要解放班主任,让班主任体验幸福感。而教师幸福源

3、于:享受职业、赢得尊严、学生信任、衣食无忧和追求极致。对学生,德育要为民主社会培养公民。培养公民从培养尊重开始,培养健康、善良、正直的社会主义公民.“以人为本”的理念,不仅是口号,更是行动、细节。这其中,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德育的素材和资源.长达两个小时的讲座,整个会场始终是座无虚席、掌声迭起。李老师的讲座就是一个又一个真实而感人的故事,就是真切淳朴的宝贵教育经验,让我们感动、让我们震撼.【李镇西,男,195年8月生。182年四川师大中文系毕业后,在乐山一中担任语文教学工作兼任班主任,199年到成都市玉林中学执教语文课并兼班主任,1997年到成都市石室中学任教。00年到苏州大学攻读博士学位,0

4、03年6月博士论文民主教育论获得通过,并完成博士学业。200年“全国十杰中小学中青年教师”提名奖,2003年获得四川省获成都市中小学教育专家的荣誉称号。后任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发展研究室主任。四川省新教育实验学校(原成都市盐道街中学外语学校)教书(做班主任),并任该校副校长。已发表数百篇文章,相继出版了青春期悄悄话、爱心与教育、走进心灵、从批判走向建设、教育是心灵的艺术、花开的声音、风中芦苇在思索、教有所思、民主与教育等12部专著作。199年12月,在北京举行的“纪念苏霍姆林斯基80诞辰国际学术研讨会”上,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女儿、乌克兰教育科学院院士苏霍姆林基卡娅赞誉他是“中国的苏霍

5、姆林斯基式的教师”。教育哲学博士、四川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全国优秀语文教师、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成都市中学语文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教育论坛的斑竹。他告诉我们:“所有的学生都是爱老师的,关键是你能否感受到爱。”正如世界上不缺乏美,缺乏的是发现美的眼光。他告诉我们:“爱不等于教育的全部,但教育不能没有爱。爱不是迁就学生,不是放弃严格要求和严肃的纪律。不是溺爱,要关爱.再拿一个令班主任和老师都头痛的后进生问题来说,他告诉我们:“不要把后进生当成头痛的问题,而要把他们当课题。”与其去争那几个有限的市级课题、省级课题、国家级课题,不如去解决眼前的实际问题.其实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就是在做研究型的教学

6、,就是在做实际的课题.】追求充满人性的德育 我的德育思考、德育实践与德育管理成都武侯实验中学 李镇西第一部分 我的德育思考旧德育的特点(1)旧德育是“单向教育”:“我说你听”“我管你从“我教你服”,“教师是人类灵魂工程师”(2)旧德育是“非人教育:所谓“非人”,就是不把学生当成人,无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更无视学生的尊严、思想、情感等精神存在,而把学生当做没有生命的物.学生是机器装道德的机器,装知识的机器。所谓“非人教育”,就是非人道的教育,在这样的教育中,不但老师不把学生当人,而且久而久之,学生的尊严感、耻辱心也被剥夺得干干净净.(打骂学生)()旧德育是“臣民教育”:“臣民教育也叫“听话教育”,

7、就是把学生作为工具,目的是培养一种只会听话的听从者、顺从者、服从者,不能独立、毫无主见的驯服工具。(4) 旧德育是“封闭教育”:与生活无关,纯粹是教室里的主题班会式的教育,或校园里的征文比赛、演讲比赛。以“安全”为由,不许学生外出.()旧德育是“他律教育:“他律”的特点,是一言一行都受外在因素(如老师、家长、班干部、学校纪律等等)的约束,是一种被迫的“循规蹈矩”。当然,对于正在成长中的学生,这种纪律性“强制”是必须的,但不是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如果我们的学生只是在老师、家长面前才是“乖娃娃,而背着教育者则又是一副面孔,那么这将是我们教育的失败!(6)旧德育是“单独教育”:我们往往把德育当成一门

8、功课,认为德育是可以专门的进行。于是,无论是内容还是教师都越来越专门化,任课老师不管德育,因为有班主任;学校其他部门也不管德育,因为有政教处.而且这种单独教育已经形成套路或经验:比如什么节日搞什么活动,比如树立什么榜样,等等。(7)旧德育是“灌输教育”:在德育中,灌输与引导都是需要的,对此大概不会有什么争议。问题在于,以什么为主? (8)旧德育是“客体教育”: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无视学生的主体性,更不用说尊重学生的精神世界,教师随时对学生有一种防范心理,处处着眼于你不许做什么,只强调学生的义务,而忽视了学生的权利。新德育的特点(1)新德育是“互动教育:向学生学习,和孩子一道成长,师生关系是

9、精神对话关系。陶行知:“民主的教师,必须具有:(一)虚心;(二)宽容;(三)与学生共甘苦;(四)跟民众学习;(五)跟小孩学习-这听来是很奇怪的,其实先生必须跟小孩子学,他才能了解小孩的需要,和小孩子共甘苦。并不是说完全跟小孩子学,而是说只有跟小孩子学,才能完成做民主教师的资格。否则即是专制教师。”(2)新德育是“人性教育”:爱学生,把学生当人,给学生以心灵的自由.陶行知认为民主的教师还要善于走进儿童的心灵,这是民主教育的前提: “我们应该了解儿童的能力需要。儿童有许多痛苦是由于父兄师长之不了解.不了解则有力无处用,有苦无处说。我们要知道儿童的能力需要,必须走进小孩队伍里去体验而后才能为小孩除苦

10、造福。我们必须重生为小孩,不失其赤子之心,才能为儿童谋福利。” 人性教育,还意味着教育过程充满人性,充满人情味帕夫雷什中学的毕业致词(片段)-我亲爱的孩子们!今天,你们要和母校告别了,而我们教师今天也更上一层楼。我们每个教师一生中能登上的这种楼层并不那么多,也许能上三十至五十层。对我来讲,今晚就意味着登到第三十二层楼了。你们虽然将离校走向生活,但永远都会留在我们心中.你们要知道,我们终生都会因为听到你们任何一个人的任何一句好评而感到莫大的欣慰。同时也要知道,也会因为听到关于你们任何一个人的不愉快的消息而使我们伤心。幸福就是崇高的生活目的,理想,是人要求力达到的最高点。要记住,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

11、。度过一生,要在世上留下自己的贡献:留下稳立于花岗岩基石上的、高墙耸立的楼房,留下郁郁葱葱的茂密林木和硕果累累的苹果园。你们也将生儿育女,将在他们身上重现你们自己。要把人类创造的纯洁道德、美和智慧都传给你们的子女。小伙子们,要把姑娘当作未来的母亲尊重,对爱情要忠贞不渝,要永远记住,爱就是给你所爱的人以幸福.姑娘们,要高度珍惜女性的自豪。当你们带着自己的孩子来上学时,我们教师中许多人还将在学校工作。要知道我们将在你们的孩子身上看到你们优良品格的反映。但愿这种反映将是纯洁无暇的。(3)新德育是“公民教育”:公民意识是指公民对于自己应享受的权利和应履行的义务的自觉意识.对他人的尊重:“让人们因我的存

12、在而感到幸福!平等意识的培养:身体力行,从细节做起(4)新德育是“生活教育”:这里所说的“生活教育”,指的是把德育贯穿于学生的生活全过程,把德育的时空扩展到人生、社会与自然,把德育视为一种实践活动,让孩子去体验。(5)新德育是“唤醒(期待)教育”:“教育是一种唤醒。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斯普朗格 )“ 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我们的教育对象的心灵决不是一块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经生长着美好思想道德萌芽的肥沃的田地,因此,教师的责任首先在于发现并扶正学生心灵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苗,让它不断壮大,最后排挤掉自己缺点的杂草

13、.(6)新德育是“渗透教育”:学校的每一项工作都充满德育因素。新德育认为,每一个教师的言谈举止都是教育行为,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此外,“渗透德育”还应该善于营造自然而然的教育情境,让学生不知不觉地被感染和感动,进而受到教育. (7)新德育是“活动教育:就是让学生在符合其心理特点和兴趣的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在感染中走向心灵的高尚。我所说“班级活动”,是指在班主任的组织和领导下,或者在班主任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组织的,为实现班级教育目标而举行的各种教育活动。它是班主任组织、建设学生集体,并通过学生集体来教育和影响学生个体的一种较为普遍采用的教育形式,也是学生个体进行自我教育的一种行之有

14、效的方式。 班会活动的主题应来自学生心灵的需要.特别提倡户外活动。(陶行知所呼吁的“六大解放”)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策划、自己参与,且富有儿童的情趣)()新德育是“自主德育”:让学生成为德育的主体.包括“自育”“自理”和“自治”.引导学生通过写成长日记,反思自己,体验成长的历程.能够让学生自己做的,教师绝不包办(比如搞卫生)。成立一些学生自我管理的机构,让学生在民主生活中学会民主。班主任应该有怎样的情怀?(1)童心:和学生保持共同爱好做有童心的教育者用儿童的眼睛去观察,用儿童的耳朵去倾听,用儿童的兴趣去探寻,用儿童的情感去热爱!(时刻不忘自己也曾经是孩子!)(2)爱心:向

15、上提升,向下落实.所谓“向上提升”,就是提升到民主的高度,或者说教育之爱必须注入民主精神.爱不等于民主,但民主一定要包含着爱,因为民主就意味着对人性的尊重.所以,今天我们谈教育的爱心,一定要强调,这种爱应该是民主的爱,而不是专制的爱。所谓“向下落实,就是爱心必须落实到具体的教育技巧,也可以说叫教育智慧。如果爱心不体现于日常教育中面对一个个具体难题所表现出来的智慧,这样的爱心是空洞的。人们常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但当然是对的,因为真正的教育总是从爱出发,或者说爱是教育的起点和条件;但有了爱也不等于有了教育,因为表达这种爱需要智慧。我还想说,爱是一种情感,而情感是不能规定和强迫的。作为教师,可以也允许你不爱学生,但你必须尊重学生.这是底线.爱是内在情感,尊重则是外在的行为.爱,必然包括严格要求,甚至包括必要的惩罚。教育,无非就是人格熏染和行为养成,而行为的养成必须靠训练,训练就是强迫,所谓强迫就是学生没有做到就必须惩罚。应该说,表扬和批评,奖励和惩罚都是教育的方式,更是教师的权利!善于感受来自学生的爱 “我们把金老师抱起来了!郭老师的感动师生之间的依恋之情车厢演唱会:1999年春天,我去南京.临行那天下午,学生们邀请我和他们一起去月亮湾玩,在回校的公共汽车上,学生们一一给我唱歌,为我送行。那车厢里感人的情景,不知情的人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