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工学院2014年本科专业评估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432984158 上传时间:2023-06-23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189.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淮海工学院2014年本科专业评估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淮海工学院2014年本科专业评估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淮海工学院2014年本科专业评估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淮海工学院2014年本科专业评估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淮海工学院2014年本科专业评估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淮海工学院2014年本科专业评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淮海工学院2014年本科专业评估(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淮海工学院2014年本科专业评估(校级示范评估)自评报告学院: 计算机工程学院 专业: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二一四年七月为贯彻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和教育部关于开展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的通知(教高201310号)文件精神,按照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要求,结合省(校)级重点专业(类)建设要求和我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三年规划(20132015)”,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在规划与实施、师资队伍、专业基础条件、教学建设与改革、教学管理与质量监控和人才培养质量等六方面开展自评工作。1.规划与实施1.1专业定位与发展紧密围绕国家建设现

2、代海洋强国的现实需求和学校提出的海洋特色鲜明、区域优势明显、多科协调发展的办学方针,结合计算机工程学院”重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以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宗旨,以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培养为根本,大力提高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质量。把专业建设成为办学理念先进、师资队伍结构合理、基础设施完备、办学特色鲜明、在同类院校中具有示范性的省重点专业类。围绕专业定位和专业发展目标,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以保证专业建设的顺利进行:1) 构建专业知识、工程实践和IT职业素养相互融合的计算机大类人才培养方案;2) 建设一支年龄结构、学历学缘结构

3、和职称结构较为合理、专业素质优良的“双师型”专业教学师资队伍;3) 积极开展大类核心课程群的共享教学资源建设,打造网络化学习、考试、竞赛、虚拟实验和师生交互环境;4) 积极推进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实验手段和学习评价手段的改革,实施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全面考核,积极开展学科竞赛;5) 建设基于高端实践环境的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基于上述思路,本专业围绕人才培养的中心目标,在师资力量、教学条件、培养模式、管理机制等方面均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2.师资队伍2.1结构与素质高素质师资队伍是学校发展、学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基本条件和重要保障,表2.12.4分别给出了专任教师、实验

4、技术人员、外聘教师详细信息以及师资队伍组成结构的详细分析。表2.1 专任教师详细信息序号姓 名性别年龄职称学位毕业学校所学专业个人荣誉1李存华男51教授博士东南大学计算机应用技术“333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2施珺女51副教授硕士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应用技术校优秀教师/最受学生喜爱的教师3柏桂枝男48教授硕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与通信工程4戴红伟男39副教授博士日本富山大学系统科学“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校青年教师授课比赛三等奖;5汪前进男41副教授硕士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应用技术优秀毕业设计指导教师;校青年教师授课比赛二等奖6尹明扬男37讲师硕士华中科技大学软件工程优秀班主任7

5、田扬启男37讲师硕士扬州大学计算机应用技术校青年教师授课比赛三等奖8傅扬烈男49讲师学士郑州工学院计算机应用9尹琦女41副教授博士在读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应用技术2012东南大学嵌入式系统设计邀请赛优秀指导教师10刘玉然女37副教授博士后中科院光电所光电跟踪技术11陈加顺男38讲师博士在读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应用技术12陈书谦男43讲师学士八一农垦大学工业电气自动化13姚锡忠男44讲师硕士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应用技术14葛庆兵男38讲师硕士扬州大学计算机应用技术15王国金男37讲师硕士南京工业大学计算机应用16巫晓琳女37讲师硕士西南交通大学计算机应用技术17张键男36讲师博士在读南京理工大学智

6、能信息工程18朱强男36讲师硕士河海大学计算机应用技术19管燕女38讲师硕士扬州大学计算机应用技术20仲晓敏女37讲师硕士扬州大学计算机应用技术21张明霞女39讲师硕士扬州大学计算机应用技术22毕野男40讲师博士在读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应用技术淮海工学院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二等奖23任浩征女33讲师硕士兰州理工大学通信与信息系统表2.2 实验技术人员详细信息序号姓 名性别年龄职称学位个人荣誉1马刚男44高级实验师硕士2张民强男41高级实验师硕士3李庆怿男37实验师学士4杨寿海男41实验师硕士5张义胜男47实验师硕士6高勇男47讲师硕士7钱入庭男47实验师学士8杨世通男41实验师硕士校优秀班主任表2.

7、3 外聘教师详细信息序号姓 名性别年龄职称学位个人荣誉工作单位1周渊深男53教授博士连云港市“521工程”第二层次培养对象电子工程学院2张春光男51教授硕士连云港“521”工程第一层次培养对象电子工程学院3吕卫国男41研究员学士中船716研究所4孔祥营男43研究员硕士中船716研究所5费金波男30高工硕士广州至元信息科技有限公司6刘如心男32高工硕士系统架构师苏州欧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7张伟男29工程师硕士苏州高博软件培训中心8孙定磊男25工程师硕士南京达内科技有限公司表2.4 师资队伍结构分析类别总人数教授副教授高职比博士硕士硕博比55岁以上35岁以下男教师比例专任教师232530%31891

8、%0167%实验员80225%0788%00100%兼职及外聘教师84275%1688%04100%从上述各表可以看出:围绕专业建设发展目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已经建立了一支年龄结构、学历学缘结构和职称结构较为合理、专业素质优良的双师型专业教学师资队伍,可以满足专业教学的需求。实验技术人员和教学辅助人员职称结构合理、业务能力强,能够满足实验教学的要求。另外,为准确把握企业的真实用人需求,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还外聘学校其他院系教师、校外相关企业和实训合作单位的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承担本科生毕业设计指导工作,取得良好效果。师资队伍结构虽然能够满足教学需要,但在科研和社会服务方面尚存在不足

9、,缺乏高水平学科和学术带头人,学术团队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另外,博士教师比例仍然偏低,高级职称教师比例在学校排名靠后。为解决上述问题,在持续努力吸引优秀人才加入到教师团队外,积极扶持、鼓励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已有张键、毕野、陈加顺、尹琦等几位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另有尹明扬、田扬启等教师有攻读博士学位的意向。在高质量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鼓励并扶持中青年教师参加双语教学培训,赴境外著名高校访问交流。受省教育厅资助,戴红伟博士与2013年3月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进行为期一年的学术访问与交流,为我院青年教师赴境外开展学术交流开了一个好头。鼓励中青年教师积极申报或参与国家级、省级、市级、校级横纵向课题

10、申报。积极开展和参与Java SE、.NET技术、Java EE技术技能培训,培养教师动手能力,培养双师型教师。2.2教师授课情况在教师团队建设方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通过课程群建设、项目研发等多种形式,促进专任教师团队教学水平的提高和专业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柏桂枝教授和尹琦副教授指导学生参加东南大学嵌入式系统设计邀请赛,获得了一、二等奖的优异成绩。实验、实践(实训)教学人员和教学辅助人员业务熟练,有责任心,有力的保障了各项试验和实践项目的顺利开出。我系按照学校的要求每个学期组织学生评教活动,了解教师课堂教学质量及学生对教师教学的满意度。近三年来,学生对该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课堂教学质量进

11、行评价,学生满意度较高。本系教师团队高级职称比例虽然偏低,但所有教授、副教授在进行科研工作的同时,仍然以极大的热情投入教学,担负通识教育、大类教育和专业教育各个层次的本科教学工作,授课比例100% 。2.3教师教学投入情况人才培养工作始终是高等学校的中心工作之一,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力求教书和育人的同步进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全系教师每学年均超额完成教学任务,部分教师还担负了班主任工作。以教学为中心、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是学校工作永恒的主题。但各位教师也意识到科研对教学的促进作用。只有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才能提高现有学科的水平和在国内、国际的地位,才能丰

12、富现有学科的内涵,开拓边缘新兴学科,才能造就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才能培养高水平的本科生。没有科研的支撑作用,老师便不能对学科的前沿、动态有及时和深入的掌握。已有柏桂枝、戴红伟、张键、尹琦等多位教师将科研引入本科教学工作,或者指导本科生进行实践创新和学科竞赛,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课题授课效果。在各位教师的努力和院系各级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共同作用下,教学工作取得了满意的成绩,但本专业仍大力鼓励和支持教师进行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参与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和精品课程建设等工作;支持教师改革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管理,鼓励教育创新,实施素质教育和个性化教学,并通过奖励机制,调动其教研积极

13、性。近三年,全系共有多位教师主持或参与校级及以上教改立项课题,并发表教改论文。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各位教师在教学方面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是还存在以下问题需要引起注意:1) 教学与科研的关系需要进一步理顺:部分教师对科研有一定的畏惧感,不能清楚的认识科研对教学的促进作用以及对个人成长的提升作用。解决方案:了解教师的个人研究兴趣,以科研团队的形式将教师聚集在一起,由科研经历和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团队负责人,研讨具体的研究内容和抽象的研究方法,减少教师对科研的排斥感,提升科研兴趣和主动性。2) 系级教研活动的规范化:目前系级教研活动在规范性、系统性等方面有欠缺。解决方案:加强各系主任工作职责和课程负责人工作职责,要求每学期期初制定教研活动计划,定期开展教研活动,由课程(群)负责人带领课程组成员针对本课程的教学方法改革开展相互交流与指导,要求每次教研活动提出明确的主题和教研内容,形成完整的教研活动记录,并追踪和反馈每次教研活动中所提出问题的解决效果。3) 教学案例库的建设:良好的教学案例可以极大程度的提升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接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