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安市文化基础设施调查情况心得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432888917 上传时间:2023-12-24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雅安市文化基础设施调查情况心得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雅安市文化基础设施调查情况心得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雅安市文化基础设施调查情况心得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雅安市文化基础设施调查情况心得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雅安市文化基础设施调查情况心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雅安市文化基础设施调查情况心得(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雅安市文化基础设施调查情况心得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离不开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公共文化设施建设 是城乡发展的基础,也是城乡建设的重要内容。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对精神文化需求日益提高。加大文化设施建设力度,既是维护人民群众的文 化权益,也是建立健全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基础,是传播和弘扬先进文化 的有力保障。二I匕旦背景十七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不断加大投入, 建设各类文化设施。全国共完成基建投资 153.7 亿元,比上一个五年增加了 49.5 亿元,增长 47.5%,年均增长10.8%。全国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其中,国家重点文化设施建

2、设项目总建筑面积62.18万平方米,概算总投资 90.71 亿元,已完成投资 47.69 亿元。由于历史和现实的诸多原因,我市文化设施建设普遍落后,文化活动阵地少, 文化设施不完善,城区内文化馆、图书馆、文管所等馆舍条件差、功能单一。农 村条件更差,农村群众看戏难、看书难、看电影难普遍存在。因此,政府加大文 化建设的投入,改善公益性文化设施的现实窘状,实是当务之急。基本情况一、近几年雅安市文化基础设施投入基本情况:2001 年以来,我市“两馆” (图书馆、文化馆)建设资金投入 1547 万元(不包括地方政府无偿划拨土地) (其中:中央预算内投资190 万元,省、市、县自筹资金投入1357万元)

3、,实际 完成建设规模总面积 12450 平方米(其中:市图书馆6000 平方米)。 2007 年国 家、省在我市建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示范点 2 个(天全、宝兴)每个补助 68 万元设备。二、根据近几年国家、省、市、县区对文化基础设施投入情况,已超过 2000 年以前 30 年的文化总投入,各级政府对加大文化基础设施的投入非常重视。但 我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全省各市州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差距。长期以来,由于 经济欠发达,财政困难,我市文化基础建设滞后。三、为了解决好您在提案中反映“加大我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市 委、市政府在大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课题调研的第三部分“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的对

4、策和建议中强调”:争取到2010 年基本建成“公共文化产品生产供给比较 充足,设施网络比较齐全,资金人才技术保障比较有力,组织支撑和运行评估比 较完善的,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群众的基本文化权利得到较大改善, 基本文化权利保障程度进一步提高”。建设一批标志性的文化基础设施项目,新 建雅安市历史博物馆、雅安市新闻中心、雅安市演艺中心,改建雅安汉阙博物馆。 雅安市图书馆、雅安市历史博物馆建成并投入使用。市委、市政府在加大对文化 的投入上下了决心,从2008 年开始,设立了文化建设资金,每年市财政按1000 万元进行预算,用于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建设。目前还有几个情况:一是“十一五”期间,国家

5、对目前 50 平方米以下的乡镇综合文化站进行建 设补助,每个站国家补助 16 万元,要求新建或改扩建为 300 平方米建筑面积, 从 2007 年已经开始启动试点建设,我市 2008 年止,已安排了 11 个建设项目, 预计2009 年后,农村乡镇综合文化站将会大批进行建设。二是从2007年起国家将对每个县分期分批的解决补助68万元的文化信息资 源共享设备。首批解决的是天全、宝兴县图书馆。三是解决农民看戏难问题,去年文化部配送了我市雅安川剧团价值 30多万 元的流动舞台车一台,作为送文化送戏下乡设备。四是解决农民看书难问题,省上对农家书屋、农村书社的建设进行补助,2007 年我市农家书屋 32

6、 个,每个点按价值2 万元配送图书、音像制品、期刊等。农 村书社建设28 个,每个点按 3万元配送书籍。五是为解决农民看电影难问题,2007年国家、省下达我市全年8215 场农村 公益性电影放映,每场补助 100 元,其中:中央财政每场补助 80 元,省财政每 场补助20 元,总计补助我市 82.15万元,2008 年计划任务下达预计有所增加。六是我局经请示市委、市政府,今年将启动对市电影公司这个文化产业单位 进行改制。一年来,政府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强公共 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促进文化产业快速成长,繁荣文化市场,有效扩大了内需。 新的一年,我们要更加重视和大力加强文

7、化建设。政府要更好地履行发展公益性 文化事业的责任,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和权益。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文 化资源配置要向基层、特别是农村和中西部地区倾斜,推进美术馆、图书馆、文 化馆、博物馆免费开放,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要继续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文化 创新,培育骨干文化企业,生产更多健康向上的文化产品,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 的文化需求。促进哲学社会科学、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档案事业发展,繁荣文 学艺术创作,加强文物保护。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大力发展公共体育事业,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高人民的身体素质。 存在问题及原因我市

8、城乡文化事业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通过调研发现,农村文化“三项” 活动存在着一些需要重视和解决的问题。一是认识不足,重视不够。一些基层干部思想上文化意识弱化,存在“经济 是硬指标,文化是软指标”的模糊观念,对文化建设在农村经济、社会和人的全 面和谐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工作摆不上位置,往往“说起重要, 做起次要,忙时不要”。甚至认为“唱唱跳跳,打打闹闹”对“城市生活不可少, 乡村可搞可不搞”。这是农村文化发展缓、不平衡的重要原因。二是欠账太多,投入不足。虽然党委、政府对农村文化事业非常重视,省政 府的专项资金也能足额及时下拔,但由于我市在资金投入上底子太薄,一下子很 难根本改变农村文

9、化事业基础薄弱的现状。目前农村文化建设投入主要以乡镇为 主,而乡镇由于捉襟见肘的财力和抓经济的压力。三是队伍建设不力,文化人才匮乏。我市文化事业单位缺乏担纲专才,对全 市文化不能很好发挥引领作用,对农村文化发展也关注较少;乡镇文化干部经常 变动,或长期“挪用”,业务难熟悉,能力提不高,工作应付的多;民间文化人 才又相对集中城区,农村百难挑一。人才匮乏是制约农村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管理职能未转变。近年,文化主管部门不少精力陷于举办活动等具体事务,从宏 观上规划、指导、推进全县文化发展,尤其是农村文化建设着力较少,对业务单 位工作管理督促不到位,常常是局里忙、馆里闲,未实现由“办”文化向“管”

10、文化的职能转变,不利农村文化建设摆上位置和积极推进。建议一、解决好认识和位置问题。当前,我们已进入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的重要 时期。加快农村文化建设,一方面有利于解决当前农民群众基本温饱后激增的精 神文化需求,有利于破除和抵御农村落后、愚昧、低俗的恶风陋习,提高群众文 化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促进农村持续协调发展。从长远和发展看,加快城乡文 化建设,也是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科学发展观,建设全面小康,构 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将其提上日程,摆上位置,真抓、重抓、实抓,是当务, 也是职责。二、加大基础设施投入。从我市文化事业的现状看,农民文化需求自主性、 参与性增强,已不满足有所“看”,更加

11、追求有所“乐”。各级应把加强农村文化 设施建设作为重点,切实加大投入,逐步改变群众文化活动场地、设备、器材和 现代传媒、网络等硬件设施严重不足的状态。上层应变“蜻蜓点水”的“送”文 化为实实在在的“建”基础,多给以物和资的投入。基层要将农村文化建设切实 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财政预算,建立刚性、长效投入机制,改变投 入“随意”,工作“应景”状况。同时,通过积极的政策措施鼓励、引导、扶持 社会力量参与,形成多渠道投入,加快农村文化基础建设。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建立文化人才下乡制度,加强对农村文化队伍的培 养。面向社会招贤纳才,解决文化事业单位青黄不接、人才奇缺问题。乡镇要建 立健全文体

12、服务中心,配齐专职人员,稳定工作队伍。要大力发掘社会人才,培 养文化骨干,建立一支扎根基层、融于群众的农村文化指导员(文化义工)队伍。 通过强化“软件”建设,保障各层面工作有人抓、有人管、有人做,保障农村文 化积极健康发展。深化改革,转变职能。要坚持以民为本,确立群众文化是基层 文化工作重点,并纳入各级工作目标考核,确保农村文化建设落实。文化部门要 进一步转变职能,弱“办”强“管”,致力于县级文化事业发展的规划、指导和 协调、服务,为满足群众文化需求构建良好环境。要进一步深化文化事业单位改 革,引入市场机制、竞争机制,改变一些单位、一部分人懒散无为状态,强化职 能,激发活力,切实发挥群众文化、农村文化建设“领头羊”作用。各事业单位 可充分利用现有文化资源,积极开拓文化市场,开展有偿服务和文化产品经营活 动,不断增强自我发展实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制造/汽车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