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设计及反思

上传人:m**** 文档编号:432888703 上传时间:2022-10-1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7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设计及反思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设计及反思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设计及反思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设计及反思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设计及反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设计及反思(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1)热总会从温度较高的一端(物体)传递到温度较低的一端(物体);(2)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 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递方法叫热传导。2、过程与方法:(1)设计实验观察热传导的过程和方向。(2)用文字或图示记录、交流观察到的关于热是怎样传递的现象。3、情感、态度、价值观:(1)保持积极的观察探究热传递的兴趣。(2)体验通过积极思考和探究获得的成功喜悦。【教学重点】设计实验观察热传导的过程和方向。【教学难点】通过分析热传导过程中的共同特点,认识热是怎样传导的。【教学准备】教师:烧杯一个、热水、金属棒、凡士

2、林、牙签、金属圆片、课件。学生:金属棒、涂好蜡油的金属圆片、酒精灯、火柴、牙签、木夹、凡士林、 实验记录表。一、导入课题1、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一根金属棒,我请一位同学上来摸摸,看看它是冷 的还是热的如果我把它的一端放入热水中(教师示范),猜猜过一会儿金属棒的另 一端会有什么变化2、你们猜的是不是和事实一致呢请刚才上来摸过的同学再来摸摸。请你告诉大家,现在有什么感觉哦,金属棒的这一端真的变热了,和同学们猜的结果一 样。老师现在有个疑问了 :金属棒的这一端并没有浸入热水中,它怎么也变热了 呢你为什么这样猜测(结合学生回答教师画图示)3、金属棒上的热真的是像你们所说的那样传递的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

3、 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热是怎样传递的)(设计意图:通过把金属棒放入热水的活动,使学生感受到热水如何把热传到 金属棒的另一端,从而引发热到底是怎样传递的问题,并激发学生想用实验证明 自己的猜想的欲望。) 二、热在金属棒中的传递1、刚才同学们说的都是一些猜测,是否正确呢该怎么检验对,我们需要用 实验来证明。2、老师给同学们准备了一些实验材料:一根金属棒、酒精灯、几根牙签、木 夹和凡士林。(教师出示凡士林)并介绍:这个小盒里装的就是凡士林,这种材料 很特别,在常温下有一定的粘性,可以粘住一些细小的物体,如它可以粘住牙签、 火柴等。但是遇到热它就会熔化,不能再粘住细小物体了。你们能不能利用老师提供

4、的这些材料来设计一个实验,让大家能亲眼看到热 在金属棒上传递的过程呢3、小组讨论并设计方案。(教师巡视)(设计意图:在开放的环境下,教师提供实验器材让学生发散思维,自主设计 实验来验证之前的假设。)4、小组上台汇报设计成果。学生交流,并完善方案。(应用木夹夹住金属棒的一端,凡士林粘的多少要 差不多,牙签粘的距离应差不多,给牙签编号教师结合学生汇报在黑板上画 出两种图示)5、听了刚才两组同学的汇报,你们肯定又有新的启发吧下面老师给你们一 分钟的时间把自己组的设计方案再完善下。(设计意图:这个实验中,变量的控制对实验结果有很大的影响。因此,这里 通过讨论和交流,让学生思考对凡士林的量、 牙签粘的距

5、离等的控制,使学生形 成缜密的思维方式,养成较好的探究能力。)6同学们真了不起,设计出这么新颖的方案来。那等会实验时应注意些什 么呢为了使实验更成功、更安全,老师这儿也有几个小提示,请你们默读一遍。 (课件出示,学生默读)7、材料员领取实验材料,学生分组进行实验。8、小组代表上台汇报实验结果,交流实验现象。(教师结合学生汇报在图示 上标出)9、小结:听了刚才同学们的汇报,老师发现无论是在金属棒的一端加热,还是在中间加热,热在金属棒上的传递都是有规律的。谁来总结下,热在金属棒上到底是怎样传递的(设计意图:探究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手动起来,也不仅仅是获得一些事实,重要的是让学生有目的地对这些科学现

6、象进行整理、归纳和分析,从而得出合理的科学解释-即科学概念。让学生动手动脑相结合,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能 力。)三、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1、过渡语: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热在金属棒上的传递是从较热的一端 传递到较冷的一端。如果我把这根金属棒换成一块金属圆片,热在这块圆片上又 会怎样传递呢你为什么这样猜呢(教师同时在黑板上画出两种图示。)2、猜测需要实验来验证,老师已经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一块涂好蜡油的金属 圆片,(师述:蜡油和凡士林差不多,遇热很快会熔化)等会请同学们选择其中的 一个方案进行研究:在中间加热或在边缘加热。加热时重点观察什么呢3、材料员领金属圆片,学生实验。4、学生交流实验现象。5、小

7、结:根据这两种现象,谁来总结一下,热在金属圆片上传递又有什么规 律呢(也是从酒精灯火焰加热的部位开始传递,从较热的部分传递到较冷的部 分。)(设计意图:根据日常生活经验和上一活动的设计, 学生往往会认为热传递是 一个线型的过程,而这一探究活动的设计不仅拓宽了学生的探究思路, 也会使学 生对热传递有更全面的认识和理解。)四、课堂小结1、这节课,我们研究了热在金属棒和金属片上的传递。那么谁再来说一说 热是怎样传递的(结合学生回答出示:热是从物体较热的一端传向较冷的一 端。)(并出示热传导的概念)2、今天我们主要研究的是金属材料,它能较快地进行热传递,那么其他材 料是不是也都能较快地进行热传递呢这个

8、问题下一节课我们继续研究好吗(设计意图:既是对本节课所学内容的回顾,又很好地引出了下节课的研究内容。)热在金属棒上的传递实验记录表教学反思:科学学习是以探究为主的学习过程。本节课,需要在教师的带领和指导下, 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分析热传递过程的共同点,形成粗浅的关于热 是怎样传递的认识。针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我有如下思考 :1、把握教材,给学生自主设计实验的平台。本课内容是围绕“热传递的方向”这一问题进行研究的,并让学生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原有想法是否正确。 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热传递的方向他们已经具 有很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用实验验证并不是一件难事。所以,我在第一次试教中,我就提

9、供一根金属棒,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 :在金属棒上怎样清楚地看 到热传递的方向。我希望学生能在开放的、没有教师指导的环境中,展开思维, 发散思维,设计出很好的实验来进行验证。 从实际情况来看,学生在什么材料也 没有提供的情况下,设计出来的方案可谓是千奇百怪 :有的是在金属棒上滴水, 观察水干的过程;有的是用温度计来测量金属棒各部位的温度有什么不同 ;有的 是在金属棒上涂凡士林和蜡烛油于是我在肯定学生思维的同时,动员学生们对这些方法一一进行讨论和完善,去粗取精。但是这样教学,发现时间远远不够, 怎么办呢我对教案又重新进行了设计, 改为教师提供一组有结构的实验材料, 学 生根据这些材料进行实验设计。从

10、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来看,学生们设计出了两种 不同的实验方案,不仅节约了时间,而且提高了教学效率。2、正确处理好教师指导和学生主体的关系。在科学教学中,处理好学生的自主和教师的指导关系非常重要。 教师只有在 充分认识学生学情的基础上,进行适时的、必要的、谨慎的、有效的指导,才能 让学生真正从探究中有所收获,能使学生的探究实践得到不断提高和完善。比如: 当学生在完成第一个实验活动之后,我让学生来说说从刚才观察到的实验现象“离酒精灯火焰最近的牙签先掉落,离酒精灯火焰最远的牙签最后掉落”你能得 出什么结论结果很多学生的回答只能停留在“热是从酒精灯火焰的这端向另一 端传递的”这一层面上。这时我通过图示对学

11、生进行适当的引导 :离酒精灯火焰 近的这端温度怎样离酒精灯火焰远的那一端呢经过教师点拨学生很快就得出:热是从物体较热的一端传递到较冷的一端的。3、问题的设计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一个好的问题能引起学生的思维火花, 激发探究的欲望,指明方向,使学生 更好地进入探究学习的领域。因此,教师提出的问题,应具有鲜明的指向性、引 导性、探究性,而不是简单的重复和师生之间的一问一答。比如 :在本节课的 导入部分,“金属棒的这端并没有浸入热水中,它怎么也变热了” “你为什么这 样猜测”这些问题的设计,很好地暴露了学生的原有想法,自然地引出下一教学 环节。又如:在第一个探究活动结束之后,我出示了一块金属圆片,并提

12、出问题“热在这块金属圆片上又会怎样传递呢”“你为什么这样猜测”这里问题的设 计不仅能使环节之间衔接自然,而且通过“你为什么这样猜测”这一问题, 能使 学生对前面探究活动进行回顾,发散学生的思维,学生自然而然地会想出:热在金属圆片上也是从较热的部位传递到较冷的部位。4、某些细节的处理欠到位。本节课的教学在某些细节的处理方面不够到位,比如我是选用木夹来夹住金 属棒的,这种固定方法不够稳定,容易摇晃,从而影响实验的准确性,如果采用 架子固定会更合理。另外,在图示法的运用方面也可以做到更好。 学生在完成第 二个实验活动之后,我根据学生汇报的实验情况自己在黑板上用箭头画出“热在 金属圆片上传递的过程”,其实这里可以这样设计 :让学生自己把观察到的金属 圆片上蜡油融化的情况用图示画下来, 这样更能体现出学生的思维情况, 也更有 利于下一环节的教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