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从质疑开始-中国的创新之路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432888623 上传时间:2022-08-17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6.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创新从质疑开始-中国的创新之路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创新从质疑开始-中国的创新之路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创新从质疑开始-中国的创新之路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创新从质疑开始-中国的创新之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创新从质疑开始-中国的创新之路(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创新从质疑开始|中国的创新之路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只有认真思索才会质疑。正如布鲁纳的发觉教学法所主张学生经过自己探索、尝试过程来发觉知识并培养提出问题的探索的能力。“学问,学问,学会提问”,会提问的学生才是会学习的学生。一、创造千千万,起点是一问陶行知说:“创造千千万,起点是一问”,这句话的意思是:质疑总是从创新开始,质疑是探索未知世界的路径,要想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需改变过去的传统的教学模式,以质疑作为认识的内驱力,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索未知世界的欲望和创新激情,最终形成巨大的创新动力。1.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的诞生苏格拉底曾说:“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

2、思想的诞生”。教学内容的重难点是质疑教学的主要内容,我们在对待这些重难点教学内容时,应想方设法去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冲突,从而产生学习的动力,使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生疑,以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创新意识。如,让你用英语来设计学校各个场地的公共标志,你会怎样做呢?问题一出现,学生的思维便活跃起来,不一样层次的学生作出了不一样的回复,出色纷呈,见解各异,学生的答案还提出了新的看法。2.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清代学者陈宪章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正是这种怀疑激励我们去学习、去实践、去探索,最终能看到他人看不到问题,这正是发明思维的突出表现,如,依据地图让不一样的学生站在

3、不一样的位置进行情景模拟问答,学生的答案中除了步行、乘公交车还有些人提议打的,而且打的更简单,我合适地提醒学生打的时在语言上应注意那些地方,学生的思维很活跃,模拟操演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二、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自由是发明的温床,“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老师引导学生主动参加教学活动是课堂教学的根本目标,开放的课堂,更能激发学生的发明力,提升学生发觉问题并处理问题的能力。1.提出一个问题比处理一个问题更主要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比处理一个问题更主要,因为处理问题可能仅仅是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可能性,却需要发明性的想象力”。学生不但要学会“答”,而且要学会“问”,一节课的成功是否,不但

4、要看处理了多少问题,更要看学生提出了多少个有价值的问题,在有价值的问题中哪一个更含有开发性。在阅读课上,我会引导学生依据自己的了解对本篇文章向我提出想了解的问题,她们能够时时质疑,到处提问,不论她们所提问题是否幼稚或怪诞,我总是耐心作答,或请班级中知道答案的学生给帮助,使学生从“吸收储存再现”的学习过程中解放出来,转向“探索转化发明”。2.争辩使人智慧,缄默使人愚钝争辩使人智慧,缄默使人愚钝。对于教学中的质疑这一个主要步骤,教者不能一句带过,应使学生的求知欲望由潜在静止状态转化为活跃状态,从而产生探索的热情和渴望,然后再经过讨论和争辩达成最终目标。在组织学生讨论时,老师不停启发,诱导,适时加以

5、点拨,经过对有创新的学生赞赏,使学生敢说敢想,好问善问。三、为学生安排“成功”的机会每个学生全部有展示成功的欲望,全部想有体验成功的乐趣。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想方设法地为学生发明“成功”的机会,使每个同学全部能感受到成功的乐趣,品尝到学习的价值,进而成为创新的动力。通常学生自己能够经过探索处理的问题,老师绝不替代;当学生碰到疑难问题时,我们不要轻易对学生提出的想法或所回复的问题做出否定的评价,更不在学生答案不着边际时急于否定,而应适时给激励、引导和启发,让学生品尝寻求正确答案的愉快,养成主动思索的良好学习习惯。总而言之,创新意识和质疑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或哪一门学科的老师能够处理的问题,需要全部一线老师的不懈努力。学生敢问,是前提,学生善问,是关键,老师的点拨和引导更是不可或缺的原因,要经过努力使学生的能力取得真正意义上的质的飞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