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中理解有争议的“而”意义试说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432887522 上传时间:2023-12-18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2.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劝学》中理解有争议的“而”意义试说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劝学》中理解有争议的“而”意义试说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劝学》中理解有争议的“而”意义试说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劝学》中理解有争议的“而”意义试说》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劝学》中理解有争议的“而”意义试说(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劝学中理解有争议的“而”意义试说 ?劝学是一篇传统的中学语文教材,关于它的译文可以说比比皆是,要给学生讲解此文,自然不会是太难的事情。然而,假设对照原文直译,文中的几个“而却可能让你处境为难。人们对下面的几个“而一直有着不同的理解:、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那么知明而行无过矣。、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对于上列句中的“而字,人们的理解是有差别的。下面我们逐一分析:、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那么知明而行无过矣。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教师教学用书译文为:“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进行检查反省,就明白事理,行为也不会有

2、过错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中学语文备课全书译文为:“君子只要多方面地学习,并且每天检查自己的言行,则就智慧高明,而且行动没有过错了。?教师教学用书认为第一个“而表递进,第二个“而表并列;?中学语文备课全书那么认为第一个“而表并列,第二个“而表递进。其他书说法不尽相同,以这两个观点为代表。笔者认为,“博学和“日参省乎己是递进关系,它们有先后关系,不能前后互换。因此,其中的“而,应该作“而且理解。而“知明和“行无过既不是递进关系,也不是并列关系。因为,它们假设作递进看,给人的感觉那么是:“知明的人再前进一步才能“行无过。假设作并列看,“知明和“行无过就应该可以互换,但此处明显不能互换。此处的

3、“而应是表因果关系,“而当理解为“因而。全句可翻译为:道德品行好的人广泛地学习,而且每日反省自己,则,他就会智慧明达,因而行为也就没有过错了。、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教师教学用书译文为:“我曾经踮起脚跟眺望远方,却不如登上高处能看得更远。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中学语文备课全书译文为:“我曾经踮起脚来向远处展望,但后来才知道比不上登上高处眺望看到的东西多。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高一语文跟我学译文为:“我曾经踮起脚来向远处望,但不如登到高处看得远呢。比拟这三个译文,各家对“而的理解还是比拟接近的,但是,如果问它的意义和用法,可能就会有“表修饰和“表承接两种说法。则,到底怎样理解?笔者认

4、为,此“而宜作表修饰的连词理解。因为“跂和“望虽然是两个动作,但是它们是可以同时发生的,前一个是后一个的方式、形态。如果作承接理解,则,“跂的时候就还没有“望,“望的时候也就不一定“跂了。这样和原文意思就有了出入。、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教师教学用书译文为:“登到高处招手,胳臂并未加长,可是远处的人也能看见。其他参考书的译文同它没有大的出入。但是如果要解释句中“而的意义和用法,同样要碰到与上一句相同的问题:它是“表承接还是“表修饰?笔者认为,此“而宜作“表承接理解。因为“登高和“招是两个动作,它们有先后之分,登高的时候不一定招,招的时候,已经登高。、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

5、可镂。?教师教学用书译文为:“雕刻一下就放下,即使朽木也刻不断;不停地雕刻下去,即便是金属石块也能刻成艺术品。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中学语文备课全书译文为:“动一下刀子就放下,哪怕是朽木也刻不断;只要坚持刻下去,哪怕最硬的金子和石头,最终也会雕刻成功的。其他参考书的译文大致相同,在独自解释个别词语时,差不多都是把“而作为“就来理解的。但人们在翻译时,总会觉得不连贯,所以常在句中添加一些词语将高低文联系起来。而笔者认为,如果将句中的两个“而都作“就字理解,全句并不通顺。可不可以将“而理解为“如果呢?就全句而言,该句应该是由两个若关系构成的并列复句。译文为:如果雕刻一下就放弃,则朽木都不可刻断;如果坚持雕刻不放弃,则金子和石头也可以雕刻出艺术品。这样翻译,比起上面的译文是不是更简洁明?以上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及对它们的思考,在此提出,希大家不吝赐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