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剪结构经验总结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432719801 上传时间:2023-05-1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框剪结构经验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框剪结构经验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框剪结构经验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框剪结构经验总结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框剪结构经验总结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框剪结构经验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框剪结构经验总结(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框剪构造1. 两个方向刚度宜相近。答:高规8.1.7.7,抗震设计时剪力墙的布置宜使构造各主轴方向的侧向刚度 接近。2. 剪力墙占的地震倾覆力矩比。答:高规8.1.3,抗震设计的框架-剪力墙构造,应根据在规定的水平力作用下构造底层框架部分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与构造总地震倾覆力矩的比值,拟定相应的设计措施,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框架部分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不不小于构造总地震倾覆力矩的10%时,按剪力墙构造进行设计,其中框架部分应按框架-剪力墙构造的框架进行设计。 2.当框架部分承受地震倾覆力矩不小于构造总地震倾覆力矩的10%但不不小于50%时,按框架-剪力墙构造进行设计。 3.当框架部分承受地震倾

2、覆力矩不小于构造总地震倾覆力矩的50%但不不小于80%时,,按框架-剪力墙构造进行设计,其最大合用高度可比框架构造合适增长,框架部分的抗震级别和轴压比限值宜按框架构造规定采用。 4.当框架部分承受地震倾覆力矩不小于构造总地震倾覆力矩的80%时,按框架-剪力墙进行设计,但其最大合用高度宜按框架构造采用,框架部分的抗震级别和轴压比限值应按框架构造规定采用。当构造的层间位移角不满足框架-剪力墙构造的规定期,可按本规程第3.11节的有关规定进行构造抗震性能分析和论证。3. 剪力墙布置的间距规定。答:高规8.1.8,长矩形平面或平面有一部分较长的建筑中,其剪力墙布置尚宜符合下列规定:楼盖形式非抗震设计(

3、取较小值)抗震设防烈度(取较小值)6度、7度8度9度现浇5.0B、60m4.0B、50m3.0B、40m2.0B、30m装配整体3.5B、50m3.0B、40m2.5B、30m 注:表中的B为剪力墙之间的楼盖宽度。4. 7度0.15g。8度0.3g,三类土抗震构造措施提一级。 答:高规3.9.2,当建筑场地为,类时,对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和0.30g的地区,宜分别按抗震设防烈度8度(0.20g)和9度(0.40g)时各类建筑的规定采用抗震构造措施。5. 框架部分剪力调节和规定。 答:高规8.1.4,抗震设计时,框架-剪力墙构造相应于地震作用原则值的各层框架总剪力应符合下列规定: 1.

4、满足式(8.1.4)规定的楼层,其框架总剪力不必调节,不满足(8.1.4)式规定的楼层,其框架总剪力应按0.2V0和1.5Vf,max两者的较小者采用; Vf=0.2V0 (8.1.4)式中:V0对框架柱数量从下到上基本不变的构造,应取相应于地震作用原则值的构造底层总剪力;对框架柱数量从下到上分段有规律变化的构造,应取每段底层构造相应于地震作用原则值的总剪力; Vf相应于地震作用原则值且未经调节的各层(或某一段内各层)框架承当的地震总剪力; Vf,max对框架柱数量从下到上基本不变的构造,应取相应于地震作用原则值且未经调节的各层框架承当的地震总剪力的最大值;对框架柱数量从下到上分段有规律变化的

5、构造,应取每段底层构造相应于地震作用原则值且未经调节的各层框架承当的地震总剪力的最大值; 2.各层框架所承当的地震总剪力按本条第一款调节后,应按调节前、后总剪力的比值调节每根框架柱和与之相连框架梁的剪力及端部弯矩原则值,框架柱的轴力原则值可不予调节; 3.按振型分解谱法计算地震作用时,本条第一款所规定的调节可在振型组合之后、并满足本规程第4.3.12条有关楼层最小地震剪力系数的前提下进行。 6. 何时设构造,何时设约束边沿构件。lc的计算措施及规定? 答:高规7.2.14,剪力墙两端和洞口两侧应设立边沿构件,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一、二、三级剪力墙底层墙肢底截面的轴压比不小于表7.2.14的

6、规定值时,以及部分框支剪力墙构造的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及相邻的上一层设立约束边沿构件,约束边沿构件应符合本规程第7.2.15条规定; 2.除本条第1款所列部位外,剪力墙应按本规程第7.2.16条设立构造边沿构件; 3.B级高度高层建筑的剪力墙,宜在约束边沿构件层与构造层之间设立12层过渡层,过渡层边沿构件的箍筋配备规定可低于约束边沿构件的规定,但应高于构造边沿构件的规定。 表7.2.14 剪力墙可不设约束边沿构件的最大轴压比级别或烈度一级(9度)一级(6、7、8度)二、三级轴压比0.10.20.3 高规7.2.15,剪力墙的约束边沿构件可为暗柱、端柱和翼柱,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表7.2.15约束

7、边沿构件沿墙肢的长度Lc项目一级(9度)一级(6、7、8度)二、三级N0.2N0.2N0.3N0.3N0.4N0.4lc(暗柱)0.20hw0.25hw0.15hw0.20hw0.15hw0.20hwlc(翼墙或端柱)0.15hw0.20hw0.10hw0.15hw0.10hw0.15hw 注:1.N为墙肢在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的轴压比,hw为墙肢的长度; 2.剪力墙的翼墙长度不不小于翼墙厚度的3倍或端柱截面边长不不小于2倍墙厚时,按无翼墙、无端柱查表; 3.lc为约束边沿构件沿墙肢的长度。对暗柱不应不不小于墙厚和400mm的较大值;有翼墙或端柱时,不应不不小于翼墙厚度或端柱沿墙肢方向截面高度

8、加300mm。7. 位移比限值(国标、省标)。答:高规3.7.3,按弹性措施计算的风荷载或多遇地震原则值作用下的楼层层间最大水平位移与层高之比u/h宜符合下列规定: 1.高度不不小于150m的高层建筑,其楼层层间最大位移与层高之比u/h不适宜不小于表3.7.3的限值 构造体系u/h限值(国标)u/h限值(省标.省规4.7.3)框架1/5501/450框架-剪力墙、框架-核心筒、板柱-剪力墙1/8001/650筒中筒、剪力墙1/100001/800除框架构造外的转换层1/10001/8008. 连梁的定义、规定、特点。 答:1.连梁的定义:在剪力墙构造和框架剪力墙构造中 ,连接墙肢与墙肢 ,连梁

9、是指两端与剪力墙相连且跨高比不不小于5的梁。连梁一般具有跨度小、截面大 ,与连梁相连的墙体刚度又很大等特点。一般在风荷载和地震荷载的作用下 ,连梁的内力往往很大。 2.规定:高规7.2.217.2.28。9. 底部加强区的设立有关规定。 答:高规7.1.4,抗震设计时,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的范畴,应符合下列规定:1.底部加强部位的高度,应从地下室顶板算起;2.底部加强部位的高度可取底部两层和墙体总高度的1/10两者的较大值,部分框支剪力墙构造底部加强部位的高度应符合本规程第10.2.2条的规定;3.当构造计算嵌固端位于地下一层或如下时,底部加强部位宜延伸到计算嵌固端。抗规6.4.1,底部加强部位

10、的墙厚,一、二级不应不不小于200mm且不适宜不不小于层高或无支长度的1/16,三、四级不应不不小于160mm且不适宜不不小于层高或无支长度的1/20;无端柱或翼墙时,一、二级不适宜不不小于层高或无支长度的1/2,三、四不适宜不不小于层高或无支长度的1/16。10. 不同级别下,柱子跟剪力墙的轴压比限值。 答:高规6.4.2,抗震设计时,钢筋混凝土柱轴压比不适宜超过表6.4.2的规定;对于类场地上较高的高层建筑,其轴压比限值应合适减小。构造类型抗震级别一二三四框架构造0.650.750.85-框架-剪力墙、框架-核心筒、板柱-剪力墙、筒中筒构造0.750.850.900.95部分框支剪力墙构造

11、0.600.70- 高规7.2.13(抗规6.4.2),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一、二、三级剪力墙墙肢轴压比不适宜超过表7.2.13的限值抗震级别一级(9度)一级(6、7、8度)二、三轴压比限值0.40.50.611. 剪力墙墙身的配筋率。 答:抗规6.4.3,抗震墙竖向、横向分布钢筋的配筋,应符合下列规定:1. 一、二、三级抗震墙的竖向和横向分布钢筋最小配筋率均不应不不小于0.25%,四级抗震墙分布钢筋最小配筋率不应不不小于0.20%。 注:高度不不小于24m且剪压比很小的四级抗震墙,其竖向分布钢筋的最小配筋率应容许按0.15%采用。2.部分框支抗震墙构造的落地抗震墙底部加强部位,竖向和横向分

12、布钢筋配筋率均不应不不小于0.3%。12. 试着研究下剪力墙此类型构造,位移比最大出目前什么地方。答:位移比最大出目前高度一半处或三分之二处。13. 试着找找剪力墙的稳定性验算公式及有关规律。 答:高规附录D,剪力墙墙肢应满足下式的稳定性规定: qEct/(10L0) 式中:q作用于墙顶组合的等效竖向均布荷载设计值; Ec剪力墙混凝土的弹性模量; t剪力墙墙肢截面厚度; L0剪力墙墙肢计算长度,应按本附录D.0.2条拟定。规律:增强剪力墙稳定性,先考虑截面厚度,在考虑墙肢长度。14. 高层的桩基本埋深算法。答:地基基本规范5.1.4,在抗震设防区,除岩石地基外,天然地基上的箱形和筏形基本埋置深

13、度不适宜不不小于建筑物高度的1/15;桩箱或桩筏基本的埋置深度(不计桩长)不适宜不不小于建筑物高度的1/18. 15. 梁钢筋在墙内的搭接(锚固)长度、注意事项。答:高规7.1.6.5,楼面梁的水平钢筋应伸入剪力墙或扶壁柱,伸入的长度应符合钢筋锚固规定。钢筋锚固段的水平投影长度,非抗震设计时不适宜不不小于0.4Lab,抗震设计时不适宜不不小于0.4LabE;当锚固段的水平投影长度不满足规定期,可将楼面梁伸出墙面形成梁头,梁的纵筋伸入梁头后弯折锚固,也可采用其她可靠锚固措施。 抗规6.5.3,楼面梁与抗震墙平面外连接时,不适宜支承在洞口连梁上;沿梁轴线方向宜设立与梁连接的抗震墙,梁的纵筋应锚固在墙内;也可在支承梁的位置设立扶壁柱或暗柱,并应按计算拟定其截面尺寸和配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