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立和完善分级诊疗体系的实施意见

上传人:m**** 文档编号:432717791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建立和完善分级诊疗体系的实施意见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关于建立和完善分级诊疗体系的实施意见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关于建立和完善分级诊疗体系的实施意见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关于建立和完善分级诊疗体系的实施意见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关于建立和完善分级诊疗体系的实施意见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关于建立和完善分级诊疗体系的实施意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建立和完善分级诊疗体系的实施意见(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关于建立和完善分级诊疗体系的实施意见(试行)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分级诊疗模式,推进医疗资源合理利用,进一步缓解广大人民群众看病就医矛盾,结合我市实际,现就建立“急慢分治、分级医疗、上下转诊”的分级诊疗体系提出如下实施意见。一、 指导思想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新时期卫生工作方针,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方向,把规范有序的分级诊疗体系建设作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关键措施,作为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基础性工作,利用医疗、医药、医保和行政等综合手段逐步加以建立和完善。二、基本原则以利益为纽带。寻求各级医疗机构纵向合作的利益平衡点,以

2、此为切入点推动分工协作、双向转诊。以制度为核心。建立和完善基层首诊、医保支付等制度,引导小病在基层,大病进医院,康复回基层,推进有序就医。以组织为保障。将各级医疗机构的诊疗职能覆行情况纳入目标考核范畴,与单位资金补助和领导政绩考核衔接。三、工作目标到2015年,乡村卫生机构门急诊量占当地门急诊总量的比例稳定在80%以上,50%左右的住院服务由乡镇卫生院提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门急诊总量占当地总量的比例达35%以上。到2020年,力争县域内就诊率达到90%,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门急诊总量占比稳定在45%以上。四、主要任务(一)完善体系设计。将全市医疗服务体系分为市、县、乡(街道)、村(社区)四级,其中

3、市区范围内主要由市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两级构成,社区卫生服务站作为补充;县域范围内主要由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三级构成。明确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功能定位,确定其基本诊疗范围和主要服务对象。1、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一般常见病、多发病诊治;需要长期治疗与管理的慢性病人。2、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要接诊病种单纯,病情较稳定的一般门诊、住院病例以及与技术水平、设施设备条件相适应的病例,具体包含:急性期治疗后病情稳定,需要继续康复治疗的病人;诊断明确,不需特殊治疗的病人;各种恶性肿瘤病人的晚期非手术治疗和临终关怀;需要长期治疗与管理的慢性病人;老年护理病人;一般常见病,多发病

4、病人;上级医院下转的康复期病人。3、县级医院:主要接诊急需紧急处理但病种单纯的一般急诊和病情复杂或有复杂的合并症、病情较重的急、慢性病人、诊断治疗均有一定难度的病例以及与技术水平、设施设备条件相适应的部分病例,具体包含:临床各科危急重症,基层医疗机构难以实施有效救治的病例;基层医疗机构不能确诊的较疑难复杂病例;较大伤亡事件中受伤的病人等。4、市级医院:主要接诊病情危重、随时有生命危险,有循环、呼吸、肝、肾、中枢神经功能衰竭病变之一者以及与技术水平、设施设备条件相适应、国家确定的部分重大疾病的救治,具体包含:临床各种危急症病人;二级医疗机构因技术或设备条件限制不能处置的上转病人;二级医疗机构不能

5、确诊的疑难复杂病例;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发生的病例等。(二)优化资源配置。在区域卫生规划的总体框架下,不断优化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坚持政府主导,鼓励社会参与,调整存量资源,扩大增量资源,完善各级医疗机构网络,不断健全城乡基本医疗服务体系。1、构建和完善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骨干、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网络。每个建制乡镇建好1所政府举办的乡镇卫生院;按照每个行政村或30005000人规划建设好1所村卫生室,全面实施乡村卫生机构一体化管理。到2015年,全市每个县建成1所达到省定建设标准的县级人民医院,中医医院全部达到二级甲等标准;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成率达95%以上,村卫生室全面

6、达到省定标准。2、健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网络。每个街道或3万10万居民有1所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到2015年,以街道为单位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覆盖率达100%,其中,95%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到省定建设标准。3、优化公立医院布局。按照我市区域卫生规划,采取改扩建、迁建、整合、转型等方式,优化公立医院结构。市级主要办好3所三级综合医院、1所三级中医医院,1所三级传染病医院、1所三级精神病医院、1所三级妇幼保健院,对专科医院在投入政策上予以倾斜。严格控制城市二级医院数量,老城区不再增设新的二级公立综合医院。县级重点办好县级综合医院和县级中医院。“十二五”期间在新海新区、连云新城、徐圩新区各规划

7、建设1所综合医院。4、加快形成多元办医格局。大力促进非公立医疗机构发展,加快形成公立医院与非公立医疗机构相互补充、共同发展的格局。鼓励社会资本发展上规模、上水平的非公立医院;大力支持社会资本投资兴办康复、老年护理和儿童、精神等专科医院。新建专科医院原则上为二级以上医院。特需医疗服务主要由非公立医院提供。到2015年,力争使全市非公医疗机构数量占医疗机构总数的30%以上,非公医疗机构床位总数占全市医疗机构床位总数的20%以上。(三)推进基层能力建设。重点推进医学学科和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强化技术帮扶和对口支援,促进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不断提升。1、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和重点人才培养

8、。深入实施医学重点学科建设和人才战略“科教兴卫”工程。切实加强县级医院临床专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探索建立市、县联动共建机制,加快培育每县3-5个市级临床重点专科,提升县级医院医疗技术水平,确立和巩固县域医疗中心的龙头地位。2、开展以全科医师为重点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通过用人单位委托培养、卫生行政部门定向培养和培训基地面向社会招收等多种渠道,对已在或拟在我市医疗卫生机构从事临床工作的本科及以上学历医学专业毕业生进行全科或专科方向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到“十二五”末,累计培训合格住院医师1000名,每个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有3-5名合格的全科医生。加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建设,二级及

9、以上综合医院全部建成省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示范基地。3、开展城乡基层卫生人员培养培训。建立以提高能力为核心的基层卫生人员进修培训制度,为基层培养培训适宜人才。十二五”期间,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至少2名骨干医生参加为期1年的“全科医生转岗培训”;每个乡镇卫生院至少4名骨干医生参加为期半年的“务实进修”,组织基层各类岗位专业人员参加省级专项培训,参训率100%。按照基层实际需求,开展临床医学和中医学专业本专科层次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加强农村、社区中医药人才培养,开展县乡村中医药技术骨干培训。4、全面深化城乡医疗机构对口支援工作。严格实施县级以上医院专业技术人员晋升高一级职称前到基层服务

10、1年以上制度。市、县级医院对口帮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帮助基层卫生服务机构提高医疗技术水平、服务质量和管理能力;利用市一院、市中医院、市妇幼保健等医疗集团平台,深化市、县医疗机构对口帮扶和双向协作;采取签订协议等多种形式,建立城市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县医院和乡镇卫生院的分工协作架构,积极探索建立医疗纵向联合体等紧密型合作模式。(四)加强制度引导。通过推行基层首诊和双向转诊制度,推行签约服务模式,落实同城医院检验检查结果互认制度,引导广大居民就近在基层医疗机构就诊。试点探索利用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引导分流城市医院病人到基层就医路径。1、推行基层首诊制度。市区城镇居民医保实行基层首诊,参

11、保者首先在本人选择的定点基层医疗机构门诊就诊或住院治疗,因病情需要转院治疗的,经首诊定点机构同意,办理转院登记手续。未经首诊定点机构办理转院手续在其它医疗机构住院治疗,所发生的医疗费用由个人负担,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不予支付。2、推动建立双向转诊制度。基层医疗机构及时将急、危、重、疑难患者上转上级医院,对上级医院转回基层进行后续治疗和康复的患者,做好相关衔接工作。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对转入病人应提前做好准备工作,包括预约门诊检查、组织会诊及协调处理住院事宜等服务;对康复期、诊断明确且病情稳定的慢性病等符合下转条件的患者应及时转回基层医疗机构,并提供后续治疗和康复的业务指导以及必要的跟踪服务,进一

12、步缩短患者的平均住院日。3、建立签约服务制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施家庭医生制度,全科服务团队成员与居民签订健康服务协议,按照协议承诺内容,为群众提供健康管理和寻医问药为主要内容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开展乡村医生签约服务,乡村医生与农村居民通过签订服务协议的形式建立相对稳定的契约服务关系,将服务责任落实到乡村医生个人。通过开展签约服务,逐步在基层建立起健康守门人制度。4、落实同城医院检验检查结果互认制度。认真落实同城医院检验检查结果互认的相关规定,建立同级医疗机构之间和对上级医疗机构相关检查“直通车”,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检查,减轻群众就医的经济负担,促进卫生资源的合理利用。五、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

13、领导。市卫生局成立分级诊疗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市分级诊疗工作的组织规划实施。县区卫生行政部门及市级医疗机构也建立相应组织,负责本地区本单位相关工作的推进落实。同时,市、县区卫生行政部门分别将急慢分治、分级医疗、上下转诊情况纳入对市级和基层医疗机构年度目标考核内容,加大督查考核力度。(二)强化宣传培训。开展针对卫生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专题培训,组织学习分级诊疗的相关文件,使其熟悉政策要求,认清功能定位和自身职责,自觉参与分级诊疗工作。各地各单位要利用各种形式和途径向社会广泛宣传分级诊疗的重要意义,加强针对普通群众的健康教育,提高城乡居民健康素养,使其了解、信任并自觉参与分级诊疗,为全市推进分级诊疗工作营造良好社会环境。(三)加大政策保障。加大对医疗机构尤其是基层机构的财政投入,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调动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加大医保和新农合政策支持力度,通过实行基层首诊、提高报销比例等形式引导居民在基层就诊。依托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实现全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诊疗信息互通共享,通过远程医疗、在线会诊等形式将优质诊疗资源由顶端便捷地辐射至基层,促进集成利用,全面提升技术水平。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