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蟹抖抖病的成因及防治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432623140 上传时间:2022-10-16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2.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蟹抖抖病的成因及防治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河蟹抖抖病的成因及防治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河蟹抖抖病的成因及防治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河蟹抖抖病的成因及防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蟹抖抖病的成因及防治(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近几年河蟹抖抖病发病频繁,一旦发病,很难治愈,经常造成河蟹大量死亡,顽 强生存下来的河蟹也因错过了最佳生长期而规格偏小,造成 50%以上的养蟹户出 现亏损,制约着养蟹业的进一步发展。针对近几年无处不在的河蟹抖抖病令水产 业者头痛不已的情况,2003 年江苏省海门市水产技术指导站抽调精兵强将在分 析其发病原因的基础上,加强了河蟹抖抖病防治的宣传力度和调研指导工作,河 蟹抖抖病发病死亡率有了明显的下降,疫情基本得到控制,养殖水面大面积暴发 抖抖病的情况基本没有出现。一、症状河蟹发病时用步足撑起整个身躯趴在水边或水草上(也有的爬上岸),口吐 泡沫,大螯下垂,浑身抖动,所以称为“抖抖病”。二、发病原因

2、目前,河蟹养殖形式较多,发病原因各异。但池塘单养、池塘中水草栽种不 足的鱼蟹混养塘发病率较高,相对损失亦较大;稻田养殖、河沟养殖发病率较低。 抖抖病发病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1. 苗种质量差 一是前些年由于河蟹养殖规模扩展太快,优质长江水系蟹种 匮乏,劣质蟹种充斥市场,养殖户无法分辨蟹种的优劣,购买了一些来路不明、 经长途贩运且肢体残缺、体弱多病、容易引发蟹病的劣质蟹种。二是沿海育苗厂 家为了追求效益,在育苗过程中违规用药,抗生素使用过量。三更有甚者,使用 发病区的河蟹亲本进行育苗,造成苗种携带致病菌,容易发病。2.消毒不彻底或根本不消毒 河蟹养殖生产中的消毒包括蟹种、水体、饵料 的消毒等。

3、一是蟹种未经选择和消毒直接放入池中引发抖抖病。二是养殖水体消 毒不彻底。随着集约化养殖水平的提高,在高密度养殖池中,蟹的排泄物和部分 鱼、蟹尸体的腐败分解,会导致危害河蟹的微生物和一些病害中间物的繁衍。如 平时不经常对水体消毒,则是造成自身污染并引发疾病的必然结果。三是投喂新 鲜动物性饵料(如螺、小鱼、虾等)时,往往未经消毒处理而直接投喂,这增加 了有害生物对河蟹的危害机会。食场或投喂点内常有残余饵料,如不及时清除, 其变质腐败后为病原体的繁殖提供了有利条件,在高水温、吃食旺、疾病流行季 节最容易发生这种情况。3.养殖水域生态环境恶化 随着河蟹养殖的快速发展,养殖水域的生态环境 每况愈下。其原

4、因主要是:一长期不清塘,使得塘泥淤积严重,水质富营养化; 二放养密度过高,使得优质水草资源枯竭,劣质水草疯长;三近年来乡镇民营工 业迅速发展,大量工业废水排放于河道,造成水域大面积污染。水域环境恶化是 诱发河蟹抖抖病的重要原因。4.饲料营养不全且投喂不当 饲料是河蟹生长的物质基础,饵料质量的好坏 直接影响河蟹的生长、发育,从而影响河蟹抵御疾病的能力。长期以来广大养殖 户大多投喂小麦、玉米、山芋以及小杂鱼、小龙虾等,什么饲料价格便宜、来源 方便就喂什么,并不考虑营养,而且投喂的多少也不太讲究,因而常常造成水质 污染,诱发蟹病。5.通过进排水感染疾病 进排水不够通畅或根本没有独立的进排水道,造成

5、一池发病,邻近多池感染。三、防治对策1.苗种预防(1) 蟹农在购买蟹种时要注意不在病害重灾区购买大眼幼体、扣蟹,生产厂 家也不能在病区选购亲本;不到作坊式的小型生产厂家购苗,应到有科研单位做 后盾的持证厂家购苗。(2) 养殖户应坚持自育自养蟹种,培育出健康蟹种,提高蟹种抗病能力。尽 可能购买本地土池培育苗种,蟹种入池前最好用3%5%的食盐溶液消毒5分钟 或用15ppm的福尔马林溶液浸泡15分钟。(3) 一口池塘中最好一次放足同一规格、同一来源的蟹种,杜绝同一水体中 混放多品种、多规格的种源,以减少相互感染的机率。2. 药物防治 在蟹种放养前,池塘和蟹种必须用药物消毒,尽可能降低病菌 的影响。在

6、投喂的饲料中添加一定量的土霉素、环丙沙星等抗生素药物,用于内 服防病。在饲养过程中,定期用二氧化氯等消毒药物进行水体消毒,并用生石灰 改良水质,生石灰每次每亩用量7 公斤8公斤,化水后趁热全池泼洒。一方面 可杀灭病菌,使河蟹长期生活在优良的环境中;另一方面提供了钙离子,促进河 蟹顺利脱壳,快速生长。3. 严管防治 在日常管理中,要严格管理、强化管理,及时准确发现病情, 做到对症下药。坚持每日巡塘,发现病蟹应立即诊断病因,并隔离专池治疗。发现死蟹查明 病因后立即深埋,防止水体再度感染。严格操作程序,特别是在抖抖病发病高峰 期,要做好投饵工具的清洗与消毒,避免交叉感染。加强水源管理,杜绝循环水 在

7、养蟹中的应用,实现进排水分开,防止一池发病,祸及邻近蟹塘。在投饲时, 要保证饵料新鲜适口,不投腐败变质饲料并及时清除残饵。有条件的话可用全价 配合饲料投喂,投喂全价配合饲料可增加河蟹的抗病能力。4. 生态防治 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实行生态预防蟹病是预防抖抖病的一项 行之有效的方法。(1) 塘口改造、彻底清塘 将养蟹池塘进行技术改造,使进排水实现两套渠 道,互不混杂,池底平坦,四周有一定坡度,池底淤泥厚度小于15厘米。每年 成蟹捕捞结束后要用生石灰(150 公斤/亩)或茶粕彻底清塘,并充分曝晒池底,促进池底的有机物矿化分解,改良池塘底质环境。(2) 栽足水草,模拟天然栖息环境 河蟹池塘需移植较多

8、的水生植物如水花 生、依乐藻、苦草等,一方面为河蟹提供优质的植物性饵料,另一方面模拟天然 栖息环境促使其脱壳生长。水草的覆盖面积最好超过 30%。(3) 水质调节 水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河蟹抖抖病的发生与蔓延。夏秋高温 季节要加深池水,保持水位在0.8米1.2米,勤换池水,每星期冲水一次,既 防止水质恶化、老化,又可促进河蟹脱壳生长。还要定期测量水体 pH 值、透明 度等理化因子,及时调节水质。(4) 提倡生态养蟹,推行健康养蟹 积极推行生态养蟹措施,结合稻田养蟹、 河沟养蟹、种草养蟹等方法,营造适合河蟹生长的生态因子,利用生物间的相互 作用预防抖抖病。在精养蟹池内积极推行鱼蟹混养、鱼虾蟹综合养

9、殖等健康养殖 技术。选择合理的放养密度,适当降低河蟹产量,减少河蟹自身对其生存环境的 影响和破坏,是控制疾病发生的有效措施。适度套养少量花白鲢或鳜鱼、乌鳢等 凶猛鱼类以清除残饵、净化水质,捕食病鱼、病蟹,预防蟹病。合理投喂、正确 掌握“四定”和“四看”投饵技术,充分满足河蟹生长发育所需营养,提高自身 对疾病的抵抗力。(5) 换茬养蟹 在蟹病严重的池塘,可采用换茬轮作的方法,每 2 年3 年 轮作一次,利用生物间相互作用及更换生态环境来抑制病毒、细菌,从而达到预 防抖抖病的目的。(6) 投放光合细菌 在精养蟹池中投放一定数量的光合细菌,使其在池塘中 充分生长发育并形成优势种群。光合细菌可以促进分解矿化有机废物,降低水中 有害物质的浓度,澄清水质,保持水体清新鲜嫩,同时有效地促进有益微生物的 生长发育。利用生物间的拮抗作用来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生长发育而达到预防蟹病 的目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