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考试复习资料 如何考察上古汉语的程度副词小抄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432613878 上传时间:2023-01-09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27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大考试复习资料 如何考察上古汉语的程度副词小抄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电大考试复习资料 如何考察上古汉语的程度副词小抄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电大考试复习资料 如何考察上古汉语的程度副词小抄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电大考试复习资料 如何考察上古汉语的程度副词小抄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电大考试复习资料 如何考察上古汉语的程度副词小抄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电大考试复习资料 如何考察上古汉语的程度副词小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大考试复习资料 如何考察上古汉语的程度副词小抄(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业好文档如何考察上古汉语的程度副词北京电大 李杰群古代汉语的程度副词,经常被提到的有二十几个,即:愈、益、弥、至、太(泰)、最、孔、已、滋、良、极、颇、尤、绝、殊、甚、酷、浸、渐、稍、略、加、差等。人们把这些词归作程度副词,一般都是根据它们在句中用作状语时的意义来定的,并没有从不同历史时期的整个语法系统来考虑问题,因而混淆了副词和非副词的界限。笔者有见于此, 曾写过一篇“甚”的词性演变(载语文研究1986.2)论证“甚”字到六朝时才由形容词转变为副词。本文准备将上古的程度副词全面进行一番考察(从先秦到唐),发表一点不成熟的意见。要考察这些词是否程度副词,首先应该明确什么是副词。朱德熙先生说:

2、“我们把副词定义为只能充任状语的虚词”,郭锡良先生讲古汉语语法时也是采取这一观点的 参见 朱德熙语法讲义192页。商务。1982。郭锡良等古汉语讲授纲要203页。中央电大。1983。我们认为,只有采取这一观点才能将副词同其他词类、特别是同形容词区分开来。据此来考察以上提到的二十几个词,它们的情况很不一样:有的古代根本不是程度副词;有的先秦不是,汉代或魏晋以后才转变程度副词;有的先秦用作程度副词,后代就消亡了;从先秦到唐代一直用作程度副词的,只有少数几个 。下面我们分成这四类逐个进行辨析:一、唐代以前不作程度副词加、渐、浸、稍、略、良六个词,杨树达先生的高等国文法定作表态副词,其实从先秦到六朝它

3、们都不是表示程度的副词。1、加高等国文法列作表态副词,词诠:“表度副词,益也。”举了几个例子,比如: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梁惠王上)赵岐注:“王自怪为政有此惠而民人不增多于邻国者也。”孙 疏:“然而邻国之人民不加益其损,寡人之民不加益其多。”“加”本是动词,注和疏仍是用动词的意思来注释的,这是对的。作为动词的“加”后面可以跟名词性宾语,也可跟谓词性宾词,现代汉语的“加”仍然如此,例如“请多加注意”、“把速度加快”。杨树达先生把“加”定作程度副词,可能是用现代汉语的“更加”来理解古代典籍中的这种“加”,这是从后代的语感、从翻译的角度来考虑的,无

4、疑是不妥的。而且“加”的类似用例并不太多,都以作动词处理为当。例如:孔子至舍,哀公馆之,闻斯言也,言加信,行加义。(礼记儒行)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毁之而不加沮。(庄子逍遥游)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荀子劝学)燕王知之,而事之加厚。(汉书苏秦传)2、渐“渐”本是动词,是浸染、缓慢流入的意思。在先秦只用作谓语、宾语、定语,没有用作状语的。例如:淇水汤汤,渐车帷裳。(诗经卫风氓)东渐于海。(尚书禹贡)名之曰日渐之德不成,而沉大德乎?(庄子人间世)西汉以后,“渐”开始用作状语,魏晋以后才普遍使用。例如:是时赵王惧主父偃一出废齐,恐其渐疏骨肉,乃上书言偃受

5、金及轻重之短。(史记齐悼惠王世家)夫近水则寒,近火则温,远之渐微。(论衡寒温)佛法渐灭。(法显传)积日渐歇。(世说新语假谲)渐至佳境。(世说新语排调)我们考察了史记、论衡、法显传、世说新语、百喻经等五部著作,全部用例统计如下:时 间 状 语浸染义(谓语)史 记论 衡法 显 传世说新语百 喻 经231621812/“渐”用作状语,是表示程度或数量随着时间而缓慢地增减,是由动词“浸染”、“缓慢流入”虚化而成副词的。定作程度副词,还不如归入时间副词。3、浸“浸”和“渐”的情况相似,在先秦只用作谓语、定语,是动词。例如:时雨降矣,而犹浸灌,其于泽也。(庄子逍遥游)故浸淫之辞,其类在鼓栗。(墨子大取)西

6、汉以后用作状状语。例如:故盗贼浸多。(史记酷史列传)质朴日消,恩爱浸薄。(汉书礼乐志)滂沛之流,浸下益盛。(论衡效力)五部书的全部用例统计如下:时 间 状 语浸染义(谓语)史 记论 衡法 显 传世说新语百 喻 经33/22/“浸”与“加”的情况相似,它用在形容词的前面,词汇意义确已比较虚化,可以看作状语;但是也未始不可以看作动词带谓词性的宾语。即使看作状语,也以作时间副词为妥。4、稍“稍”的意义与“渐”相似。词诠:“稍,表态副词,渐也,颇略也。”不同的是“稍”在先秦就作状语。例如:子尾多受邑而稍致诸君。(左传昭公十年)以柴木土稍杜之。(墨子备城门)臣斯请往见韩王,使来入见;大王见,因内其身而勿

7、遣,稍召其社稷之臣,以与韩人为市,则韩可深割也。(韩非子存韩)“稍”作状语,是表示动作是慢慢地、一点一点地进行的,所以应归入时间副词。西汉以后,仍表示时间。例如:稍蚕食诸侯。(史记秦始皇本纪)稍生茎叶。(论衡初禀)既知不能逾已,稍共诸生叙其短长。(世说新语文学)我们考察了先秦的尚书、左传等著作和汉以后史记等五部著作,稍用作状语的只有:左传3例、墨子1例,韩非子1例、史记64例、论衡3例、世说新语3例,都是“渐”的意思,有些古汉语虚词著作或字典举了一些“稍”用作“稍微”或“甚、很”义的例句,都属误解。杨树达先生把“渐”和“颇略”合作一个义项,显然也是不妥的。因此我们认为“稍”在唐代以前只作时间副

8、词,而不作程度副词。5、略“略”字词诠作“表态副词,大略也”。用原词作训,意义不明。例句如“略以子之所闻见而言之!”(史记司马相如传)“略”在句中作状语,是“简单”的意思。但是,这种意义的“略”还可以充当谓语和宾语。例如传者久则论略。(荀子非相)愚者暗其略而不知其详。(荀子非相)秦以前尚略矣,其详靡不得而记焉。(史记外戚世家)余之行急,其详不可得闻已,请为大夫粗陈其略。(史记司马相如传)是于尊者略,卑者详也。(论衡讥日)浅言复深,略指复分。(论衡问孔)根据我们所考察的十几部著作,汉以前的全部用例统计如下:谓 语宾 语定 语状 语孟 子庄 子韩非子荀 子史 记论 衡 1 1 7 51011111

9、 515 7“略”作谓语、宾语、定语、状语时意义相同,均表示详细的略,且有不少略、详对举的句子,这说明“略”在汉代以前是形容词,不是副词。六朝以后, 在我们所考察的世说新语中, “略”作状语不再表示“简单”义,而表示范围大,有“全”、“大致”的意思。例如:丞相末年,略不复省事。(政事)略无嫌吝。(任诞)嘉宾逐一日乞与亲友,周旋略尽。(俭啬)“略”在句中表示“大体上”、“大部分”等意思,应视为范围副词。综上所述,“略”在先秦两汉是形容词,六朝时才虚化为范围副词。6、良“良”在先秦不作状语,汉代以后,才开始作状语,例如:诸将以为赵氏孤儿良已死。(史记赵世家)病良已。(史记封禅书)(又孝武本纪)余视

10、其母冢,良然。(史记淮阴侯传)推已外求,良不虚也。(世说新语伤逝)例句中(除“良久”外,五部著作的全部用例)的“良”是“确实”的意思,起肯定语气作用,不表程度。相当于现在所说“很”的意思,都是“良久”连用,史记21例,论衡3例,法显传1例,世说新语24例,百喻经1例。例如:始皇默然良久。(史记秦始皇本纪)今亦八龙遨戏良久。(论衡验符)诸臣以水洒面,良久乃苏。(法显传)玄听之良久。(世说新语文学)殷勤问之,良久,乃答。(百喻经效其祖先争速食喻)“良久”应视为一个词,不宜把“良”算作程度副词。二、西汉以后才转变为程度副词西汉以后发展为程度副词的有“尤”、“颇”、“绝”、“殊”、“差”、“酷”、“甚

11、”等七个。1、尤“尤”有两个意义,一是“过错、责怪”,二是“优异、特出”,程度副词“尤”是由“优异、特出”义虚化成的。“尤”在先秦多用作“过错、责怪”义,用作“优异、特出”义的较少,而且只作谓语和定语。例如:道 相望而女富溢尤。(左传昭公三年)夫有尤物,足以移人。(左传昭公二十八年)西汉以后,“尤”用作“优异、特出”义的增多了,一般都用作状语。有修饰形容词的。例如:朱虚侯,功尤大。(史记齐悼惠王世家)公冶长尤贤。(论衡问孔)有修饰动词的。例如:尤敬鬼神之祀。(史记孝武本纪)所以未论列者,长生尤逾出也。(论衡超奇)兹将汉以后几部著作中“尤”的全部用例统计如下:状 语修饰形容词 修饰动词定 语责怪

12、义史 记论 衡世说新语2311 213 5 31831(法显传、百喻经未用“尤”字)史记中作定语的一例是“未有殊尤绝迹可考于今者也。”(司马相如传)这应看作先秦用法的残存,而绝大多数是用作状语,可见西汉以后,“尤”已经由形容词转变为副词,表示程度深,相当于“特”。2、颇“颇”的本义是头偏, 引申为一般的偏邪, 再虚化成副词,意思是“稍微”、“相当”,表比较的程度。先秦“颇”只见偏邪义,用作谓语或宾语,没有作状语的,是形容词。西汉以后,“颇”一般只用作状语,修饰动词。例如:绛侯得释,盎颇有力。(史记袁盎传)臣愿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史记叔孙通传)颇难晓也。(论衡案书)尔颇有所识不?(世说新语夙

13、惠)现将汉以后几部著作中“颇”的全部用例统计如下:偏 颇 义谓 语 状 语比较义状语史 记论 衡世说新语2 1 712214(法显传、百喻经未用“颇”字)史记作“偏颇”义的三例,两例引自尚书,都作谓语。作状语的一例是:“朕闻天不颇覆,地不偏载。”(匈奴传)“颇”与“偏”对举,是“偏颇”的意思,这是形容词作状语。其他用例都是“相当地”、“略微地”的意思,都作状语。可见西汉以后,“颇”已由形容词转变为副词。3、绝绝的本义是把丝弄断,引申为一般的断绝。例如:左传文公十年:“卫西缢而悬绝。”韩非子内储说上:“绝头刳腹。”“绝”在先秦基本上是这种意义,一般作谓语,没有作状语的,所以“绝”在先秦是动词或形容词。由“断绝”引申出“独一无二”的意思,西汉以后使用渐多。例如史记龟策传:“绝伦超奇者为右。”论衡知实:“何以谓神而卓绝!”世说新语文学:“玄度五言诗,可谓妙绝时人。一般作谓语及定语。由此意义进一步虚化为“最”,“极”等意思,在句中都作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