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被压迫者教育学概述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432606367 上传时间:2023-09-18 格式:DOC 页数:35 大小:1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被压迫者教育学概述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最新被压迫者教育学概述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最新被压迫者教育学概述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最新被压迫者教育学概述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最新被压迫者教育学概述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最新被压迫者教育学概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被压迫者教育学概述(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品资料被压迫者教育学概述.只要我有心读保罗弗莱雷被压迫者教育学 总之,这是一本言说革命实践的书。在我看来,只要我有心,适用于领袖-群众关系的很多道理,也是适用于或者部分地适用于教师-学生关系的。题记引子被压迫者教育学,当今课程批判取向研究中最具影响的论著之一。作者,巴西人保罗弗莱雷。被压迫者教育学对传统学校教育的抨击是彻底和无保留的。保罗弗莱雷用“银行储蓄”作喻。在他看来,教育成了一种储蓄行动,学生是储蓄所,教师是储蓄者,教师在学生那里储蓄得越多,就越是好教师;学生接受储蓄的能力越大,就越是好学生。银行储蓄式学校教育的典型特征是:1,教师执教,学生受教;2,教师有知,学生无知;3,教师思考,

2、学生是思考的对象;4,教师演讲,学生听讲;5,教师执行纪律,学生服从约束;6,教师作出选择,学生依从选择;7,教师行动,学生通过教师的行动获得行动的假象;8,教师选择课程内容,学生顺应这些内容;9,教师把知识的权威性与他自己的职业的权威性混淆在一起,使他处于学生自由的对立面;10,教师是学习过程的主体,学生仅仅是客体。 在保罗弗莱雷看来,传统教育是典型的精神压迫和文化侵犯,其目的是服务于统治的需要:驯化学生,弱化并取消年轻人思考、批判、改造现实的欲望和能力,使他们接受、认同、顺应一个被描述为静止、封闭、除了适应别无他路的“神化的现实”。而灌输,即反对话教育模式,作为精神压制的有效手段,就成了传

3、统教育的法宝。 解放,也即“人性化” 是“被压迫者教育学”的理想。与之对应的,对话就成了被压迫者教育学行动理论的精髓。 由反对话模式(灌输)衍生出来的,是这样一套维护统治所必须的文化行动理论:征服、分而治之、操纵、文化侵犯;由对话模式(提问)衍生出来的,则是另外一套指向自由和解放的行动理论:合作、为斗争而团结、组织、文化合成。 反对灌输,反对压抑和控制,追求教育人性化,提倡一种更民主的师生关系,这是被压迫者教育学的宗旨所在,也是保罗弗莱雷毕其一生去努力实践的崇高理想。 作为年轻的,充满冲击力量的教育理论,“被压迫者教育学”的实践基础是保罗弗莱雷对于第三世界(主要是巴西)的成人扫盲教育所作出的巨

4、大贡献。 成千上万拉美大众在长期而广泛的压迫和剥削中已变得麻木、冷漠、绝望;对所谓“上帝安排的命运”,他们已习惯了逆来顺受,活得越来越像植物或动物面对这样的现实,童年时代饱受饥饿之苦的保罗弗莱雷决心通过教育唤醒大众并使他们作为有能力、有信心的主体,热切地参与到国家发展中去。 为此,保罗弗莱雷提出了一整套教育文盲的方法,不同寻常地促进了这一过程的发展。也就是在学习阅读和写作的过程中,由于扫盲教育是以对话、提问的方式进行的,师生以现实世界为中介,互相学习、互相汲取、彼此了解、彼此融合 最终在批判性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成为一股团结合作的力量。 这种以对话和交流为特征的教育,不是大道在握的真理

5、灌输,也不是高高在上的知识恩赐那些穷苦到麻木的可怜人,在学习的过程中开始获得了新的自我意识,并开始用批判性的目光看待自己的社会处境,从而产生采取主动行动去改造社会的内在要求。 就这样,在保罗弗莱雷及其战友倾尽爱心和意志力量的扫盲运动中,教育真真切切成了一种颠覆性的力量。 在保罗弗莱雷及其同伴那里,“扫盲”所扫除的不仅仅是劳苦大众文字之盲,更是长期压迫、恫吓、欺骗所导致的灵魂的浑沌和盲目。那些终于有勇气站起来和教师(培训员)大声争辩的农民,一方面作为单独的意识个体,苏醒过来;一方面作为同一阶级的分子,汇成改造不公正、不合理社会的革命力量。 所以,这里的教育学,更多具有革命启蒙的内涵,是和政治斗争

6、紧密相连的而不是学校课程意义上的教育学。 对应于银行储蓄式学校教育的十大弊端,当前中国基础教育的现实是:在应试教育的高压之下,教师和学生同是受压迫者。一面是素质教育的高要求,一面是应试教育的铁尺子,很多情况下,教师手足无措、动辄得咎是无知的待灌输的容器,是专家思考和教育的对象,是除了听宣和服从之外无所作为的被动者。大多数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受外力左右和执行别人意志的“假想的行动”。说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基本没有选择权利而所谓的权威性,大部分建立在分数的基础上。 所以,这本书所描述的理想的教育模式,离开我们的实践相去甚远。即便是语文,有额定的教学任务和机械的考核制度在,你也不能随心所欲,从启发、

7、唤醒的动机出发,完全采取对话的教学模式。更不要说很多班级的学额多达60来人。真正的教育是一对一的,当班级人数超过30的时候,教师势必要把主要精力由关注个人而转向控制整体。 如果你想获得教学方法上的启示,被压迫者教育学可能对你作用不大。但我相信,越是优秀的教师,无论他所任是何种学科在其教学过程中,对话的成分就越重要。因为交流既是学生成长的需要,也是一个真正的有生命意识既热爱他人生命也珍惜自己生命的教师的内在需要。 所以,这本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教育学论著,令我获益匪浅。希望这种收获能在将来的教学实践中得以体现如果那样的事情发生了,实现人性化的,在教育中接近完美人性的,是我的学生,也是我自己。 全书共

8、分四章(无标题),下面我试图从四个方面进行归纳、谈谈感想。一,压迫与解放 人性化是人类的中心问题,人性化体现了人类对于“完美的人”的不懈追求它是人类永恒的历史使命。 不公正的待遇、剥削、压迫以及压迫者的种种暴行则妨碍这一历史使命的完成。作为人性化之对立面的非人性化,不仅体现在因为压迫剥削而丧失了人性的人身上,也体现在那些使人丧失人性的人身上。 所以,被压迫者为追求人性化而努力斗争的结果,必然是使被压迫者和压迫者双方都获得解放都变得富有人性。 在斗争的初级阶段,被压迫者并非为了解放而斗争,而几乎总是想让自己成为压迫者,或者“次压迫者”。这种现象源于这样的历史事实:长期遭受压迫的经历,使他们从精神

9、上依附于压迫者,他们失去了自己,无法用自己的眼睛看清自己和压迫者。长期遭受压迫的经历,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把压迫者的形象内化:接受压迫者的世界观,认同压迫者对自己的鄙视,发自内心地看不起自己,不惜一切代价地追求酷似压迫者把压迫者当作成“作人的榜样”。而所谓革命胜利,不过是改朝换代,不过是和从前的统治者调换位置压迫和被压迫的社会对立状态依然存在。 在解放的初级阶段,夺取了政权的“新主人”,先是精神,继而是生活方式,统治手段,并没有脱离从前的压迫者他们并没有作为“全新的自我”真正地站起来。不仅如此,由于受压迫的经历使他对被压迫者的心理充分了解,作为“新主人”的他,将比旧主人更狡诈、更残忍更加背离人性

10、化。 这样一来,很多现象就变得就容易解释:鲁迅所憎恨的酷虐胜过暴君的暴民;唱支山歌给党听里“夺过鞭子揍敌人”;提升为监工的农民对待以前同伙的态度比他的主子更毒辣在酷爱高压和法西斯手段的班主任那里,班干部往往被引导或者纵容得更像帮凶和奸细很多小孩子希望将来能做老师,就是因为老师很神气,“想罚谁就罚谁。” 出于维护统治地位的必须,压迫者对于被压迫者自由的恐惧是显而易见的。压迫的另一个结果是被压迫者对于自由的恐惧。因为自由将使他们抛弃内化了的压迫者形象,自由意味者要对自己负责要冒经济的、安全的,甚至生命的危险。当少数人有了对于自由的渴望时,他知道,除非同伴都有了同样的要求,否则这种渴望不可能变为现实

11、。这就意味着,为要获得自由,他将过更艰苦、更孤独、更危险、更痛苦的生活出于对自由的恐惧,被压迫者不仅不愿倾听别人的痛苦,甚至不愿听见自己良心的呼唤,他们喜欢泛泛的交际生活胜过真正的同志关系,他们喜欢非自由状态下的安全感胜过自由能带来的创造性交流甚至自由本身。 格瓦拉告诫革命者要随时提高警惕:“怀疑:一开始,别相信自己的影子,绝不要相信友好的农民、通风报信的人、向导或者联络人。在一个地区完全被解放之前,不要相信任何事情、任何人。” 对于必须和他们一起只有和他们一起行动并思考才能赢得新生活、新世界的受苦大众,一方面满怀挚爱,一方面由于对被压迫者高度依附压迫者的精神状态有充分了解而时刻警惕这是革命领

12、袖所处的两难境地。解决问题的唯一方法是以满腔的热忱、炽烈的爱意、真诚的谦逊在对话中唤醒群众、组织群众,在共同的斗争中令群众与群众、领袖与群众团结起来、和衷共济追求真正的解放:不仅仅是工资得到提高,吃穿有保障,而且成为精神上的新人既不同于过去被压迫时的状态,也不同于过去的压迫者。 真正的自由,绝对不能靠恩赐而拥有,只能靠斗争而获得。真正的解放,不是推翻统治,取而代之,而是使双方都获得较为完美的人性。 由于被压迫者总是处在绝对的弱小和涣散状态,斗争无疑是艰苦的,斗争的过程就是教育的过程在斗争和教育的过程中,在对话和交流中智慧得以丰富,人性趋向完美的,是领袖和群众双方。 发公告、喊口号、灌输革命道理

13、、把正确思想“移植”给“无知的群众”,这些宣传手段都是非教育非人性化的。这些都是压迫者惯用的“教育”方法。 过去的压迫者这样做是出于愚民和统治的需要,如果革命领袖这样做了,就是出于对人民的高度不信任和从前的压迫者一样,在内心深处,他们对自由深怀恐惧,不把群众当作有思考能力的人对待;他们把群众降格为物,试图利用和拥有群众;他们需要的是贯彻正确思想的行动者,而不是有能力对世界、对自己境遇、对领袖言行思想进行独立思考的真正的实践者。 这种状态下的群众,即便出生入死地奋斗了,他们在精神上还是处于非独立的依附状态。不过所依附的对象不同而已。他们依然是工具,是会说话得到许可,说许可说的话的工具。那些非经深

14、思熟虑就忠诚于某一个伟人、某一种理想的人,那些无条件到可以不假思索地献身伟大事业的人,他们的行动并非真正的行动,只是借着领袖的行动而发生的“假想的行动”更不是作为社会主体的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因为真正的实践,源于行动和思考的结合。 正确的思想不能打包出售,不能由领袖人物赋予,它只有通过反思和行动的有机结合才能获得;真正的解放是被压迫者自己解放自己,不存在革命领袖恩赐的解放;解放的含义不仅在于有更多吃的东西,也在于成为敢做敢想、能做能想的堂堂正正的人。 宣传、管理、操纵,这些都是统治手段而不是实现人性化的工具。通向解放和人性化的唯一有效的工具是人性化的教育学。在这种教育学中,革命领袖和被压迫者建

15、立永久的对话关系。在人性化的教育学中,不存在教师对学生的操纵;在人性化的教育学中,学生的行动体现了学生自己的意识。 学生-教师;领袖-群众从第一章开始,本书绝大多数地方使用的是第二组概念,这就显而易见地揭示出被压迫者的教育学强烈的政治斗争色彩。二,灌输与提问 在灌输式教育中,知识是那些自以为知识渊博的人赐予在他们看来一无所知的人的一种恩赏。把他人想像成绝对的无知者,这是压迫意识的一个特征,它否认了教育与知识是探究的过程。 灌输式教育认为人是可以适应现状、可以控制的存在。在这种教育模式中,教师的职责在于规范世界“进入”学生大脑的方法。由于人们把世界作为被动的实体来“接受”,因此教育将把人改造得更加被动,更加“适合”这个世界。 隐含在灌输式教育背后的是人与世界可以分离的假设:人仅仅是存在于世界中,而不是与世界或者其他人一起发展,更不是创造者。 银行职员式的教师意识不到:人要生存,就必须与其他人和衷共济。和衷共济需要真正的交流,只有通过交流,人的生活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