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头痛用药规律与临床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432599270 上传时间:2024-02-22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5.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谈谈头痛用药规律与临床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谈谈头痛用药规律与临床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谈谈头痛用药规律与临床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谈谈头痛用药规律与临床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谈谈头痛用药规律与临床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谈谈头痛用药规律与临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谈谈头痛用药规律与临床(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谈谈头痛用药规律与临床蔡日初头痛病因复杂,证候多变,遣方用药难以掌握。因此,摸清掌握头痛的用药规律,做到胸 中有数,有的放矢,无疑对头痛证治过程中的立法、组方、选药大有助益。作者依据近10余年 头痛用药的有关资料与临床经验,对头痛用药的功效范围、四性五味、药用频率,以及某些特 殊药物的应用等,进行了研究与总结,以期临床医生对头痛的施治有所帮助,现归纳如下:一头痛药用功效范围头痛的用药范围较为广泛,根据药物的功效分类,头痛用药主要涉及的功效范围有:祛风 止痛类,活血化瘀类,平肝熄风类,疏肝理气类,祛痰化痰类,熄风解痉类,益气养血类,健 脾益肾类,温中散寒类,以及清热、利湿、泻火、凉血等药物。根据

2、临床用药习惯,头痛用药功效与用药顺序如下:祛风止痛:多用川芎、白芷、细辛、羌活、藁本、荆芥、防风、荜拨等。祛风清热:多用菊花、葛根、蔓荆子、蝉衣、簿荷、桑叶等。活血化瘀:多用川芎、当归、丹参、桃仁、红花、赤芍、牛膝、三七、玄胡、郁金等。平肝熄风:多用白芍、钩藤、天麻、地龙、石决明、夏枯草等。熄风解痉:多用全蝎、蜈蚣、僵蚕、地龙、地鳖虫等。祛痰化痰:多用法夏、白芥子、胆南星、陈皮、白附子等。疏肝理气:多用柴胡、香附、郁金、玄胡、川楝等。益气养血:多用黄芪、党参、熟地、当归等。健脾益肾:多用白术、茯苓、枸杞、牛膝等。安神镇静:多用枣仁、夜交藤、五味子、龙骨、琥珀等。温经散寒:多用荜拨、桂枝、川乌、

3、吴萸、附片、干姜。清热泻火:多用黄苓、石膏、栀子、黄柏、大黄。清热利湿:多用泽泻、土茯苓、茵陈、滑石。滋养阴液:多用生地、麦冬、石斛、知母。在上述药用功效范围中,以祛风止痛、祛风清热、活血化瘀、平肝疏肝、熄风解痉,以及 祛痰化痰类药物的应用最为普遍。其用药习惯与规律一般为:祛风类活血类平肝类、熄 风类祛痰类益气类、补血、清热、滋阴类。其中以祛风、活血、平肝、虫类药物的应用为 突出,而祛风与活血类药物的应用又最为常见,两者常相互为用。在众多的头痛方剂配伍中, 其组方公式一般为:祛风类药+活血类药+虫类药。体现了祛风止痛、活血化瘀、虫类搜络的组方与用药特点。二头痛药用性味特点从头痛用药的寒、热、温

4、、凉四种药性和辛、甘、酸、苦、咸五种不同的滋味使用情况的 统计资料分析表明: 药用“四性”的频率顺序为:温性与微温药寒性与微寒药平性药。 药用“五味”的频率顺序为:辛味药苦味药甘味药咸味与酸味。因此,头痛用药的性、味规律一般为:辛温苦寒甘平咸酸,其中又以辛温、苦寒、 甘平性味的应用最为突出。由此说明,辛开、苦降、甘缓是治疗头痛的组方依据。三.头痛用药与头痛证机作者依据106篇文章中所收集的治头痛代表方剂93个,统计共用药物148味,对其中用药 频率出现5次以上的40味药物,据其出现频率的多少进行分类统计的顺序为:川芎71次,白 芷39次,当归33次,细辛、甘草各30次,白芍27次,全蝎23次,

5、僵蚕、柴胡、菊花各19 次,蜈蚣18次,蔓荆子17次,防风、钩藤、丹参各15次,赤芍、桃仁、红花、羌活、天麻各 14次,法下12次,香附、牛膝各11次,生地、黄苓各10次,葛根9次,黄芪、茯苓各8次, 玄胡、蝉衣、地龙各7次,石决明、藁本、石膏、荜拨各6次,荆芥、白芥子、陈皮、郁金、 胆南星各5次。以上数据说明,头痛用药频率靠前,且在临床组方中选用最为常见的药物为:川芎、白芷、 当归、细辛、甘草、白芍、全蝎、僵蚕、柴胡、菊花等。推究这类药物临床应用频率高的根本 原因,是其正中头痛病机,药物与证机相合。例如:川芎既能活血,又能祛风,能“风”、“血” 兼治;白芷、细辛善祛风止痛,而为“治风”所首选

6、;当归既能活血,又能养血,而成“治血” 要药;甘草、芍药配用,善解痉止痛,其甘缓酸收以调药性,又制风药辛散之过;全蝎、蜈蚣、 僵蚕、地龙,有熄风止痉之效,且虫蚁遂络,为“久痛入络”所必用;柴胡、羌活、川芎、白 芷诸药皆上行头面而祛风邪,牛膝则下行腰膝而调肝肾;菊花辛凉,善清头目之风,荜拨辛温, 善祛体内之寒。由此可见,这类药物组方配用,能发挥其风血并治、治上调下、辛香走窜、甘 缓酸收、虫类搜络等整体调节的多功能效应。这类药物的整体调节多功能效应,正是治疗头痛 复杂因机的药理学基础。四特殊药物的应用川芎、白芷、细辛、虫类等药物在头痛证治中的特殊作用,为现代临床所重视。因此,把 握好这类药物在头痛

7、证治组方中的作用地位、配伍与用量,将有助于临床疗效的提高。(一)川芎的临床应用川芎用治头痛,为历代医家所推崇,故有“头痛之圣药”和“第一要药”之誉。多数资料 显示,川芎的临床使用率显著高于其它头痛用药。据笔者随机统计治头痛的93个方剂中,以川 芎药物命名的方剂有16个,含有川芎药物的方剂共71个。川芎其所以能成为治头痛要药和首 选药,与其香窜善行,走而不守,血中气药,温通血脉,上行头目,止痛效强,能治诸经、多 种头痛等多功效作用有关。贝润浦氏的经验为:外感头痛,以风邪为主,川芎能祛风,治当以 川芎为主;营血亏虚头痛,当以川芎补血养荣;痰浊头痛,清阳郁遏,治以健脾化痰为主,因 川芎味簿气雄,能上

8、行以搜达脑络之痰浊,通利清窍之阳气;阴虚阳亢之虚热头痛,以川芎引 经,引养阴药于巅顶脑络,滋润脑髓,平熄虚火,以除虚风;瘀血头痛,气血痹阻,重用川芎, 破瘀行气散结通痹之力尤胜。由于川芎的特殊功能,古今医家创组方剂以川芎命名者占有突出地位。如古有名方川芎茶 调散、芎芷石膏汤等。今人创制具代表性的方剂有:加味芎归汤(川芎、当归、蜈蚣、细辛。 治顽固性头痛,因瘀血所致者);芎牛汤(川芎、牛膝、茺蔚子、双钩藤、制香附、滌菊花、 桂枝、生甘草。治典型偏头痛);芎牛琥珀汤(川芎、牛膝、琥珀、僵蚕、蔓荆子、生石决明。 治血管性偏头痛);芎膏汤(川芎、生石膏、芍药、白芷、半夏、沉香、甘草、细辛。治三叉 神经

9、痛);芎蚕镇痛汤(川芎、蚕僵、天麻、细辛、生白芍、酸枣仁、葛根、白芥子。治血管 性头痛);芎蜈蠲痛疡(川芎、蜈蚣、沙参、蔓荆子、防风、细辛羌活。治血管神经性头痛)。 其它还有川芎止痛疡、川芎定痛饮、芎芷细辛汤、川芎葛根汤、川芎天麻汤、芎归四虫散等。 不胜枚举。在众多治疗头痛的川芎汤方中,古今最为常用的当首推局方川芎茶调散(川芎、荆芥、 薄荷、细辛、白芷、甘草、防风、羌活、清茶为引)。川芎茶调散集辛散祛风之品于一方,以 巅顶之上,唯风药可以达到,为治风邪头痛的主要方剂。现代医家以此方化裁,或以此方为主, 对症加减,用治于外感、内伤的多种头痛,每收良效。张炳厚氏(1986)以川芎茶调散为基础 加味

10、,自拟多种茶调散,治疗不同证型的头痛效验。其方有:益气茶调散:党参、黄芪、白 术、蜈蚣加本方,治疗气虚头痛。养血茶调散:白芍、当归、熟地、蜈蚣加本方,治疗血虚 头痛。益气养血调茶散:党参、黄芪、当归、白芍、蜈蚣加本方,治疗气血两虚头痛。滋 肾茶调散:熟地、首乌、潼蒺藜、蜈蚣加本方,治疗肾虚头痛。益气滋肾茶调茶:党参、黄 芪、熟地、首乌、蜈蚣加本方,治疗中气不足、肾阳亏虚所致头痛。化痰渗湿茶调散:二陈 汤、泽泻、蜈蚣加本方,治疗痰厥头痛。活血化瘀茶调散:当归、桃仁、红花、蜈蚣加本方, 治疗瘀血头痛。在现代临床中,常以川芎为主药,选配有关的药物或方剂,以治疗各种不同证型的头痛而 为常法。但要谨守头

11、痛病机,准确辨证,据证立法,依法选药、选方,且川芎用量适宜,方能 收到满意疗效。其具体配用一般为:风寒头痛:常配白芷、防风、细辛等品,如川芎茶调散。风热头痛:常配菊花、石膏、白芷等品,如芎芷石膏汤。风湿头痛:常配羌活、藁本、防风等品,如羌活胜湿汤。肝阳头痛:可配天麻、钩藤、石决明等品,如天麻钩藤饮。肾虚头痛:可配熟地、山萸、人参、当归等品,如大补元煎。肝肾阴虚头痛:可配熟地、枸杞、菊花等品,如杞菊地黄丸。血虚头痛:配用熟地、当归、白芍等品,如四物汤。气虚头痛:配用党参、白术、茯苓等品,如四君子汤。痰浊头痛:配用半夏、白术、天麻等品,如半夏白术天麻汤。瘀血头痛:配用桃仁、红花、赤芍、葱、姜等,如

12、通窍活血汤。久痛入络或头痛甚者,可配用虫类搜遂之品,如全蝎、蜈蚣、地鳖虫等。近年,有关川芎与牛膝诸药物的配伍应用,也引起临床重视。董建华(1985)首提川芎与 牛膝的配用。认为二者配用,能行气血,上通下达,调和升降,可治诸经头痛,并主张重用川 芎1530克,牛膝3060克。张海洲氏(1990)继而指出川芎、牛膝、芍药的三药配用。认为 川芎辛温升散,为血中气药,配伍牛膝则升降有序,不至于辛散太过;芍药味酸,主收敛,抑 制川芎之辛燥。三者合用,虽大量也无损。王永炎氏(1992)还提出川芎与牛膝、生地、白芍 四药的合用。众医家吸董氏经验,重视川芎、牛膝的配伍应用,创出许多有效方剂。如芎牛汤 (川芎、

13、牛膝、茺蔚子、钩藤、香附、菊花、桂枝、甘草);芎牛琥珀汤(川芎、牛膝、琥珀、 僵吞、蔓荆子、石决明);定痛汤(川芎、牛膝、白蒺藜、薏仁、白蔻、半夏)等。鉴于川芎 与芍药、生地的配伍应用,周超凡氏(1995 )在临床中体会到,四物汤是治疗头痛的特效方剂。川芎的临床用量,许多学者主张重剂投入。一般认为,川芎用量至3040克才能达到明显 的止痛的效果,也有用至50克以上,最多达至150克。笔者在临床中用川芎治疗头痛,用量一 般为1520克;对于顽固性头痛或头痛程度较重者,如三叉神经痛等,其用量常为3040克, 每收良效。(二)白芷、细辛的临床应用白芷、细辛在头痛方剂中的使用也很普遍,两者常相互配伍应

14、用,其使用频率仅次于川芎, 临床药用剂量也较传统规定剂量明显增加。白芷芳香上达,能通九窍,疗风通用,祛风止痛;细辛芳香气浓,性善走窜,能上达巅顶, 能利耳目,走窍达骸,无微不至。所以,白芷、细辛二者伍用,有良好的祛风、散寒、止痛作 用。作为头痛治疗的引经药物,白芷走阳明经,善治头面部痛;细辛走少阳经,善治巅顶部痛。 作为头痛的外治药物,白芷、细辛常配用研末,成为头痛证之鼻腔用药的首选药物。且细辛善 治牙痛,既可单用或与白芷同用煎汤含漱,若胃火牙痛,则配石膏、黄苓等泻火的药物;白芷 则为鼻渊头痛要药,常与细辛同用,或配伍苍耳、辛荑等药而成苍耳散。可见,白芷、细辛又 同为治疗鼻源、齿源性头痛主药。

15、白芷、细辛均辛温芳香,散寒止痛,二者合用,又为治风寒 偏正头痛所必用之品。白芷、细辛与川芎、羌活等药配伍,又组成著名的川芎茶调散。关于细辛的临床用量,本草别说谓:“细辛,若单用末,不可过半钱匕,多则气闷塞, 不通者死”。由于古有“细辛不过伍”之说,历代医家不擅越此禁区。现代教科书亦遵之为旨, 其用量多界定在13克。近年来已渐突破这一用药习惯其用量有递增之势,并认为重剂细辛止 痛尤佳。笔者查近10余年细辛用治头痛剂量资料,细辛用量递增的序数为:3克、5克、7.5克、 10克,多者用至1518克,用至20克者也不乏其人。何永田氏(1984)对细辛进行家免毒性 实验后指出,热煎后细辛毒性减低,大剂量

16、应用具有镇痛作用,临床上剂量从3克逐渐加至30 克,入汤剂煎服,取得了很好的疗效,未发现毒副作用,但对阴虚内热有高血压病史,肾功能 减退者,无论煎剂、散剂,均应慎用。总之,目前对某些药物的用量还处于摸索之中,用之于临床,一是要对证,是证用是药; 二是要尽其药效的同时防其偏性。因此,要合理用药,注意药物之间的配伍。(三)虫类药物的临床应用虫类药物在头痛方药中的使用率也比较突出,其使用频率紧随于川芎、白芷、细辛之后。 笔者随机统计1985年1995年的85个治头痛的方剂中,有虫类药物的共44方,以虫类药物命 名的方剂共12个,所医治头痛的证病名称涉及亦广。临床最常用的虫类药物有:全蝎、僵蚕、 蜈蚣、蝉蜕、地龙等。其代表方剂有:蝉葛芎芍汤(赵益人1985):蝉衣、葛根、川芎、白芍、 白芷、细辛、甘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