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质量保障体系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432596934 上传时间:2023-09-01 格式:DOCX 页数:55 大小:103.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方高校质量保障体系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地方高校质量保障体系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地方高校质量保障体系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地方高校质量保障体系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地方高校质量保障体系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地方高校质量保障体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方高校质量保障体系(5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1页 共1页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路该怎么走潘懋元 、顾明远等教育专家研讨高教热点问题高等教育大众化并非仅仅是数量的发展,更是高等教育结构、效益和质量的优化与提高。用科学发展观重新审视我国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以科学发展观推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使高等教育发展更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成为日前由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与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共同主办的“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研讨会”与会专家学者关注的热点。潘懋元认为,高等教育遇到问题多,意味着高等教育发展的形势好,如果高等教育一潭死水,也就没有问题了。高等教育如何发展是与社会发展、国家发展紧

2、密联系的。我国目前正迈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这就需要创建既能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又能造就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的多样化高等教育体系。厦门大学高教所名誉所长潘懋元教授认为,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集中体现在教育的外部规律和关系上,我们应该研究如何更好地发挥这种外部关系来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并通过高等教育来推进社会的持续发展。1999年高校扩招后,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连续6年的数量增长,但与此同时,高等教育也遇到了一系列的问题。潘懋元认为,高等教育遇到问题多,意味着高等教育发展的形势好,如果高等教育一潭死水,也就没有问题了。高等教育发展的本质性问题是学校、政府与市场

3、的三角关系。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表明,学校与市场的关系越来越密切,高等教育是在与政府和市场的某种矛盾和统一、对抗和相互依赖中发展起来的。 顾明远指出,高等教育大众化并非仅仅是数量的发展,更是高等教育结构、效益和质量的优化与提高经济发展与高等教育发展是一对非常复杂的关系。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建设,我国社会经济面临着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双重跨越,这就需要建设面向不同经济形态的多样化的高等教育体制。但在中国高等教育日趋多样化的演变中,出现了办学层次结构、类型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浪费了高等教育资源,影响到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效益,也影响到高等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

4、明远明确指出了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一是高等教育发展如何适应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问题,社会转型期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劳动力结构的变化都要求改变高等教育的结构;二是高等教育发展如何适应农村发展需要;三是高等教育的办学效益问题;四是高等教育的质量问题;五是高等学校的规模问题。 顾明远认为,现在高校有一种倾向就是向一流研究型大学靠拢,而我国的产业结构并不需要这么多研究人员,高级蓝领却非常缺乏。高校都想成为研究型大学的趋势也影响到社会风气和家长们的选择,重点中学从过去追求升学率发展到追求重点大学的升学率。此外,各类高校在调整中乘机升格,专科升学院,学院改大学,一窝蜂想办成综合大学,严重

5、破坏了高等教育的结构。 我国高等教育必须依照不同层次、类型、形式、规模的高等教育机构各自的功能和在未来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以及彼此间的相容性、互补性关系来确定其相应的位置,从而设计一个适合我国国情的功能最大化的高等教育体系。这成为许多专家学者的一致看法。 杨德广等教授提出,从发展是硬道理到科学发展观,是发展观发展完善的过程。高等教育大众化需要更科学的决策,并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进行调整 高等教育大众化是近年高等教育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与会专家学者重新审视了高等教育大众化政策的制定与发展历程,他们认为,高等教育大众化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不仅反映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需要,也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高

6、等教育的迫切需求。但从高等教育大众化政策的制定与实施过程来看,存在思想准备、组织准备和物质准备等方面的不足。 全国高等教育研究会理事长杨德广教授提出,要用科学发展观推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科学发展观是对发展理论的发展,科学发展观主要表现为社会全面的发展、协调的发展、持续的发展和以人为本的发展等四个方面。高等教育发展战略也要体现全面、协调、持续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南京大学高教所教授龚放指出,从发展是硬道理到科学发展观,是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发展完善的过程。高等教育发展不可逆转,但历史性大跨越仍需要更科学的决策,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进行调整。 杨德广教授认为,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

7、题,一是大众化与资金投入问题;二是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问题;三是大众化与高等学校的定位问题;四是大众化与高等教育结构和布局的问题;五是大众化与质量保障的问题;六是大众化与多样化的问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教育局高等及远程教育专家王一兵教授指出,国际高等教育发展有三个重要的观念:一是教育民主化和教育机会均等的观念,接受高等教育是基本的人权,人权观念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发展高等教育普遍接受的原则;二是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和学习化社会的观念,高等教育发展不仅要求量的扩张,还要求高等学校更加灵活开放,使高等教育成为学生终身学习的一个重要部分;三是国际竞争力的观念,高等教育发展是与国家竞争力紧密相连的,人

8、口素质的提高和人力资源的状况是国家竞争力的基础。 王一兵教授认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数量已有所突破,如果说高等教育存在危机,应该是我们对高等教育体制结构的改革认识不足。到目前为止,我们的高等教育改革基本上是对过去前苏联体制的矫正,而真正从如何建立适应我国社会发展的体制、结构、制度来审视高等教育还很不够。 来源:中国教育报2005年1月5日 论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四个时期 自1973年美国学者马丁特罗(Martin Trow)向OECD组织提交了著名的从精英向大众高等教育转变论文,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被世人承认,之后高等教育入学率就成为了衡量高等教育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尺。但从发生学角度看,高等教育大众化

9、并不只是入学率提高的问题,它更是一个制度演变过程,它只有在经历了“世俗化”、“实用化”阶段后才可能出现高等教育的“大发展”,也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大众化”,而且它的发展趋向是“个性化”。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也不可能绕过这四个发展时期。 一、世俗化高等教育控制权的转移 纵观历史,可以发现国家力量介入高等教育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起点。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国家力量介入高等教育,高等教育大众化是不可能的。国家力量介入改变了传统大学的自发自治的性质,从而建立了向大众开放的基础。国家对高等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方面:建立新的高等教育机构;确立新的受教育资格;扶持实用的自然科学科目。这些举措使大学逐渐脱离了

10、教会怀抱而变成了为国家服务的工具,从而使高等教育发展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向。有了这个向世俗化的入口,高等教育才可能在日后实现大众化。 (一)建立新的高等教育机构 在18、19世纪之前,大学一般为教会控制,教会(及其教友)为大学提供经济支持,并规定大学的入学资格、科目设置和培养目标。培养牧师是传统大学的主要职能。大学与传统的决裂是从法国大革命开始的。法国大革命确立了宗教与国家分离、教育权归国家所有的政策,促使高等教育职能发生了根本性转化。自此时起,高等教育由为神学宗教服务转变为国家建设服务,世俗政权成为高等学校的举办者、高等教育政策的制订者。大革命之后,法国高等教育完全归于国家控制,从此教会对大学的

11、统治开始走向终结。为了建立新的高等教育体制,大革命后法国建立了以科技教育为主的新的高等教育机构大学校,它的目标是为新的政权培养科技方面的精英。从此,高等教育成为国家的一个职能,开始成为培养国家干部的摇篮。 法国大革命的影响是深远的,它对美国建国后筹建军事技术学院和州立大学以及英国开始建立非教会控制大学都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对德国洪堡大学改革也产生了相当影响。高等教育发展的这些变化都是民族国家力量开始对高等教育进行实质性控制的标志。 (二)重新确立大学入学资格 国家对高等教育控制第二个重要表现是重新确定接受高等教育资格。在其中,重大的进步是取消了对入学者的教派限制,这样就打破了教会对入学资格的垄

12、断。在法国这种变化是革命式的,其他国家则是渐进式的。传统上,大学多为教会举办,他们对入学者都有信仰方面的要求,反对异教者进入。如果国家对大学没有实质性的控制,要打破这种垄断局面并不容易。在那些没有经过剧烈变革的社会,他们采取迂回的策略来打破宗教的垄断地位,如通过举办非教会控制的大学来延纳非教民子弟。有时他们采取的手段非常隐蔽,如英国把新办高等教育机构叫“Academy”。 (三)内容的自然科学化 国家对高等教育影响的第三个重要方面就是对教学内容的控制。法国大革命后建立的大学校在教学内容上的偏向最为明显。这些新建立的大学校机构从根本上取消了宗教课程的统治地位,代之以实用倾向为导向的自然科学科目。

13、教学科目转向在新建国不久的美国也表现得十分突出。各州在筹建地方州立大学时都有比较明显的实用主义倾向,都采取了扶植实用的自然科学科目措施。美国从州政府筹建州立大学的实用倾向开始,在南北战争之后则变成了一种联邦政府的行为,最著名的就是两次赠地法案颁布。莫雷尔法案明确要求赠地大学必须发展农工科目。英国政府对实用学科的支持主要是发生在19世纪的中叶以后,此时英国皇家委员会开始了对高等教育的干预。在德国,洪堡在“教学自由”思想指导下将自然科学科目堂而皇之地纳入了大学。 国家对大学的教学科目的倾向性引发了高等教育内部的深刻变革,这使高等教育大众化具备了第二个基础:实用化。实用化是以课程结构变革为主要内容的

14、。 二、实用化大学课程内容的调整 在国家开始对高等教育进行控制之时,大学内部开始了一场变革,这场变革引起了激烈的争论。在英国出现了人文教育与职业教育之争,在德国有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之争,在美国有古典教育与实用教育的之争。最终现代性的、实用的教育思潮逐渐占据了优势地位,从而导致了大学课程结构实用化方向的变革。具体表现在现代语、自然科学科目和生活知识进驻大学。 (一)现代语教学开始替代古典语教学 随着国家对大学影响的加强,大学不得不考虑为世俗的工商业发展提供服务问题。要实现这一转变,学科内容变化是基础。在大学变革中,实用科目是逐渐争取到自己合法地位的。民族语和现代语、自然科学科目和农工技术科目和职

15、业性科目,它们从最初的受排挤地位逐渐上升到与古典传统科目平分秋色的地位,直到最后成为大学的主流科目,这一变化过程反映了大学教育思想的深刻变革。 在传统大学中古典语是基本的教学语言,古典课程是主要的教学科目。所以实用科目进入大学首先需要古典语教学防线。为此就必须打破传统大学的古典主义倾向,接纳新兴的自然科学科目。 在自然科学科目进入大学过程中,除法国是以革命性手段进行的外,在其他国家具有远见的大学领导人发挥了特别重要的作用。如德国大学自然科学科目发展是在洪堡的教学自由主张下进行的,美国大学的自然科学科目发展得益于哈佛大学校长埃利奥特提倡的选修制。 (二)实用技术科目的登堂入室 在工业革命之后,一些西方国家已开始把发展经济实力放在第一的位置,他们呼唤大量的实用技术知识和应用人才,迫切要求发展科技教育,并表达了对传统大学的保守态度的极大不满。国家态度对传统大学形成了相当的压力,促使他们进行教学内容的改革,采取更加实用的取向,并最终向工程技术性的科目开放了门户。 如果说传统大学对工程技术科目的态度有些暧昧的话,那么新高等教育机构的态度比较鲜明。这些新的高等教育机构均以实用的技术教育作为自己的办学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