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432574446 上传时间:2024-01-0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7.1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7.1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7.1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7.1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7.1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7.1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7.1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师授课时间2014年2月16日课时1课时课题7.1 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课型新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牛顿第一定律2.知道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3.知道什么是惯性,认识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4.会用物体的惯性解释惯性现象,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过程与方法:1.通过活动体验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2.通过活动体验任何物体都具有惯性3.观察生活中各种跟惯性有关的现象,了解观察是提高物理思维能力的基本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探究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2.通过探究活动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3.通过惯性现象对学生进行交通安全教育教材分析 本章是在第2章-

2、运动的世界、第6章-熟悉而陌生的力的基础上,讨论力和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关系。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在中学力学教学中处于承上启下、奠定基础的关键地位,不仅是学生在初中阶段继续学习浮力简单机械功和能的必要准备,而且是他们到高中进一步学习运动学和动力学的重要基础。“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要求学生能对收集的信息进行简单的比较,能进行简单的因果推理,经历从实验中归纳科学规律的过程,最后用自己的语言表述推理的结果。学生分析 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推理而抽象概括出来的,它具有理想性,因为处于现实中的物体总是会受到力的作用。学习本节应注重学生对实验探究过程的参与,通过动手实验,用分析与论证的方法

3、探究出牛顿第一定律,并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重点难点重点:1.通过实验探究,学习分析论证的方法,加深对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的理解2.惯性现象的解释难点:1.转变学生的经验概念、思维定势2.惯性现象的解释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教具准备斜面、木板、棉布、玻璃板、毛巾、滑块、刻度尺、课件、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引入新课复习: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1、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问题思考:如果运动的物体不受力,将会怎样?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来研究有关力和运动的问题。回答问题引入,激发兴趣新课教学一、牛顿第一定律1.激发矛盾PP

4、T展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对静止的木箱施加一个水平方向的推力,木箱沿水平方向运动,撤 去推力后,木箱停了下来铁锤敲击钉子,钉子向下运动陷入木板。停止敲击,钉子不再下陷关闭了发动机的火车,虽然继续运行,但是最后也将停下来 让学生对以上现象中力和运动的关系提出自己的看法启发学生比较上述事例的共同特征:物体的运动需要力的作用,撤去物体受的力,物体就不会动或停止运动。这个想法对不对呢?引出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运动。不受力而一直运动的物体是不存在的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进一步引出伽利略的观点:运动的物体如果不受其他力的作用,将会保持原有的速度永远做匀速直线运动。展示伽利略

5、理想实验,教师复述伽利略的推理过程和结论师:伽利略的推理,也是建立在分析大量事实基础上的,孰对孰错, 还是让我们一起动手探究论证吧?2. 实验探究:阻力大小对运动物体的影响提出问题:运动物体如果不受其他物体的影响,会一直运 动下去吗?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此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如何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需要哪些器材。提示学生:哪些条件保持不变?哪些条件在发生变化?设计实验:让滑块从斜面滑下,逐渐减小水平面的粗糙程 度,测量滑块在水平面的运动距离,并推论当滑块与水平 面间没有摩擦力时滑块的运动情况。进行试验(演示实验)前提:每次实验滑块都需从斜面上的同一高度下滑,为什么? 实验过程:让滑块从同一斜面的

6、同一位置滚下后分别在毛巾表面、棉布表面、玻璃表面上运动,每次记下滑块停下时的位置。做标记的位置是什么位置?(停下来的位置) 实验纪录(引导学生将课本表格填完整): 实验次数 表面材料 阻力大小 滑行距离 速度变化1 毛巾 最大 最短 最大2 棉布 较大 较长 较大3 玻璃 较小 长 较小推理想象 光滑表面 阻力为零 无限长 不变实验分析:1.三次实验,滑块最终都静止,为什么?2.滑块运动距离的长短跟它受到的阻力有什么关系?3.若使滑块运动时受到的阻力进一步减小,滑块运动的距离将变长还 是变短? 师生共同总结: 在其他条件相同时,平面越光滑,滑块受到的摩擦力越小,滑块前进的距离就越大。推理:若滑

7、块在光滑的阻力为零的表面,将会怎样运动? 结论: 通过伽利略的实验和科学推理得出“运动的物体,如果受到的阻力为零,它的速度将不会减慢,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即作匀速运动。 实验证明伽利略的观点是正确的,因而可以得出力与运动的关系: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即物体运动状态若改变,肯定受到力的作用)迪卡儿的补充: 如果运动物体不受任何力的作用,不仅速度大小不变,而且运动方向也不变,将沿原来的方向匀速运动下去。 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的成果补充与概括)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定律分析:原来静止的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将

8、继续保持静止;原来运动的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将做匀速直线运动适用对象:一切物体 成立条件:不受外力作用 运动规律: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定律得出:定律是在大量实验基础上,进一步推理而概括出来的二、惯性牛顿第一定律指出一切物体都有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我们把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做惯性牛顿第一定律也叫做惯性定律惯性是一切物体所固有的一种属性惯性的大小只跟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越大,惯性也越大由于惯性的存在,静止的物体保持着其静止状态;运动的物体保持其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师引导学生做惯性小实验并分析教师以提问的方式组织交流,一些生活中由于惯性而表现出来的现象。并引导如何解

9、释,归纳解释的思路。(如汽车起动时,乘客会向后倒,而刹车时,则向前倾)解释惯性现象的思路:(1)确定研究对象是哪个物体或物体的哪一部分(2)明确研究对象原来是处于运动的还是静止的,(3)分析哪个物体或物体的哪一部分发生怎样的变化(4)研究对象由于具有惯性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不变(5)所以结果怎样师:惯性有利也有弊。生活中,我们要通过学习惯性,兴利除弊讨论:(1)锤头松了怎么办? (2)有经验的汽车司机,在车进站前十几米就关闭油门,这样做的 理由和优点是什么? (3) 为什么公安部门要求小型客车的驾驶员和前排乘客必须使用安 全带?(4)平时我们拍打身上的灰尘、抖落伞上的雨滴等也都利用了物体的惯性。

10、你知道该怎样解释吗?教师引导学生解释观看课件表达看法认真听讲思考设计实验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学生思考、讨论、尝试回答归纳总结学生思考、讨论、尝试回答尝试归纳认真认真听讲,并参与分析让学生学会进行思考激发矛盾,引出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归纳、解决问题、及交流合作能力课堂练习1、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正在运动的物体,如果所受的外力同时消失,将沿直线继续运动B、原来静止的物体,只有受到力的作用才会运动起来 C、原来静止的物体,不受外力作用仍保持静止D、原来运动的物体,如果所受的外力突然同时消失,将停止运动2、在匀速行使的船内,小明向上抛起一个小球,

11、小球将会落到A、小明的前方能 B、小明的后方C、小明的手中 D、无法判断课堂小结 1.惯性的概念,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 2.惯性与牛顿第一定律的区别 惯性是自然界中的物体所具有的一种性质,这种性质表现为物体总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即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而惯性定律是一条客观规律,这一规律说明了正是由于物体具有惯性这种性质,所以当没有外力改变物体运动状态时,物体将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即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因此,惯性和惯性定律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前者是物体具有的一种性质,后者是物体在不受力时遵循的一条客观规律。作业布置原来匀速向前行驶的汽车突然向左急转弯,汽车上的乘客将会向哪边倒,

12、为什么?板书设计7.1 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一、 力与运动的关系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二、 牛顿第一定律1、 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2、实验+理论二、惯性1、定义:一切物体都具有保持原来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2、惯性是一切物体所固有的一种属性,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3、惯性只与质量有关,质量大的物体惯性大。4、解释惯性现象的思路:(1)确定研究对象是哪个物体或物体的哪一部分(2)明确研究对象原来是处于运动的还是静止的,(3)分析哪个物体或物体的哪一部分发生怎样的变化(4)研究对象由于具有惯性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不变(5)所以结果怎样5.惯性利用与防止惯性带来的危害课后反思对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实际上是分三部分进行的:先展示亚里士多德观点与伽利略理想实验矛盾冲突,激发学生探究欲望。这部分花费的时间有点多,影响了最后一部分的总结。接着进行实验探究,实验效果较明显。最后进行总结归纳,由于第一部分时间没控制好,显得有点仓促。 在进行探究时,当小车从斜面进入平面出现卡轮现象,如何有更好的解决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