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追寻中见证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431935093 上传时间:2023-07-0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在追寻中见证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在追寻中见证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在追寻中见证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在追寻中见证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在追寻中见证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在追寻中见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在追寻中见证(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在追寻中见证(武凤霞眼中的王崧舟)王崧舟也是一个我很敬慕的朋友和老师。与他的交往起于年的冬天,很有幸和他一起在华东师范大学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班做了三个月的同学,三个月里,我深深感受到了他的博学与谦逊,感受到了他课堂之执著,思维之独到。课余时间,王老师耐心地向我们讲解什么是语感,和我们一起探讨语文的“人文情怀”。也就在学习间隙,浙江湖州邀请他上课,那是我们第一次走进王老师的课堂,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儒雅又激情的人,我的战友邱少云荷花两节课下来,我深深感受到了江南语文的诗意和激情。尤其是荷花一课,王老师上的美轮美奂,情趣盎然。学生在潜心会文的过程中,荷花被拟人化了、情态化了、生命化了,一节课下来,虽然

2、悠然心会,但却妙处难言,只有一种感动萦怀。也就是从这两节课起,我走进了王松舟老师的课堂。于是草船借箭中“笑”的含义,一夜的工作中总理的情怀,小珊迪里诚信的花蕾等等一个又一个精彩开放在我和很多人心中。语文是学生灵魂安顿的家园。这个家园不能是粗陋的、不能是坚硬的,它应该是柔软的所在,有温情的呵护和润泽。所以,语文中含满浓浓的诗意,语文教师只有让自己成为一个诗意的人才能真正成为一名语文教师。王崧舟老师深深了解语文,所以,形成了他“诗意语文”的教学风格。关于诗意语文,周一贯老师是这样说的:“当我们感佩他创导的诗意语文课堂时,会强烈地感受到他已不再把“学语习文”单一地定格在技能操练的层面上,因为这只是一

3、种不完全的精神建设。帕斯卡尔在思想录中把人的完全精神定性为“几何学式的精神”(物质、理性的)与“微妙的精神”(直觉、感性的)相结合。这便是“诗心”。王崧舟的“诗意课堂”正是他践行中的妙悟。他没有只睁大“物”的眼睛而闭上了“心”的眼睛,而总是把目光对着人“心”,于是,对语文教学历来扑朔迷离的万物万理,都能从中参得生命的意义和洋溢的诗情。”王崧舟老师又是这样说的:诗意,滋生于悲天悯人的情怀。从某种意义上讲,诗意语文是一种“宗教”。人性中最美好的一切,皆始于对生命、对自身、对他人的关爱和怜惜。诗意语文,正是要依托和借助一切“不朽的文字”,在童年时期为学生培植“善根”,为他们的人生涂上一抹温暖的底色。

4、诗意语文,就是要使学生学会悲悯,学会怜惜,关爱生命,拥有一颗利他、向善的美好心灵,使人生的的孤苦和伤感变成蕴藉温婉、缠绵悱恻的感动。我想,最能诠释王老师课堂理想的是慈母情深:师:好!我们继续交流,令“我”鼻子一酸的,还有哪些描写、哪些句子。生1:(朗读)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师:为什么发现母亲的这副神情,“我”会鼻子一酸呢?生1:因为,我发现母亲非常疲惫,说明母亲工作十分辛苦。师:(大屏幕呈现这个句子,以下简称“句二”。)好!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几个句子。生:(齐读“句二”。)师:这几个句子写得非常特别,谁发现了?(对

5、一生)你请。生2:这几句话,每一句话中都有“我的母亲”。师:“我的母亲”一共出现了几次?生2:三次。师:整整三次,一模一样。我们再来读一读,感受感受句子中连续出现的三次“我的母亲”。生:(齐读“句二”。)师:谁的背直起来了?(对一生)你请。生3:母亲。师:请把话说完整,谁的背直起来了?生3:我的母亲的背直起来了。师:谁的身转过来了?(对一生)你请。生4:我的母亲的身转过来了。师:谁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对一生)你请。生5:我的母亲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师:照刚才三位同学说的,“我的母亲”应该放在每个句子的最前面才是啊!但是,课文呢?作者呢?却把应该放在最前面的“我的母亲”放在了最后,是吧?生:(

6、齐答)是!师:特别!写得太特别了!按照常理,“我的母亲”出现一次就足够了,而且,完全应该放在最前面才是。大家看!(大屏幕呈现)我的母亲背直起来了,转过身来了,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们一起读一读。生:(齐读此句。)师:孩子们,这两个句子,意思并没有变化。但是,相同的意思,不一样的写法、不一样的表达,什么发生了变化呢?请大家自由朗读这两个句子,体会体会两句话的味道有什么不同。生:(自由朗读,各自体味。)师:孩子们,读第一句,你读出了一种什么味道?而这种味道在第二句中却是感受不到的。(对一生)你请。生6:第一句读起来好像感情更深一些。生7:第一句感觉母亲很累的样子,而且我有

7、点不太相信。师:我不太相信什么?生7:我不太相信这个人到底是不是我的母亲,一直到看清母亲的脸才相信。师:你对文字有一种很敏锐的直觉。来,孩子们,我了解一下,大家看过电影吗?生:(齐答)看过。师:好,都看过。那大家一定都记得电影中有过的一些慢镜头吧?这样,如果用电影中的慢镜头和快镜头来比喻这两种写法,那么,哪一句带给你的是慢镜头的感觉?生:(异口同声)第一句。师:第一句,是吗?想一想,为什么要用慢镜头来描写母亲的神情呢?(稍顿)请大家闭上眼睛,用心想象,随着这个慢镜头地推移,你看到了什么。生:(闭上眼睛,听老师的朗读。)师:(深情地、富有节奏感地朗读)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孩子们,睁开眼睛,你看

8、到了母亲一个怎样的背?(对一生)你请。生8:极其瘦弱的背。师:极其瘦弱的背。(对另一生)你呢?生9:弯曲的背。师:弯曲的背,佝偻的背。(对另一生)你呢?生10:脊柱突出的背。师:因为瘦骨嶙峋,你看到了突出的脊柱,你看到了一根根的肋骨。但是,不对呀!这是我母亲的背吗?在我的记忆中,我母亲的背可不是这样的啊!我母亲的背是生11:笔直的。师:是笔直的呀!我母亲的背是生12:挺拔的。师:对啊,是挺拔的呀!我母亲的背是生13:胖胖的。师:确切地说,是结实的、丰满的、健壮的,这才是我记忆中母亲的背呀!可是,如今,现在,我分明发现,母亲的背不再挺拔了,不再结实了,不再健壮了。孩子们,我们闭上眼睛,继续往下看

9、。生:(闭上眼睛,继续听老师的朗读。)师:(深情地、富有节奏感地朗读)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你看到了母亲的脸,孩子们,那已经是一张怎样的脸了?生14:一张粗糙的脸。师:粗糙的脸。生15:布满了皱纹的脸。生16:苍白的脸。师:孩子们,这是我母亲的脸吗?这是我母亲的脸吗?我母亲的脸不是这样的呀!她的脸是生17:光洁的。师:光洁,这才是我母亲的脸。她的脸是生18:美丽的。师:洋溢着青春的朝气。她的脸是生19:红润的。师:这才是我记忆中母亲的脸啊!她是那样光洁、那样红润、那样美丽。可如今,这张脸不见了,消失了。我们闭上眼睛,继续往下看。生:(闭上眼睛,继续听老师的朗读。)师:(深情地、富有节奏感地朗读

10、)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孩子们,你看到了一双怎样的眼睛?细细地看,慢慢地看。生20:布满血丝的眼睛。师:布满血丝。(对另一生)你看到了生21:疲惫的眼睛。师:疲惫。(对另一生)你还看到了生22:一圈一圈的黑眼袋。师:(点头)这是我母亲的眼吗?孩子们,母亲的眼睛曾经是那样的生23:炯炯有神。师:没错。曾经是那样的生24:清澈师:对呀!曾经是那样的生25:有魅力。(众笑)师:母亲的眼睛会说话呀!然而,这一切,如今都已经不复存在了。此时此刻,我第一次真真切切地发现,母亲的背不再坚挺,母亲的脸不再红润,母亲的眼睛不再清澈、不再炯炯有神。母亲啊,我的母亲!你怎么会变得如

11、此憔悴、如此瘦弱、如此疲惫?(稍顿,全场一片静寂。)师:来!孩子们,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描写母亲神情的这段文字。怎么读呢?我读三次“我的母亲”,其余的文字你们一起读。好!带着你刚才的种种想像、种种疑惑,我们一起用自己的朗读来重现这个慢镜头。生:(齐读)背直起来了师:(低声朗读)我的母亲生:(齐读)转过身来了师:(语调上扬)我的母亲生:(齐读)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师:(语势下挫、语速放缓)我的母亲这样的教学视角,如何不让人拍案叫绝?慈母情深这篇不短的文字,在王老师的课堂上被凝练成了“鼻子一酸”一个词,又被拓展成“震耳欲聋”“我的母亲”“立刻”“塞”几个词。在这提炼和拓展中

12、,我们看到了课堂本身的张力,不!看到了文本的张力和学生情感的张力。是什么构成了强烈的情感冲击?是语言和画面。在这个片断中,母亲的后背、母亲的脸庞、母亲的眼睛在老师和学生的品读对比中变成了一幅幅画面,一幅幅今昔对比着的画面。这是什么?这是对文字的感悟,从一句平实的话中读出丰富的内涵;这是什么?这是情感的熏陶,虽然没有“爱”字出现,虽然没有“向母亲的极力表白”,但是,任何一个在课堂上亲历母亲的人都会为这位母亲感叹,都会想起自己无私的母亲。 这就是王松崧舟老师的课堂,儒雅、细腻、舒服,沐浴其中,如春风化雨;热烈、奔放、震撼,行走其间,如交响激荡。读王老师的课,让我们深深敬慕的不仅仅是他诗一样的语言,

13、诗一样的文本解读,诗一样的教学结构,更是他对语言文字超乎寻常的敏感。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稳固的点,让我站在上面,我就能够移动地球。而王老师的高妙之处就在于无论是哪一类课文,他总能找到这样一个“阿基米德点”慈母情深中的“鼻子一酸”,长相思中的“相思”,一夜的工作中的任劳任怨,草船借箭中的“笑”并借这样一个支点把自己移出文本,带领学生从一颗沙里看出一个世界,从一朵花中找到一座天堂。 诗意语文追寻让学生诗意的栖居于文字之中,进而诗意的栖居于大地。这种诗意的栖居必须要求课堂形式的简洁而明快,简约而丰满。有这样一个支点,诗意不是飘游在空中的虚无,而是呈现于课堂上的客观实在:在引领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

14、养成习惯的过程中,启迪智慧、陶冶性情、温暖心灵、充盈精神,最终达成生命的自我实现。这就是王崧舟,诗意地学习着,诗意地教着书,诗意地安居于小学语文的园子里。走进他,感受到的是一种心灵的安宁和纯静。王老师说:我有一个梦,“让语文教育成为生命的诗意存在”。这个梦的诞生,是对生命超越的祈祷。真诚祝愿王老师梦圆明天。新课程的时代是百花满园的时代,小学语文界更是如此。在今天的小学语文的舞台上,不仅还活跃着于永正、支玉恒、贾志敏这几位老一辈导师,也不仅仅有王松舟、窦桂梅,太多的名师都在这方舞台上展现着精彩。薛发根的板块教学诠释着语文基本的内涵,深得专家和一线教师的双重喜爱;孙双金“语文教学能修炼得如此严谨而

15、不失潇洒,灵动而兼得高效,并以“美丽课堂”著称,确是名至实归。”(周一贯先生语)可惜二位老师的课我听得很少,以至于不敢妄加言说。除他们几位老师以外,目之所及,语文教学的园地里的确百花争艳:周益民的课堂让我们感受到的是宁静和淡雅,张康桥的课堂让我们看到的是个性和突破,闫学的课堂温和中含蕴着文化的魅力,盛新凤的课堂和谐纯净又美丽,王文丽的的课堂灵动又轻盈,赵志祥的课堂幽默,妙趣横生当然,这样流派纷呈的教学现状,有人批评,有人称赞。但就我个人而言,我持赞赏态度,因为,任何一种流派的兴起,没有相当的教学实践,没有一定深度的教育反思都是不行的,从这些教学流派中,我们看到了教师的教育理想,看到了一线教师对教育的情怀。不会再有一种教育模式统帅天下的格局,这应该是社会的进步,应该是教育的进步,应该是每一个教育人所期待的局面。也许中间会有人走弯路,但是,任何一种事物都是在实践中完善的,我们应该期待,期待小学语文因为有了这许多痴心的人而更加丰富多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