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港白马港区湾坞作业区15#泊位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13结论与建议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431875825 上传时间:2023-12-02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1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州港白马港区湾坞作业区15#泊位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13结论与建议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福州港白马港区湾坞作业区15#泊位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13结论与建议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福州港白马港区湾坞作业区15#泊位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13结论与建议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福州港白马港区湾坞作业区15#泊位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13结论与建议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福州港白马港区湾坞作业区15#泊位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13结论与建议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福州港白马港区湾坞作业区15#泊位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13结论与建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州港白马港区湾坞作业区15#泊位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13结论与建议(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十三章 结论与建议13.1项目概况与主要环境问题13.1.1项目概况福州港白马港区湾坞作业区15#泊位工程位于宁德地区福安市湾坞镇白马村南侧海岸边,白马口门东侧新远船厂下游。本工程拟建7万吨级(兼顾10万吨级)通用泊位1个,码头平台长278m、宽30m,码头面顶高程为9.5m,码头前沿设计底高程为-14.9m,码头及栈桥均为高桩梁板式结构;码头年设计吞吐量为320万t,其中散货305万吨、件杂货15万吨,散货主要为散装小麦、玉米,件杂货主要为袋装豆粕。13.1.2主要环境问题(1)施工悬浮物入海对海域水质和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工程用海占用部分水产养殖海域影响;陆域形成及码头结构设施建设占用海

2、域对水动力环境、冲淤环境产生的影响。另外,施工过程生产的施工船舶舱底油污水、施工船舶生活污水、陆上施工生活污水、施工噪声、施工船舶及各类施工机械、车辆排放燃油废气、车辆运输扬尘及施工固体废物等污染源的产生。(2)运营期到港船舶发生溢油事故风险影响。港区生活污水排放对海水水质和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散货(小麦、玉米)装卸及运输过程产生的粉尘对周边环境空气质量及居住环境的影响;到港船舶发生溢油事故风险影响。工程建设占用养殖水面,将对区域水产养殖及原有水产养殖户的经济收入产生一定的影响;运营噪声对厂界声环境的影响;运营过程中的废气对附近环境空气的影响。13.2工程环境影响评估13.2.1海洋环境影响1

3、3.2.1.1环境保护目标码头附近海域现有水产养殖区和评价海域的海洋环境质量。13.2.1.2水环境质量现状(1)海域水文动力环境现状与水动力特征根据福州港白马港区湾坞作业区15#21#泊位码头前沿线论证报告(2012年12月)中的水文资料:本海区地形复杂,岛屿星罗棋布,水域多呈水道形式,潮流呈往复流,流向与水道走向基本一致。涨潮从三都澳流入白马门,落潮从白马门流入三都澳。各点实测最大涨潮流速的流向均在300320左右(偏西北向),涨落潮流速较小,对拟建码头岸线是合适的。从海床演变总趋势看,白马门水道以及盐田港出口水域的滩槽格局多年来基本稳定。总体来看,白马门水道水体含沙量较低,输沙基本平衡,

4、局部微量冲淤在经过一段时间的重新调整适应后,泥沙淤积或冲刷强度将逐渐趋于减弱,并达到新的平衡。(2)海水水质质量现状2013年5月和2013年11月的水质监测结果表明项目评价海域海水中除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两项指标超标外,其余各项目均符合海水水质标准GB3097-1997中相应海水水质标准。分析该海域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超标的主要原因,可能受项目地附近海域沿岸村庄生活污水排放以及项目附近海域水产养殖区本身污染的影响。(3)海洋沉积物现状2013年5月的表层沉积物环境现状调查评价结果表明,评价海域沉积物的总汞、砷、铅、铜、锌、铬、镉、石油类、硫化物、有机碳的含量均符合海洋沉积物质量第一类标准,评价海

5、域内沉积物环境质量现状良好。(4)海域生态环境现状1、2013年5月现状监测评价结果叶绿素a2013年监测海域叶绿素a含量变化范围在0.42mg/m32.34mg/m3之间,平均值为1.08 mg/m3。浮游植物调查结果显示,调查区浮游植物种类较少,共鉴定浮游植物2门49种,其中硅藻门的种类数为45种,占优势。各调查站位的浮游植物种类数平均值为12种。浮游植物细胞总数平均密度为101.05 cells/m3。本次调查的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平均值为1.894;均匀度平均值为0.526;优势度平均值为0.760;丰富度平均值为0.571,调查结果显示评价海域多样性指数较低,说明调查海域生态环境受到不

6、同程度的污染。浮游动物共鉴定出浮游动物及其它浮游幼虫36种,包括桡足类、水母类、磷虾类、毛颚类,浮游幼虫、被囊类、其中,桡足类所占的种类数最多。各测站平均分布的种类数为13种,主要以桡足类占优势。本次调查浮游动物湿重生物量和总个体密度的平均值分别为62.74mg/m3和1351.54ind/m3。各个站位多样性指数的均值为2.337,均匀度的均值为0.666,优势度的均值为0.579,丰富度的均值为1.075,调查结果显示评价海域多样性指数、均匀度较低,说明调查海域生态环境已受到轻微污染。底栖生物在本次调查中,共取3条潮间带生物断面,共鉴定潮间带底栖生物32种。其中多毛类动物种类最多。3条潮间

7、带生物断面底栖生物数量整体不高,调查断面的平均总生物量为11.55g/m2,平均总栖息密度为112个/m2。各个断面多样性指数的均值为2.557,均匀度的均值为0.814,优势度的均值为0.552,丰富度的均值为1.834,调查结果显示评价海域潮间带多样性指数、均匀度均较低,说明调查海域潮间带生态环境已受到轻度污染。鱼卵与仔稚鱼根据调查数据,4个水平拖网样品共采集鱼卵344粒,共8种,鱼卵以大黄鱼鱼卵最多共73粒,占总卵数的21.22%;隆头鱼科卵次之,共71粒,占总卵数的20.64%;水平拖网鱼卵的平均密度为0.286ind/m3。4个水平拖网样品共采集仔稚鱼128尾,共8种,仔稚鱼以鰕虎鱼

8、科最多,共33尾,占总尾数的25.78%;大黄鱼次之,共20尾,占总尾数的15.63%;水平拖网仔稚鱼的平均密度为0.080ind/m3。调查海域鱼卵和仔稚鱼的总体数量均较低。鱼卵、仔稚鱼调查结果表明本海有不少鱼类在此栖居和繁殖,同时还出现一些经济价值较高的种类如大黄鱼,但仍以浅海小型鱼类明显居多。游泳动物本次调查共出现游泳动物30种,各站位的渔获物中均以鱼类占优势,其次为甲壳类和头足类。游泳动物的平均渔获量为11361.4g/网时,渔获量波动在4044.6g/网时15554.2g/网时,渔获量较低的调查站位为BM2站,仅为4044.6g/网时,BM10站的渔获量最大,达到15554.2/网时

9、。2、2013年11月现状监测评价结果叶绿素a调查海域秋季调查海域表层叶绿素a变化范围在0.24mg/m30.88mg/m3,平均值为0.49mg/m3。浮游植物本次调查共鉴定记录浮游植物3门36属82种,硅藻的种类占优势,种类较丰富。细胞总数量范围为12.03104个/m341.55104个/m3,平均数量为22.84104个/m3。浮游植物数量组成的主要优势种类为琼氏圆筛藻、奇异棍形藻等,优势种一般为广布性种类。本次调查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H)范围为3.063.69,平均值为3.57;均匀度(J)范围为0.630.78,平均值为0.69。调查海域浮游植物种类较丰富,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数值处

10、福建海域正常范围,表明该区域海域浮游植物生态环境状况良好。浮游动物本次调查已鉴定到种的浮游动物有36种,总生物量变化范围为2.67 mg/m348.08mg/m3 ,平均值为17.84mg/m3。浮游动物总个体密度不高,变化范围为782.95个/m37537.50个/m3,平均值为2098.66个/m3 。各测站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H)和均匀度 (J ) 都不高,均值分别为2.19和0.51。底栖生物调查的3条潮间带断面,采获的底栖生物样品经初步鉴定有83种,其中环节动物最多,为31种。3条潮间带断面底栖生物平均生物量为7.234 g/m2,平均栖息密度为263.3个/m2。物种多样性指数(H

11、)分布范围2.5143.184;均匀度指数(J)分布范围0.6850.817;丰度指数(d)分布范围1.9582.507;优势度指数(D2)分布范围0.4450.649。说明调查潮间带未受到明显的干扰或污染,潮间带底栖生物群落尚处于正常的状态。鱼卵与仔稚鱼该海域此次调查的鱼卵数量很少,站平均值0.0304粒/m3,种类数不多,仅6种。主要优势种是鲷,占总鱼卵数的51.6%。此次调查时间已经接近秋末,水温较低,所获鱼卵很少,这个与福建省沿海季节分布规律相类似。游泳动物本次渔业资源调查,渔获量较少,张网作业渔获物平均重量2.098 kg/网,渔获物平均个体数量375 ind./网。渔获的游泳动物种

12、类经鉴定共有53种,其中鱼类有28种,虾类13种,蟹类5种,口足类2种,头足类3种。调查海区张网作业平均渔业资源量为2055 kg/km3,总渔获平均密度36.74104 ind./km3。(5)海洋生物质量调查与评价结论根据福建力普环境检测有限公司2013年5月在评价海域进行的海洋生物调查结果显示:调查海域缢蛏的生物体中除铅、锌、砷含量指标超出海洋生物质量(GB 18421-2001)中第一类生物质量标准外,其余监测项目(铜、汞、镉、铬、石油烃、六六六、DDT等)均符合第一类生物质量标准限值。根据福建海洋研究所2013年11月在评价海域进行的海洋生物调查结果显示:牡蛎体内除镉、铅、铜、锌含量

13、指标超出海洋生物质量(GB 18421-2001)中第一类生物质量标准限值外,其余监测项目均符合第一类生物质量标准限值。缢蛏体内铅、砷、锌的含量超出海洋生物质量中的第一类标准,其余监测项目均符合第一类生物质量标准限值。棒锥螺体内的镉、铅、铜的含量超出海洋生物质量第一类标准,其余监测项目均符合第一类生物质量标准限值。调查海域海洋生物质量超标主要受江河携带陆源污染物入海等影响。13.2.1.3海洋环境影响预测结论(1)水文动力与冲淤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水动力环境影响工程实施后,在围垦区北侧、南侧存在流速减弱的现象。分析其原因主要为两点:一、围垦区改变了原先在滩面上的漫滩流路径,导致潮流动力减弱;二、

14、栈桥区和码头区由于桩群阻水效应,导致过境流速减弱。涨潮期,围垦区北侧为背水区,近岸800米范围内,流速减幅在0.020.10m/s,最大减弱区在围垦线外边界附近。在围垦区南侧迎水区,近岸500米范围内流速减幅在0.050.15m/s,最大减弱区位于码头泊位附近,一方面在该海域桩群阻水效应明显,另一方面泊位区水深不足,需要开挖,导致当地流速进一步减弱。在围垦区的东侧拐点处,流速有0.020.05m/s的增加,这主要是因为围垦区改变滩面流路,迫使原先进入围垦区的水流改道,涨潮流被顶托至围垦区的东测继续北上,增加了当地的潮流动力。落潮期,潮流动力减弱区主要位于围垦区的南侧海域,围垦线外侧平均流速减幅

15、在0.05m/s左右,在泊位区附近流速减幅在0.05m/s左右,泊位前沿的航道区、回旋水域区未见流速减弱现象。综合涨、落潮期工程实施后流速变化特征,可以看出,仅在工程区周边1km范围内,存在水动力影响,工程对白马门内外港区、白马门水道没有产生明显的不利影响,对周边生态敏感区也不会有影响。冲淤环境影响从计算结果可以看出,方案实施后泥沙回淤区域集中在围垦区附近,从淤强分布可以看出,淤积强度在0.020.15m/a,工程周边主要水道无泥沙淤积现象。围垦区北侧1km范围内,泥沙回淤强度在0.020.05m/a,近岸泥沙回淤强度在0.15m/a;围垦区南侧至码头泊位区泥沙回淤强度在0.050.10m/a

16、,围垦区近岸泥沙回淤强度略大,局部区域泥沙回淤强度达0.15m/a。拟建码头泊位区泥沙回淤强度在0.050.10m/a,码头前沿的回旋水域、航道区无明显的泥沙回淤现象发生。(2)海洋水质与沉积物环境影响施工悬浮物对海水水质的影响工程施工产生的悬沙对环境影响面积限于填海工程区附近,悬沙在漂出工程区后较快沉降,泥沙浓度增量大于10 mg/L的影响海域的最大面积为0.107km2,其中泥沙浓度增量20mg/L的影响范围为0.032 km2,其中泥沙浓度增量30mg/L的影响范围为0.015 km2,其中泥沙浓度增量40mg/L的影响范围已小于0.01 km2。填海工程产生的悬浮泥沙扩算范围不大,高浓度悬沙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