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声赋》教学设计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431853843 上传时间:2023-06-2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71.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声赋》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中语文《声赋》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中语文《声赋》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中语文《声赋》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中语文《声赋》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声赋》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声赋》教学设计(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秋声赋准备与预习1、 搜集并诵读古人写秋的诗文,体会其中基本的情感。2、 诵读课文,在生疏的字词上注音,在押韵的词语下加点,在难解的字词上加圈。3、阅读注解,了解秋与古代职官、阴阳、音乐、季节的关系。整合与建构一、交流1、把搜集到的写秋的诗文朗诵给大家听。俗谚: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楚辞:“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憀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送将归。” 宋玉九辨因物候变化而生离愁别恨之情。汉赋:“四时忽其代序兮,万物纷以回薄。览花莳之时育兮,察盛衰之所托。感冬索而春敷兮,嗟夏茂而秋落。虽末士之荣悴兮,伊人情之美恶。”潘岳秋兴赋抒发季节更替而兴年华易逝之感。魏诗:“秋风萧瑟天气凉,草

2、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 曹丕的燕歌行在秋景肃杀候鸟迁徙中顿生羁旅不归的怀念。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的登高抒发了诗人伤时忧国、老病孤独、壮志难酬的复杂感情。宋词: “萧萧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柳永的八声甘州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令人伤心的惨淡秋景,抒发了悲秋之叹。小令: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用极凝炼地勾勒出一个天涯游子在秋日黄昏中茫然、孤独、疲惫、感伤、无奈的情态。2、师生概括写秋的古诗文中主要和基本的主题、情感,并引出文学母题概念。悲情:人生短暂,

3、韶华易逝;离愁别恨,相思怀归;伤时忧国、壮志难酬;老病孤独、人生惨淡。自古以来,文人悲秋,文学作品,屡见不鲜,虽有殊例,大体如斯。这种在最早的文学作品中出现的某种情景、旨趣、事件、人物甚至不断出现的意象,成了后代文学作品中基本要素,是为“母题”。有人认为中国古代文学有十大母题,“悲秋”为其一。二、 诵读1、全体齐读,读准字音。教师纠正同学的读音错误,个别读音以板书强调。2、全体再读,读出语气。 教师指导几个虚词和承上启下句子的读法。三、鉴赏(一) 鉴赏点之一:精于结构1、朗读第一节,请用三个字概括内容。(摹秋声)2、有人以为第二节是“描秋状”,也有人以为是“说秋义”。速读第二节,说说你的看法。

4、( 第二节有二层意思:先是描秋状,到“呼号愤发”,再是“说秋义”,从职官四季、阴阳五行、天地音律等方面解释秋之肃杀的文化内蕴。) 3、朗读第三节,也用三字概括内容,然后说说作者悟出了什么道理。(抒秋情: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4、综观全篇,联系上面的问题,你能发现秋声赋在结构上的哪些特点?(附结构古评)(以秋声始,以秋声结,以宏大之声势开篇,以细微之虫声叹息作结,余音袅袅,邻人怀想。排叠而下,兼有曲折。摹秋声,描秋状,说秋意,抒秋情,间以童子看秋声,间以描写春景,间以描写秋虫人声。)(二)鉴赏点之二:

5、善于铺陈1、文心雕龙云:“赋者,铺也。”请朗读其中一节,讨论作者是从哪些角度铺写秋声的。(第一节分别从叙事:读书闻声、童子寻声;摹声:拟风雨波涛声;联想:人马之行声等角度写。第二节描秋状是从色、容、气、意角度解释秋声的特征,说秋意是从季节官职、阴阳五行、兵象乐音这几方面解释秋气肃杀的原因。第三节是从人鱼草木的对比中说明人不能很乎秋声的原因)2、小组再次讨论:前三节铺陈的顺序各有什么不同。(第一节按事情发生的顺序:从读书闻声到童子寻声止。第二节按并列的顺序:事物内在的逻辑。第三节从因果的顺序:从人与草木的不同对比中,推出结论:何怨乎秋声。)3、 宋朝楼昉崇古文诀云:“摹写之工,转折之妙,悲壮顿挫

6、,无一字尘三点宛。”结合全文铺陈手法的运用,列举楼昉点评所指的内容。(摹写之工:指摹秋声、描秋状,转折之妙:指全文铺陈角度多样,铺陈顺序多变,虚实结合,开合得宜,悲壮顿挫:指抒秋情中,既有悲秋之慨,又有豁达洞明之思。)(三)鉴赏点之三:巧于立意1、背诵登高,重温这类咏秋诗的立意和情调。2、速读本文第二节,讨论:欧阳修对秋的认识与前人有何不同?(秋常以肃杀而为心,代表着天地之气;物既老而悲伤,物过盛而当杀,是自然规律。)3、齐读本文第三四两节,参读索引与链接中的材料,讨论:欧阳修的“悲秋”与前人有何不同?(作者对秋的感觉超乎以往诗人,他认为自然之秋,有时凋零,春来还可以复苏,人生之秋百忧百事扰心

7、劳形,自我戕贼,因而大可不必悲秋、恨秋的。但如果说欧阳修是超脱的,为何又要作“叹息”呢?因为他对人事的反思是带有自己的经验的,欧阳时已是人生的秋季,大半生经历了政治秋天的肃杀,如果说作者悲自然之秋,倒不如说作者悲的是人生的秋天。)拓展与应用(一)探究点之一:“悲秋”与自然之秋的关系1、从文中看,自然之秋有什么特点?它与作者“悲秋”情绪有何关系?(其声凄切,其状惨淡,其意萧条,其气肃杀。钟荣诗品序云:“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作者闻声联想自己人到晚年,百感交集,万事攒心,悲从中来。)2、文人“悲秋”与自然之秋的关系,你还可以找到哪些例证?(陆机文赋又云:“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

8、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王勃秋日饯别序:“黯然别之销魂,悲哉秋之为气。”九歌:“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目眇眇兮愁予。”郁达夫的议论:“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沈,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不单是诗人,就是被关闭在牢狱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会感到一种不能自己的深情;秋之于人,何尝有国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不过在中国,文字里有一个“秋士”的成语,读本里又有着很普遍的欧阳子的秋声与苏东坡的赤壁赋等,就觉得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深了。”古都的秋)(二)探究点之二:悲秋与人生之秋的关系1、钱钟书认为:“物逐情移,境由心造

9、,苟衷肠无闷,高秋爽气,岂遽败兴丧气哉?”戎昱江城秋夜云:“思苦自看明月苦,人愁不是月华愁。”请列举古诗文证明“物逐情移,境由心造”的道理。(可列举刘禹锡的秋词和王维的山居秋暝,秋日也是胜景,也可畅叙幽情逸兴。也有视春天为感伤之时。陆机春咏:“节运同可悲,莫若春气甚。”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2、从文中看,作者“悲秋”的情绪与他对人事的认识有何关联?从文外看,作者的“悲秋”的情绪与他的身世有何关联?( 人生“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所以“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其实是自我戕贼,不必“恨乎秋声”的。人应该为自己的秋天而悲。作者在读书一

10、诗中说:“自从中年来,人事攻百箭。”又说:“形骸苦衰病,心志亦退懦。” 秋声赋作于宋仁宗嘉佑四年1059,时五十三岁,已届人生之秋。他前半生经历了激烈的朝廷政争,个人受到多次诬陷,两次遭贬被逐,心志因磨难而日渐消沉。尽管晚年仕途已入顺境,嘉佑三年,加图龙阁直学士,权知开封府,五年拜枢密副使,六年迁参知政事,成为辅佐大臣,但他却越来越看透世事,淡于名利了。长期的政治生涯使他对人生的遭逢祸福有深切的体验,只是在一个深秋的夜晚,闻秋声而生感慨,抒发人生之秋的喟叹罢了。)(三)探究点之三:悲秋与文化之秋的关系1、文中说:“商,伤也。”“夷,戮也。”吴文英唐多令云:“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礼记。乡饮

11、酒义:“秋之为言愁也。”百虎通。五行:“秋之为言愁亡也。”为什么古人解释“秋”字,总是跟伤、戮、愁联系在一起呢?请谈谈你的理解。2、阅读本文第二节,分别理清秋与古代职官、阴阳五行、用兵、音律之间的关系后,看看你的理解是否深入一些。(职官:秋,刑官,名司寇,掌杀戮;阴阳五行:秋冬为阴,为金,收藏和杀气;用兵:礼记月令上记载:“孟秋之月,用始行戮”,“立秋之日,天子亲帅三公、九卿、诸侯大臣以迎秋于西郊乃将帅选士厉兵,简练桀俊,专任有功以征不义。”辛弃疾:“沙场秋点兵。”音律:商音,音调第二,音低沉;夷则,音阶第七,音哀伤。秋,总是跟杀戮、死亡相关,故情惨。)3、礼记月令上说:“仲秋之月,是月也,可

12、以筑城郭,建都邑,穿窦窖,修仓”。古代人往往在秋天去作各种徭役。可见“悲秋”和古诗文中相思怀归的主题有何关联?(秋天又成了思念、盼归、生离死别之日。思念之切,死别之痛,阻隔之恨都凝结在秋天。无望的思念,无尽的等待,独自面对秋之凄情,怎不令人伤悲。可见秋天又跟相思怀归相关。) 积累与练习1、掌握下列字的读音,课外背诵课文。悚然 淅沥 萧飒 砰湃 鏦鏦铮铮 栗冽 砭 绿缛 渥然 黟然 戕贼2、课外诵读下列诗篇,并背诵其中名句。宋玉九辨 ,刘禹锡秋词,李白的子夜四时歌:秋歌, 王维的山居秋暝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杜甫的登高3、学习课文后,你对古代文学作品中“悲秋”这一主题有了怎样的理解?请写一则300

13、字左右的短文,谈谈你的收获。索引与链接“收潦水清”“薄寒中人”“羁旅无友”“贫是失职”“燕辞归”“蝉无声”“雁南游”“蟋蟀宵征”,凡与秋相系着之物态人事,莫非“蹙”而成“悲”,纷至沓来,汇合一途,写秋而悲则同气一体。举远行、送归、失职、羁旅者,以人当秋则感其事更深,亦人当其事而悲秋愈甚,如李善所谓春秋之“别恨逾切”也。(钱钟书管锥编)秋声,无形者也,却写得形色宛然,变态百出。末归于人之忧劳自少至老矣,犹物之受变自春而秋,凛乎悲秋之意溢于言表。(清吴楚材等古文观止卷十)此讽世不必忧而故自忧,是作赋本意。(清过珙古文评注)总是悲秋一意。初言声,再言秋,复自秋推出声来,又自声推出所以来之故,见得天地

14、本有自然之运,为生为杀,其势不得不出于此,非有心于戕物也。但念物本无情,其摧败零落,一听诸时之自至,而人日以无穷之忧思,营营名利,竞图一时之荣,而不知中动精摇,自速其老,是物之飘零者,在目前有声之秋,人之戕贼者,在意中无声之秋也,尤堪悲矣!篇中感慨处带出警语,自是神品。(清林云铭古文析义卷十四)作赋本意只是自伤衰老 故有动于中,不觉闻声感叹。一起先作一番虚写,第二段方作一番实写,一虚一实已写尽秋声。第三段止说秋之为义湍(无三点水)以肃杀,引起第四段自伤衰老为一篇主意。结尾“虫声唧唧”亦是从声上发挥,绝妙点缀。读前幅,写秋声之大,真如狂风怒涛,令人怖恶;读末幅,写虫声之小,真如嫠妇夜泣,令人惨伤:一个“声”字写作两番笔墨,便是两番境界。(清孙琮山晓阁选宋大家欧阳庐陵全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