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画廊 山水 乡情汇编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431775844 上传时间:2023-08-12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4.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版画廊 山水 乡情汇编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新版画廊 山水 乡情汇编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新版画廊 山水 乡情汇编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新版画廊 山水 乡情汇编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新版画廊 山水 乡情汇编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版画廊 山水 乡情汇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版画廊 山水 乡情汇编(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版画廊山水乡情汇编 摘要:李广田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散文家。他20世纪30年代出版的画廊集银狐集等散文集,以纯真朴野的乡土气息和清新、自然、质朴的语言形成独特的散文风格,成为20世纪中国乡土散文的代表作家。画廊山水是其代表作,鲜明地体现了他乡土散文的特征。 关键词:李广田 散文 画廊 在20世纪中罔文学史上,李广田是以诗人、散文家著称的。他收入在画廊集银狐集等散文集中的作品,以自然亲切的谈话风格给我们描绘出一幅幅风格朴实、自然、恬静而又充满生机的乡村画卷,使李广田在20世纪*文学史上,留下了自己独特的印记,成为现代乡土散文的代表作家。这其中,收入在散文集画廊集中的画廊和雀蓑记中

2、的山水,是最有代表性的作品。 作者笔下的画廊,“其实,哪里是什么画廊?”文中展示的既非东方丹青,亦非西洋油畫,而是与此毫无关系的简陋的农舍、破败的庙宇、千*积淀的农家习俗、千*流传的荒诞传说和几幅具有“一天新雨露,万古老禅林”味道的年画。然而这的确是李广田给我们展示的别具特色的画廊。这画廊没有秀丽的山水和娇美的花木,但它却弥漫着强烈的泥土气息,就像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自有其独特的内涵,别样的魅力。 画廊里面的画大多数都是年画,这种中国独有的绘画体裁,也是广大农村老百姓十分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新年时装贴在墙上,希望新的一年吉祥喜庆“买画去么?”“买画去。”“看画去,去么?”“去。看画去。”这

3、质朴而简短的对话,表现出一年一度庙里的画廊给村民带来的兴奋与喜悦。买画,买的是吉祥,买的是幸福,买的是对未来生活美好的向往。是啊,买画预示着要过年了,预示着新的生活的开始,预示着下一个春夏秋冬四季的流转,新年新气象,从一幅崭新的画开始。 从其风格特点来说,李广田的画廊集表现为素朴、自然、静美。作者力图把“这个极村俗的画廊里的一切都有机会展览起来”(画廊集题记),于是在这画廊里,我们看到辛苦一年的村民们在送灶前把屋里屋外、犄角旮旯儿打扫得干干净净,准备欢欢喜喜过新年。在那诸神汇集的破败村庙里,从那口古钟,我们可以想象当年这破庙的宏伟富丽;由2古老的神话传说,我们可以想象这庙宇当年的灵气。那世世代

4、代口耳相传的古老传说,就是村庄古老历史的真实映射。那看似破败的建筑,都是历经岁月沉淀后对于过去时光的回忆。作者毫不掩饰这庙宇在今天的破败和沦落,因为它的破败和沦落恰与这古老的村落相和谐,成为作者画廊中的一景。 新年临近,是这村庙最热闹的时节。毕竟,这是村里的公共场合。庙里庙外打扫一新,长明灯燃起来了,写着“一天新雨露,万古老禅林”的黄纸对联贴上了,于是这古老的村庙与古老的村落“又破烂,又新鲜”,一切照旧,但一切又泛着新意。破烂,指的是庙宇平时比较冷清;新鲜,指庙宇被当作画廊时打扫一新,热闹非凡。这种语言描写看似矛盾,但对比效果却十分鲜明,更加突出了新年前面廊里热闹欢乐的景象,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5、年画是最能烘托气氛的,这破庙也就是因为年画热闹起来的。“庙里很热闹,真好像一个图画展览会的画廊了”。村民们在看年画,而作者却给我们描摹这买画看画的风俗画。辛劳一年的人们,谁不想趁这年节歇息歇息,放松一下那总是皱巴巴的心?过年的意义不就是休息休息使自己的心情得到放松,期待在新的一年重新出发吗?他们三五成群,看着、挑着、拣着、议论着。画自然是具有喜庆气氛的,也就“自然都很合乡下人的脾味”。孩子们穿着红红绿绿的新衣服,仰脸看着,惊叹着画中的大红鲤鱼。老年人更爱老寿星全家福五谷丰登和仙人对棋等,是啊,尽管生活困顿,年景也许并不好,但谁不盼着人寿年丰,有个好日子呢?在这挑、拣、议论与买卖中,我们自然也就

6、会看到他们的希望和梦想,感受到村民对于生活积极向上的乐观态度。 我们也许慨叹这古庙的破败、村舍的简陋,为这古庙、为这村落的年年“新雨露”却年年依旧而叹息,我们也许为这在古庙里祈求幸福的人们摇头,然而,在作者笔下,这一幅幅陈旧的面面,这“万古老禅林”,又凝结着多少故事?这座庙宇的每一砖每一瓦都蕴含着多少不为当今人所知的经历?它的和平静穆、古朴恬淡,它所体现出的千*的文化心理,它所反映出来的老一辈传下来的千*传统风俗,不也同样耐人寻味吗? 作者文笔恬淡,不重雕饰,崇尚自然,只是客观地描述这一幅幅风俗画面。这里没有戏剧性画面,只有朴拙的农舍,朴拙的庙宇,透露着村民们千年相传的淳朴*意味。这朴拙素淡的

7、农舍、庙宇、古钟和年画在作者笔下是那么协调统一,表达出农村生活的和谐、安宁、静穆。这画面不以色彩取胜,却保持着自然美、本色美,使画廊有着素朴的诗意。李广田散文是他心灵的投影,他惯用清淡的色调、从容的笔调营造一种静默气氛,追慕“日边清梦断”“日色冷青松”的*,这正好和沉默安静抑郁的人物相吻合。作为乡土散文的代表作家,李广田的散文不仅仅是“土”,更多时候是在朴拙中有诗意,在素雅中含韵致,在恬淡中寓含着深厚的乡情诗意,倾注他对故乡乡土浓浓的情怀。 李广田说:“我是一个乡下人,我爱乡间,并爱住在乡间的人们。”(画廊集题记)可以说正是这种爱,使这极村俗的,一点也不华丽的山野画廊产生永久的艺术魅力。 如果

8、说画廊给我们展示的是一幅淳朴和谐,乡土气息浓厚的新年庙会的画面,那么山水则给我们讲了个愚公移山的故事,讲了一个平原之子对理想、对美的生活、对美的事物不懈追求的故事。 说到山水,“平原上自然是无山无水”,这是平原人的悲哀,平原人的忧愁。然而“平原的子孙们是如何喜欢一洼水,一拳石啊”。于是与山水相关的每一事每一物零星的雨点、浅浅的水沟、小小的卵石、远天的奇云,都会激起他们对山水的无限想象与爱恋。平原之子的远祖们同样领受过这平原的寂寞与悲愁,然而他们是勤苦的,他们从不满足于现状,尽管“他们用种种办法装点这块地面。平原上种遍了树木。种遍了花草,种遍了菜蔬和五谷,也造下了许多房屋和坟墓。但是他们那份寂寞

9、却依然如故”他们想以人力来改造他们的天地,在平原上创造出山水,在荒芜里创造出神奇。于是“凡是这平原上的男儿都是工程手”,他们肩抗手抬,勤苦劳作,数十年如一日,凿成了一道大川流,使人“可以垂钓,可以泅泳,可以行木桥,可以驾小舟,可以看河上的云烟”,然而他们仍觉得不够完好,于是挖土造海,移土成山,采西山之石,移南山之木,使家园依山傍水,峰峦秀拔,嘉树成林,使人们饱食暖衣,平安度日,“夜观渔舟火,日听采莲歌”。 这是一页辉煌*,更是一段神奇的故事。它讲的是故乡山水的传说,它更体现出远祖们愚公移山,改造现实环境,对美的生活不懈追求的精神。“这样的探求,其实是贯彻着整个人生的,自有人类以来在人生中,一方

10、面是那对好日子的强烈希求,一方面却又是那阻碍了这希求的顽强的堡垒,而战斗的人群,就永远向着堡垒进攻”。因此,这里的山水就不僅仅是单纯意义上的山水,它更是一种理想的象征,一种美的体现。远祖们的寂寞与悲愁,他们改天换地对好日子的强烈希求,正是人类自强不息,不断探求,不断进步的顽强奋斗精*写照。 人生总是无山无水的时候多,然而我们是否曾像古人一样不懈追求、不惮劳苦地改造我们的现实呢?是否也曾不断追求理想,创造美呢?“说起来令人悲哀呢”,远祖们改天换地的故事“是永远写在平原之子的记忆里”了,而今的平原依然坦坦荡荡、平平无奇。远祖们的伟绩已沦落为一块岩石、几处洼地。是什么原因导致其衰落呢?为什么后人不仅

11、没有继续探求,反而连祖业也未能维持呢?是他们苟安现状,没有对美的向往吗?不,他们像远祖一样,也同样领受着平原的寂寞与忧愁,“凭了那一块石头和基础低地,梦想着远方的高山,长水,与大海”,向往着美的山、美的水、美的一切。是他们失去古人的进取精神、创业精神,不再勤苦、不再探求吗?还是其他什么原因呢?作者没说,我们也不必妄白揣测。因为山水的意旨远比上述丰富,是难以用语言表述清楚的。 文章激情澎湃,从评述他乡山水到叙写平原的子孙们对山水的渴望,再到远祖们的创业及今天的感叹,写得气势汹涌激荡,给人一气呵成之感。南这种激情支配,文章多用排比句式,如在描述平原子孙们对山水的思慕与渴求,描述远祖们改天换地的伟绩

12、时,使用大量排比句式,且句式整齐短小,这就造成语势的紧迫感,充分表达了平原子孙们对山水、对美的渴望,表达了远祖们对美的不断探究、不断进取,表达了作者对人类进取精*憧憬及对这种精神失落时的由衷的感慨之情。 山水是散文,却有着诗的语言、诗的韵味。全文对句散句并举,散者感情深沉,对者隽永含蓄。第五段中对远祖们塑造的生活美景的描绘,更是短小精当,韵味悠长。语句的优美映衬着生活蓝图的美好,从而令人产生无限神往的艺术美感,也写出了作者这位平原之子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参考文献: 1郑丽霞.“一种特别的人间味”论画廊集的艺术风格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2x(5) 2肖剑南.李广田早期散文与古希腊“画廊派”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1). 3丁敏.试淡李广田早期散文的静美特色J.绍兴师专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总结/计划/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