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论文:谈小学作文教学中对外来学生积极因素的开发和利用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431770254 上传时间:2023-06-0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68.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论文:谈小学作文教学中对外来学生积极因素的开发和利用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小学语文论文:谈小学作文教学中对外来学生积极因素的开发和利用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小学语文论文:谈小学作文教学中对外来学生积极因素的开发和利用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小学语文论文:谈小学作文教学中对外来学生积极因素的开发和利用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小学语文论文:谈小学作文教学中对外来学生积极因素的开发和利用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论文:谈小学作文教学中对外来学生积极因素的开发和利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论文:谈小学作文教学中对外来学生积极因素的开发和利用(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把握流动的精彩谈小学作文教学中对外来学生积极因素的开发和利用摘 要 近年来,外来民工子女大量涌入各学校,引发了一系列教学上的新问题。教师们对此怨言颇多。但若我们充分挖掘“外来”资源的积极因素,合理利用,“流动”也能为教学添上一抹精彩。本文以作文教学为例,从观人物外貌、听他乡传闻、问生活滋味等方面入手,帮助学生积累作文素材,夯实作文基础,激发作文情趣,促进本地学生和“流动花朵”的共同提高。关键词 望 闻 问 切“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慈溪市镇小学,这所公办的农村完小,2005年时有民工子女几十人,到2008年却陡增至395人,达到全校学生数的50。据调查发现,这些孩子大多来去频繁且基

2、础知识不够扎实。他们的大量涌入,对教学相对薄弱的农村完小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教师们的抱怨声不绝于耳。不少语文教师反映,外来孩子的作文,往往错别字比比皆是,标点符号一“逗”到底,语句不通屡见不鲜。这让原本就困难的作文教学变得更举步维艰。如何摆脱这一困境呢?笔者认为:外来资源并非只有消极因素。众多外来人物中的外貌、情感、背后的故事等,无一不是丰富的写作素材。只要肯挖掘,善利用,它也能发挥巨大的作用。笔者在近两年的摸索中,坚持做足“外来”文章,使它为我们的作文教学所用。下面,拟借用中医传统的“望、闻、问、切”四诊作具体阐述:一、“望”人面桃花每个学期,教室里总会有五、六个甚至多达十几个陌生面孔出现

3、。他们中有不少鲜为人知的姓氏、人名;他们相貌不同,装束不同;他们神情拘谨,行动独来独往;他们今天与大家一起学习,明天或许已不辞而别以上这些,每学期都真真切切地出现在学生面前。而我们语文教师要做的,就是将这些一眼“望”得见的东西转化为课程资源,转化为各式各样的作文题材,让学生在看过之后能留下些什么。教学中,我常常不拘形式、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用眼、用心观察“眼前的这群人”,随时记录与他们相识相熟相知的过程。如: 1、“说文解字”,巧练随笔。我国姓氏文化有趣而有内涵。中华姓氏大辞典记载:中国姓氏11969个。所用汉字涉及天体气象、地形地貌、朝代名称、食物用具等,不少字作姓时还有特定的读音。受地域限制

4、,本地孩子对此了解不多。而大量涌入的各地学生,正好充当了这一知识的传媒。未见其人,先观其名。新同学还没到,我已将名字写上黑板,如“欢迎冉鸥、牛聪慧、聂帅、覃俊这四位新同学”等。引导学生读读字音,看看字形,想想涵义,对这些姓名进行简单的“说文解字”,谈谈自己的理解,最后写一写随笔。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不设任何限制。就是这看似简单的一招,却常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孩子们的随笔妙趣横生:有姓氏之难。如:今天,我可出了大丑!“冉鸥、覃俊”总共才两个姓,我却一下读错两个。起初我读“再鸥”,全班大笑;第二个名字我查字典,却更傻眼:“覃”字作姓竟有“tn、qn”两个读音。老师说“覃俊”同学是广西壮族人,该念

5、“qn”。天!我居然又没蒙对。有同名之乐。如:“叶利钦”总统才走了没几天,“李鹏”总理就随后来访,说不定哪天还会来个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呢!你说我们班厉害不?哈哈哈!还有谐音之趣,想象之妙等。嘻笑调侃中,大家进一步感受到汉字的魅力。同时,对未谋面的新同学产生了几分悬念、几分期待。2、“拍照留念”,学习技法。新同学如期而至时,正是学生观察兴奋之时。趁热打铁,我提议用语言文字为他们“拍照留念”。众多新面孔,任选一个,但不得出现人名,看谁的照片拍得准。平时我们不少学生写同学,千人一面现象挺严重:圆脸蛋总是“红朴朴”,大眼睛必定“水汪汪”。而“拍照留念”形式新奇不说,所“照”之人确也有异于常人。学生观察

6、起来兴致盎然,“脸庞黝黑”、“酱紫色”、“男孩子,奇怪的是脑后留一撮小辫子”、“牙齿缝隙有点大,牙根呈灰白色,据说他们家乡人都这样,是水土缘故”等富有浓厚乡土气息的词句纷纷涌现。他们主动摒弃了公式化语言,文字细腻而独特,正如叶圣陶所说,“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作出什么样的文字。”其间,我会作些技法上的点拨。如:描写中有人将人物五官一个不落作细致描述,也有人寥寥数语只求神似。我指出这两种方式虽然迥异,但都抓住了人物特征来写,值得肯定。从而引导学生明白,无论是工笔细描还是泼墨写意,都应紧扣“特点”二字。3、“追踪报道”,关注事实。借助“新闻报道”的形式,引导学生寻找新同学身上的好品质。第斯多惠曾

7、说:“教育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唤醒、激励、鼓舞”。所以刚开始,我经常有意识地和学生聊天,像放大镜一样寻找外来学生的某些亮点。如:上学不靠父母接送;挺会照顾弟弟妹妹将这些“发现”美其名曰“新闻报道”,激励大家继续“追踪”,随时播报,以便深入了解。 很快,不少孩子也学会了聚焦事件,拥有了“发现美的眼睛”。他们关注同学行为,争相展现“摄”到的花絮,如:本次校园跳绳比赛,新同学如一匹匹黑马迭爆冷门,成绩个顶个冒尖;平时沉默不语的曹磊同学,其实做值日特别勤快播报一段时间后,我会引导学生回过头来看看,对新同学的印象有没有改变,是哪件事让你改变了看法。不提作文要求,就让学生拉家常话真心。由于有一

8、桩桩真实事件作支撑,学生写时并不觉得有多难。4、“鸿雁传书”,倾述内心。我国古诗词中,“离别”是一大主题,而今它的魅力在我们这群孩子中展现得淋漓尽致。望着朋友离去,我会和学生一起吟诗、写诗、作书信,聊表思念。孩子走时,我不忘唠叨一句:写信回来!于是,不少孩子都学会了“鸿雁传书”。至此,他们的作文已无关功利,真正成为“表达”和“交流”的工具,成为了生活的需要。就这样,在谈姓名、话肖像、说事实、诉离情等一系列过程中,学生开始主动地去观察、去思考,将“眼前的他们”写入作文、日记中。所以,真的要感谢那些来去匆匆的孩子,虽然不少“人面”而今已不知何处去,但因他们而存留的语言文字却依旧“笑春风”。二、 “

9、闻”他乡传奇看看同坐在一个教室里的学生,他们的面貌相差不大。但浓重的乡音提示我们,他们是有“背景”的那“背景”就是独特的乡土风貌和地域文化差异。如果将隐身在每一个孩子背后的文化推至幕前,那就等于给了在校学生一个“微型社会”,让他们足不出户却“走”遍大半个中国。这种丰富的阅历、广阔的视野对作文教学是非常有益的。那么如何凸现这一切?需要教师用心安排。1、邀“主角”细数家珍。“月是故乡明”。对游子来说,故乡因熟悉而美好,以至谈起来常要滔滔不绝。教学中,我制造各种机会让外来学生做一回“主角”,激发他们尽情的描述,充满自豪的介绍:如课内学到写景文时,请他们也谈家乡的山,家乡的水,房前屋后种的庄稼。问问山

10、西的同学:高梁真像火炬吗?问问安吉的朋友:“竹王”见过否?如果课文恰巧提到某人家乡,更要请他将看到的实景和文章作一番比较。课余时,请他们聊聊祖辈们怎样生活,怎样种田?最爱米饭还是馒头?见过野猪会过狼么?自己出生后的遭遇如何,为什么是男孩却留条小辫?逢节假日,组织学生了解各地的民俗,由当地的外来学生带头让大家参与节日活动。如:学一段孔雀舞,对个山歌,包包饺子。2、激“听众”精彩再现。在源源不断地描述中,新同学背后的风景也就慢慢扩大清晰,形形色色的生活场景开始浮出水面。这大量具有特色的景、物、人、情,储存于学生头脑中,是一笔不小的财富。而此时,我会尝试设计一些练笔,让这些“库存”活跃起来,如:求实

11、性“记录”。来一场“描摹”比赛。自由选取听来信息中印象最深的一幕,再现其中一个镜头:可以是某一片摇曵的山头,也可以是某个隆重的盛会,还可以是某一民族特殊的打扮等。谁“描摹”的他乡风情最切实,最让人身临其境,谁就是当之无愧的“千里眼顺风耳”。或作一次“现场”记录。课堂上,我们常会移植一些简单的他乡行为。如:模仿一句方言、一声赶羊的吆喝;学葫芦丝的吹奏、哈达的进献等。根据这些,我又引导学生写记实片断,具体清晰地阐述自己学习的过程。“情动而辞发”,学生作文,“入情入境”是关键的一步。无论是“描摹”比赛还是“现场”记录,都极大地唤起了众人的有意注意,使讲述者更倾情描绘,听者也努力捕捉语言,细细体察,主

12、动进入情境。在或说或唱或跳或演中,课堂里没有了旁观者,大家都在他乡“走”了个来回。“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有了深刻的体验,学生作文中出现了咩咩的羊群、蜿蜒的山路、热腾腾的玉米粑粑放胆式“杜撰”。以原讲述者为“主角”,放大他曾经在家乡做过的趣事、傻事、惊险事,允许一定程度的虚构(只要当事人不反对)。孩子们笔下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传奇人生”。如:只见郭峰一个箭步冲上前去,对着黑毛狗就是一阵狂吼,“汪汪”那声音犹如五雷轰顶,吓得老槐树直哆嗦。一阵过了,郭峰得意非凡,“看你还不吓晕过去!”可再一瞧,那黑毛狗还是乐滋滋地啃着骨头,根本不受影响。郭峰顿时一屁股坐在老木桩上直喘语文课程标准提出,

13、“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上述“杜撰”式写作,基于生活又少拘束,满足了儿童极度的好奇心,无边的想象力,以及对无拘无束生活方式的向往。不少时候,学生几乎是大笑着完成的。更有甚者把自己也揉到作文里头,幻想和外来同学一起“攀岩走壁”、“装匾捉鸟”,欲罢不能。“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在充满神秘和诱惑的他乡,学生驰骋想象、自由挥洒,找到了一片广阔的天空。三、“问”生活五味虽然外来学生成绩不是很好,但“吃苦耐劳、坚强、节俭、孝顺父母”等方面却要远超这里的同龄人。如果教师让班里的孩子多看到这些“内在”,或许能在情感上形成一定的冲击。为此,我经常设法围绕一些主题,以“说说心里话”的形式叩问他们的心弦,同

14、时也小心翼翼地保护他们的自尊。如开展“父辈艰辛知多少”的主题谈话:你崇敬你的父亲吗,父母曾有哪些励志故事、坎坷经历让你感动,他们现在过得如何。又如“幸福指数是多少”主题:在这儿你幸福吗?什么事情让你最快乐,最近有否发生不愉快的事。再如“人生希翼向何方”的情感叙述:对家人有什么祝福,人生中最大的愿望是什么,你希望自己将来怎样等。在一次次坦诚的谈话中,同龄人不同的价值观、幸福观逐渐显示出来。不难发现,在本地孩子追崇明星,父母威信下降的时候,外来的同龄人大多能看到父母的艰辛,以能和父母一起生活为福;虽然挣钱很重要,但进校读书仍是他们渴望的;区区几百元学杂费的减免,让他们全家都感觉到生活的美好。但也有

15、苦恼,别人歧视的目光令他们痛苦利用这样的情感碰撞,我展开以下作文教学:1、在“也说”中冲击心灵引导听者也来说说父母,谈谈自己的家庭。毕竟是同龄人,思维方式容易相通,健康的情绪容易感染。不少学生受到启发,谈父母不再只记得“生病照顾”这一类,内容开始广泛,笔触也变得细腻起来。如许璐佳写的家庭变了一文:真想轻轻地说一声,爸爸,早点回来,再多钱也比不上咱一家团聚重要。张洁莹的妈妈,请为我加油:您看我们班的外来同学,小时候爬树、摸鱼、晒太阳、捉知了,现在身体别提有多棒了。可您呢,总让我多休息,这也不准动,那也不能玩的,就怕我苦着累着了。其实我想,多点锻炼的机会,身体应该会更好,因为生命在于运动呀!您说对

16、吗?亲爱的妈妈,明年的运动会,您为我加油,好吗?2、在“对话”中增进交流针对外来学生的苦恼和忧愁,引导听者作一些善意的安慰、交流。如:有孩子说邻居丢了钱,由于自己一家是外地人,被无端怀疑。这里的孩子写文安慰:杨威,不要难过,我们相信你。你那么真诚,那么爱帮助人,怎么可能是小偷呢?说这些话的人,总有一天会知道自己错了的。我们交朋友,是看你的心的。3、在“讨论”中学习思辩由于学生的认识水平、生活经历不同,对生活、事物的感悟也往往不一样。某些话题中的行为,如果众人看法不一,不防拿出来作个“专题讨论”,让他们尽情表达。如火车上常见的事情:干重活的爸妈吃盒饭,老人啃方便面。有学生感叹:“可见这家人的生活是多么艰难!真希望他们能早点过上好日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