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教学设计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431731559 上传时间:2023-09-2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5.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绿》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绿》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绿》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绿》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绿》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绿》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绿》教学设计(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绿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语言鉴赏的能力和艺术的想象力。2、体会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强烈情感。3、学习用圈点批注的方法进行阅读欣赏。教材分析:绿是一篇语言文字非常优美凝练的文章,要写好一种颜色本来就很难,作家通过自己的感觉和观察体验,竟能写得如此美丽,令人陶醉。我想优美的文章要是太多的分析就破坏了美感。在这一堂课的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先带学生进入一个绿色的世界,欣赏了大量的关于西湖灵隐和花港观鱼两地的绿色的图片,用图片冲击学生的眼睛,然后通过自读来感悟全文,对全文有一个总体的把握。新课标的精神是激发学生的独立学习、主动学习的兴趣,先自学,再小组交流的形式有利于学生的独立思考

2、。教学设想:我决定把这篇文章作为一个范例,借助这一名篇引导学生学会掌握鉴赏散文的方法, 训练学生 整体认知 的阅读方法。 并把这篇文章放置到整个散文单元教学中去考虑,舍去旁枝,利用现有教材内容,紧扣文章语言点,培养学生现代文阅读分析的能力。教学课时: 1 课时教学流程:一、 导入新课,简介作者同学们,我们曾学过朱自清先生的叙事散文背影 ,见过那饱含深情的父亲的背影;也曾学过他的写景散文春 ,领略到那五彩斑斓的美丽的春光。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学习朱自清先生的另一篇著名游记散文绿 ,体会那绿意盎然、充满活力的秋水之美。好,让我们再次走近朱自清。名:朱自清(18981948),原名朱自华, 字佩弦,

3、号秋实。地:原籍浙江绍兴,自称是江苏扬州人。时:现代评: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毛泽东称颂他是“表现我国民族的英雄气概的爱国知识分子。作: 绿 、 春 、 背影 、 荷塘月色 、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过渡:那充满活力、绿意盎然的秋水之美,美在什么地方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听课文朗读录音,完成以下两个任务二、 披文入境,整体感知1听朗读录音,完成以下任务( 1)划出你认为文中重要的字词。2)作者写景的立足点有哪几个?每个立足点的观察角度是什么,分别写了什么景物?2投影出示字词xi angj u b o li u qi 6ng sh u xi e踞 薄阴 几绺 穹 倏皱缬m6 u1 a

4、i明眸善睐y i j u sh i ch ay u n 16 ng挹 掬 什刹 蕴蓄 棱角三、 合作学习,问题探究1作者写景的立足点有哪几个?每个立足点的观察角度是什么,分别写了什么景物?明确:第一个观察点:山边观察角度:仰视观察的景致:梅雨瀑听花花花花的声音看一带白而发亮的水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儿里第二个观察点:亭边观察角度:平视观察的景致:梅雨潭周围的环境:从亭,山,云,岩,草,瀑布,水花等方面勾勒出梅雨潭雄奇,幽峭的环境。第三个观察点:潭边观察角度:俯视观察的景致:梅雨潭的绿教师:把三个立足点所绘之景合在一起,就是一幅悬瀑、飞亭、流云等作背景的“梅雨潭图” 。2问题探究一:这篇散文的文眼是

5、什么?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3问题探究二:文章开头就直抒胸臆: “我惊诧于梅雨潭之绿了” ,但却没有直接写梅雨潭之绿,而是先写了梅雨瀑等梅雨潭周围的环境,到了第三段才浓墨重彩的写梅雨潭的绿,这是一种什么写法?4明确:衬托,这是一种烘云托月的写法。作者以梅雨潭周围的亭、山、云、岩、草的美来衬托梅雨瀑的美,再以梅雨瀑的美。(描写梅雨潭周围的环境,交代梅雨潭的绿的成因;描写“梅雨瀑”是用来作陪衬,以显出“梅雨潭的绿”尤其令人惊诧。 )追问:这种衬托手法我们以前还在不少课文中学过,比较典型的是爱莲说中,用菊、牡丹从正反两方面来衬托莲,还有我们将要在九年级下学期学习的鲁迅的雪 。过渡:作者又是如何写出梅

6、雨潭的绿令人惊诧的。 (教师可以穿插对“招引”改为“吸引”的词语妙用的赏析)4 学生自由朗读第三段,思考作者对绿的总的感受是什么?(提示学生从第三段中找出两个形容词)明确:醉人、奇异5作者怎样对“奇异” “醉人”的绿展开描写的?明确:多方设喻精雕细刻运用对比突出表现大胆联想升华意境比喻: 仿佛一张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厚积着的绿;形状、深度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 涟漪(静态)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微波荡漾(动态)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亮度、质地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色彩(纯净)5学生自由朗读这些比喻句,

7、假如让我们来赏析这些比喻句,你如何回答?试举例说明。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赏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梅雨潭水绿的波光的明亮和质地的柔软的特征,也写出了梅雨潭水绿的醉人的美,寄寓了作者对它的喜爱之情。6作者把梅雨潭的绿与哪些景物进行对比来突出表现梅雨潭的绿的招人喜爱的?对比的作用是什么?通过对比,把梅雨潭的绿与北京的绿杨、杭州的绿壁、西湖的波、秦淮河的波进行对比,突出表现了梅雨潭之绿的浓淡相宜、明暗适度。7作者由梅雨潭的绿联想到了什么,找出相关语句。我若能裁你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 , 她必能临风飘举了。我若能挹你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

8、妹,她必能明眸善睐了。教师:作者由“绿”的轻盈、妩媚联想到轻盈、妩媚的舞女,如果轻盈的舞女再配上“绿”裁制的带子,便会“临风飘举”了。 由 “绿” 的明澈, 更想象出这明彻回使盲妹的眼睛复明, “明眸善睐”了。这新奇的想象和联想,又使“绿”展现出新的意境。8.请以“我若能”的句式仿写一个句子。我若能取你为料,我将赠给那失意的画家,她必能妙手丹青了我若能编你为曲,我将赠给那美丽的哑女,她必能高歌欢唱了教师追问:结合课文内容,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你能想象出一幅怎样的画面?明确:舞女翩翩起舞,绿带随风飘动;盲妹双目复明,顾盼神采飞扬。这绿真是太神奇了。9本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绿是生命的色彩

9、,是大自然的色彩。由此可见表现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对大自然的向往之情。教师:这篇短小的游记散文,通过对梅雨潭生机勃勃、绿意盎然的自然景观的描绘,表现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对大自然的向往之情。10、组织学生利用电脑将课文进行配乐朗读。利用电脑将课文片段进行配乐朗读, 制作成 mp3 文件。 ( 因为课堂时间有限,所以制作片段)学生可以带有关的配乐资料,要给学生充分的制作时间, 15 分钟。学生可以提前在家里制作朗读作品。11、朗读演艺台。组织学生欣赏别人的朗读,评选最佳朗读作品,在全班播放最佳朗读作品 ,给最佳朗读作品投票,欣赏最佳朗读作品并进行评价。评价时要紧扣作者对梅雨潭水的种种感情来评价。四

10、、初当评论家。1、学习示范批注,课后给本文补充作批注。2、 和同学交流自己的批注, 对别人的批注提出不同的看法。3、在受到启发的基础上修改自己的批注。批注要点:用批注的常用符号,针对揭示文章中心、表达丰富的含义和情感、运用一定的修辞手法等语句进行批注;批注一般写在文章的空白处。 准备同类文章 那满山遍野的绿色哟 (纳兰风清)4、 组织学生选择大自然中的一种色彩进行写作。 学习 绿的语言风格,写一篇关于山水风光的习作。要给学生充分的写作时间, 30 分钟。附:那满山遍野的绿色哟纳兰风清在钢筋水泥筑就的城市里住久了,难免向往大自然。早就心仪兴隆山那重峦迭嶂、一望无垠的绿色,只是苦于没有机会去。前不

11、久应朋友之约游兴隆山,时间正值盛夏时分。一大早,我们就兴致勃勃地上路了。与美邂逅也是一种缘份。当我们还沉浸在远离城市喧嚣的喜悦中时,迎面兴隆山满山遍野的绿色卒不及防地向我们扑天盖地而来。终日生活在钢筋水泥包围之中的我们,乍一进入这绿色世界中,整颗心都葱茏成了一片绿洲。一时间,来不及细想,只感到一跤跌进了绿色的世界中。放眼之处皆为绿色。深深浅浅、浓浓淡淡、郁郁葱葱、苍苍翠翠,绿得那样风情万种,绿得那样千娇百媚,绿得那样惊心动魄,绿得连空气都染上了一抹微绿,绿得人五脏六肺都有了绿意。不禁惊叹这世上竟有这么多种绿色,再高明的丹青手也调配不出,就那么千变万化地参差着,铺展到我们眼前,养眼更养心。兴隆山

12、整个一个树的世界,着眼处皆是树。高的矮的粗的细的、粗旷的清秀的挺拨的妖娆的,那样的井然有序错落有致,仿佛押着韵,看着看着心中不由诗声四起。魂似也被这满眼的绿诱出了窍,不思归。这里的绿,仿佛绿得有了气味,绿得有了质量,吸一口,满鼻异样的绿香,熏透人的肺腑,掬一捧似可以揣入怀里带回家中,迈开步,仿佛就能踩出绿色的脚印,此时连思绪也染上了绿意。对来自闹市的我们,这是多么奢侈的享受。从不知道,绿也似美酒能醉人,那剩下的大半天,我们几人就那么陶醉在这无边的绿色中,连话也很少说,静静地痴痴地为绿色着迷。直到天色渐晚,到了不得不归去的时候,才依依不舍地向满世界的绿色告别,魂却仿佛失落在绿色深处找不回。心中默默地与绿色相约,来年再见。山脚有河,河上有桥,桥旁开满了野花,为兴隆山做了个最诗意的笺注。乘车离开兴隆山许久许久,仍沉醉在绿色中未醒,想来,当晚的梦中,色调定然是一色的绿。呵,兴隆山那满山遍野的绿色哟!何日再相逢!选自 2002 年中国散文年选板书设计:朱第一个观察点:山边观察角度:仰视舜自第二个观察点:亭边观察角度:平视清第三个观察点:潭边观察角度:俯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