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赠汪伦李白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431727515 上传时间:2023-11-03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10.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诗赠汪伦李白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古诗赠汪伦李白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古诗赠汪伦李白》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诗赠汪伦李白(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古诗赠汪伦李白赠汪伦是唐代大诗人李白于泾县(今安徽皖南的区)游历桃花潭时写给当的好友汪伦的一首留别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古诗赠汪伦李白,欢迎阅读。赠汪伦原文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注释汪伦:李白的朋友。将欲行:敦煌写本唐人选唐诗作“欲远行”。踏歌:唐代民间流行的一种手拉手、两足踏的为节拍的歌舞形式,可以边走边唱。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西南一百里。一统志谓其深不可测。深千尺:诗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伦与他的友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不及:不如。译文李白乘舟将要离别远行,忽听岸上传来踏歌之声。桃花潭水即使深至千尺,也比不上汪伦送我之情。创作背景此诗约为唐玄宗天宝

2、十四载(755年)李白自秋浦往游泾县(今属安徽)桃花潭时所作。汪伦是李白的友人。历代出版的李白集、唐诗三百首、全唐诗注解,都认定汪伦是李白游历泾县时遇到的一个普通村民,这个观点一直延续至今,今人安徽学者汪光泽和李子龙先后研读了泾县汪氏宗谱、汪渐公谱、汪氏续修支谱,确知“汪伦又名凤林,为唐时知名士”,为汪华五世孙,与李白、王维等人关系很好,经常以诗文往来赠答。开元天宝年间,汪伦为泾县令,李白“往候之,款洽不忍别”(详见李白学刊第二辑李子龙关于汪伦其人)。后汪伦任满辞官,居泾县之桃花潭。按此诗或为汪伦已闲居桃花潭时,李白来访所作。宋本李太白文集题下注:“白游泾县桃花潭,村人汪伦常酝美酒以待白。伦之

3、裔孙至今宝其诗。”清代袁枚随园诗话补遗记载:唐时汪伦者,泾川豪士也,闻李白将至,修书迎之,诡云:“先生好游乎?此的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的有万家酒店。”李欣然至。乃告云:“桃花者,潭水名也,并无桃花;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万家酒店。”李大笑,款留数日,赠名马八匹,官锦十端,而亲送之。李感其意,作桃花潭绝句一首。赏析中国诗的传统主张含蓄蕴藉。宋代诗论家严羽提出作诗四忌:“语忌直,意忌浅。脉忌露,味忌短。”清人施补华也说诗“忌直贵曲”。然而,李白赠汪伦的表现特点是:坦率,直露,绝少含蓄。其“语直”,其“脉露”,而“意”不浅,味更浓。古人写诗,一般忌讳在诗中直呼姓名,以为无味。而赠汪伦从诗人

4、直呼自己的姓名开始,又以称呼对方的名字作结,反而显的真率,亲切而洒脱,很有情味。诗的前半是叙事,描写的是送别的场面。起句先写离去者,展示了李白在正要离岸的小船上向人们告别的情景。“乘舟”表明是循水道。“将欲行”表明是在轻舟待发之时。次句继写送行者。此句不像首句那样直叙,而用了曲笔,只说听见“踏歌声”。一群村人踏的为节拍,边走边唱前来送行了。这似出乎李白的意料,所以说“忽闻”而不用“遥闻”。这句诗虽说的比较含蓄,只闻其声,不见其人,但人已呼之欲出。汪伦的到来,确实是不期而至的。人未到而声先闻。这样的送别,侧面表现出李白和汪伦这两位朋友同是不拘俗礼、快乐自由的人。诗的后半是抒情。第三句遥接起句,进一步说明放船的点在桃花潭。“深千尺”既描绘了潭的特点,又为结句预伏一笔。桃花潭水是那样深湛,更触动了离人的情怀,难忘汪伦的深情厚意,水深情深自然的联系起来。结句迸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比物手法形象性的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潭水已“深千尺”,那么汪伦送李白的情谊必定更深,此句耐人寻味。这里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好就好在不用比喻而采用比物手法,变无形的情谊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诗人很感动,所以用“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行诗来极力赞美汪伦对诗人的敬佩和喜爱,也表达了李白对汪伦的深厚情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