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理人力资源师教材(完美排版)

举报
资源描述
助理人力资源管理师教材 第一章 人力资源规划 一、人力资源规划 指为实行企业的发展战略,完成企业的生产经营目标,根据企业内 外环境和条件的变化,运用科学的方法,对企业人力资源的需求和供给进行预测,制 定相宜的政策和措施,从而使企业人力资源供给和需求达到平衡,实现人力资源的合 理配置,有效激励人员的过程。 人力资源规划的内容 :战略规划、组织规划、制度规划、人员规划、费用规划。 1、战略规划。即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是根据企业总体发展战略的目标,对企业人力资 源开发和利用的大致方针、政策和策略的规定,是各种人力资源具体计划的核心,是 事关全局的关键性规划。 2、组织规划。组织规划是对企业整体框架的设计,主要包括 组织信息的采集、处理和应用,组织结构图的绘制,组织调查,诊断和评价,组织设 计与调整,以及组织机构的设置等。 3、制度规划。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规划是人力 资源总规划目标实现的重要保证,包括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体系建设的程序、制度化管 理等内容。 4、人员规划。人员规划是对企业人员总量、构成、流动的整体规划,包括 人力资源现状分析、企业定员、人员需求与供给预测和人员供需平衡等。 5、费用规 划。人力资源费用规划是对企业人工成本、人力资源管理费用的整体规划,包括人力 资源费用预算、核算、审核、结算,以及人力资源费用控制。 二、工作岗位分析的内容 : 1、对各类工作岗位的性质任务、职责权限、岗位关系、劳动条件及环境进行系统研 究。 2、界定工作范围和内容后,提出承担本岗位任务应具备的人员资格条件。 3、制 定出工作说明书等岗位人事规范。 工作岗位分析的作用 :1、为招聘、选拔、任用合格的人员奠定了基础。 2、为人员的 考评、晋升提供了依据。 3、是企业单位改进工作设计、优化劳动环境的必要条件。 4、是制定有效的人力资源规划,进行各类人才供给和需求预测的重要前提。 5、是工 作岗位评价的基础,而工作岗位评价又是建立、健全企业单位薪酬的重要步骤。 工作岗位分析的程序 :1、准备阶段; 2、调查阶段; 3、总结分析阶段。 三、工作岗位设计的原则 :原则: 1、明确任务目标的原则。 2、合理分工协作的原 则。 3、责权利相对应的原则。 方法: <一)传统的方法研究技术,是运用调查研究的实证方法,对现行岗位活动的内 容和步骤,进行全面系统的观察、记录和分析,找出其中不必要不合理的部分,寻求 构建更为安全经济、简便有效作业程序的一种专门技术。包括: 1、程序分析。 2、动 作研究。 <二)现代工效学的方法,是研究人们在生产劳动中的工作规律、工作方法、 工作程序、细微动作、作业环境、疲劳规律、人机匹配,以及在项目技术总体设计中 人机关系的一门科学。 <三)其他可以借鉴的方法,对企业的岗位设计来说,除了上述 可采用的两种方法之外,最具现实意义的是工业项目所阐明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 四、企业定员的作用 :1、是企业用人的科学标准; 2、是企业人力资源计划的基础; 3、是企业内部各类人员调配的主要依据; 4、有利于提高人员队伍的素质。 企业定员的原则 : 1、以企业生产经营目标为依据; 2、以精简、高效、节约为目标; 3、各类人员的比便关系要协调; 4、人尽其才、人事相宜; 5、要创造一个贯彻执行定 员标准的良好环境; 6、定员标准适时修订。 五、企业定员的基本方法 : <1)按劳动效率定员:是根据生产任务和工人的劳动效率、出勤率来计算定员人数。 定员人数=计划期生产任务总量/V工人劳动效率X出勤率)V2)按设备定员:是根据设 备需要开动的台数和开动的班次、工人看管定额,以及出勤率来计算定员人数。定员 人数=<需要开动设备台数X每台设备开动班次)/<工人看管定额X出勤率)<3)按岗 位定员:是根据岗位的多少,以及岗位的工作量大小来计算定员人数。①设备岗位定 员班定员人数二共同操作的各岗位生产工作时间的总和/<工作班时间-个人需要休息宽放 时间)②工作岗位定员。主要根据工作任务、岗位区域、工作量,并考虑实行兼职作 业的可能性等因素来确定人数。<4)按比例定员:按照与企业人员总数或某一类人员 总数的比例,来计算某类人员的定员人数。某类人员的定员人数 =人员总数或某一类人 员总数X定员标准 <百分比)<5)按组织机构、职责范围和业务分工定员。适用于企 业管理人员和项目技术人员的定员。 六、 企业定员的新方法 1、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对管理人员进行定员; 2、运用概率推断确定经济合理的医务人 员数; 3、运用排队论确定经济合理的工具保管员人数; 4、零基定员法。 七、 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体系的特点与构成特点: <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体现了人 力资源管理的基本职能。1录用。2、保持。3、发展。4、考评。5、调整。<二)企 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体现了物质存在与精神意识的统一。 构成: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 度体系可以从基础性管理制度和人员管理制度两方面入手,进行规划设计,属于劳动 人事基础管理方面的制度可以包括:组织机构和设置调整的规定;工作岗位分析与评 价工作的规定;岗位设置和人员费用预算的规定;对内对外人员招聘的规定;人员绩 效管理的规定;人员培训与开发的规定;薪酬福利规定;劳动保护用品与安全事故处 理的规定;职业病防治与检查的规定等。对人员进行管理的制度主包括:工作时间的 规定;考勤规定;休假规定;年休假的规定;女工劳动保护与计划生育规定;人员奖 惩规定;人员差旅费管理规定;人员佩戴胸卡的规定;人员因私出境规定;人员内部 沟通渠道的规定;人员合理化建议的规定;人员越级投诉的规定;人员满意度调查的 规定等。 八、制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原则、要求和步骤 原则: <1)共同发展原则; <2)适合企业特点; <3)学习与创新并重; <4)符合法律 规定; <5)与集体合同协调一致; <6)保持动态性。 要求: <1)从企业具体情况出 发; <2)满足企业的实际需要; <3)符合法律和道德规范; <4)注重系统性和配套 性; <5)保持合理性和先进性。 步骤: <1)提出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草案; <2)广泛征 求意见,认真组织讨论; <3)逐步修改调整、充实完善。 九、人力资源管理费用审核的方法与程序 :方法: <1)确保审核的合理性; <2)确保 审核的准确性; <3)确保审核的可比性。 程序: 要检查项目是否齐全,尤其是那些子 项目。 1、工资项目下的子项目,各企业不同的情况有不同的子项目; 2、基金项目下 的子项目,一般都是根据国家有关规定设置的; 3、其它费用项目下一般是指属于人办 资源管理费用范围,而不属于工资与基金项目下的费用。 十、人力资源费用控制的作用与程序 : <1)建立成本核算账目。包括原始成本和重置 成本。 <2)确定具体项目的核算办法。包括核算单位、核算形式和计算方法的确定。 <3)制定本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标准成本。①制定标准成本的依据为对本企业人力资 源管理历史成本。②标准成本可分为人才资源获得标准成本、人力资源开发标准成本 和人力资源重置标准成本三类。 <4)审核和评估人力资源管理实际成本。审核和评估 的目的是确定成本支出的合理性,审核的资料包括成本账目、核算结果、原始记录和 凭证。 第二章 人员招聘与配置 一、人员招聘渠道和特点 :渠道: 内部招募: <一)推荐法; <二)布告法; <三)档案 法。外部招募: <一)发布广告; <二)借助中介; 1、人才交流中心; 2、招聘洽谈 会;3、猎头公司。 <三)校园招聘; <四)网络招聘; <五)熟人推荐。 特点: 内部招 募: 1、准确性高; 2、适应较快; 3、激励性强; 4、费用较低; 5、在组织中造成一些 矛盾,产生不利影响; 6、容易抑制创新。外部招募: 1、带来新思想和新方法; 2、有 利于招聘一流人才; 3、树立形象的作用; 4、筛选难度大,时间长; 5、进入角色慢; 6、招募成本大; 7、决策风险大; 8、影响内部人员的积极性。 二、对应聘者进行初步筛选的方法 : <1)筛选简历的方法。分析简历结构;重点看客 观内容;判断是否符合岗位技术和经验要求;审查简历中的逻辑性;对简历的整体印 象。<2)筛选申请表的方法。判断应聘者的态度;关注与职业相关的问题;注明可疑 之处。 <3)笔试方法。命题是否恰当;确定评阅分规则;阅卷及成绩复核。 <4)其它 选拔方法。 1、情境模拟测试法。分为公文处理模拟法和无领导小组讨论法。 2、心理 测试法。分为能力测试、人格测试和兴趣测试。 各种筛选方法的特点 <见 p66-69) 三、面试的基本步 骤:<一)面试前的准备阶段; <二)面试开始阶段; <三)正式面试 阶段; <四)结束面试阶段; <五)面试评价阶段。 四、面试提问的技巧 :<一)开放式提问; <二)封闭式提问; <三)清单式提问; < 四)假设式提问; <五)重复式提问; <六)确认式提问; <七)举例式提问。 五、心里测验的分类 :一、人格测试;二、兴趣测试;三、能力测试; 1、普通能力倾 向测试; 2、特殊职业能力测试; 3、心理运动机能测试。四、情境模拟测试法; 1、语 言表达能力测试; 2、组织能力测试; 3、事务处理能力测试。 六、情景模拟法的分类 : 1、语言表达能力测试; 2、组织能力测试; 3、事务处理能力 测试。 七、人员录用决策策略的分类 :一、多重淘汰式;二、补偿式;三、结合式。 八、如何进行人员招聘的评估 : 1、成本效益评估: <1)招聘成本; <2)成本效用评 估; <3)招聘收益成本比。 2、数量与质量评估: <1)数量评估; <2)质量评估。 3、 信度与效度评估: <1)信度评估; <2)效度评估。 九、劳动分工 —是在科学分解生产过程的基础上所实现的劳动专业化,使许多劳动者 从事不同的、但又相互联系的工作。有职能分工、专业 <工种)分工、技术分工。 劳动 分工的原则 :1、把直接生产工作和管理工作、服务工作分开; 2、把不同的工艺阶段 和工种分开; 3、把准备性工作和执行性工作分开; 4、把基本工作和辅助性工作分 开; 5、把技术高低不同的工作分开; 6、防止劳动分工过细带来的消极影响。 十、劳动协作 —是采用适当的形式,把从事各种局部性工作的劳动者联合起来,共同 完成某种整体性的工作。 劳动协作的要求 :1、尽可能地固定各种协作关系,并在企业 管理制度中,对协作关系的建立、变更,解除的程序、方法,审批权限等内容作出严 格规定; 2、实行经济合同制; 3、全面加强计划、财务、劳动人事等项管理,借用各 种经济杠杆和行政手段,保证协作关系的实现。 劳动协作的形式: 简单协作、复杂协 作。 十一、人员配置的方法 :以人为标准进行配置、以岗位为标准进行配置、以双向选择 为标准进行配置。 十二、“ 5S”活动的内涵:包括: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tsu 素养 shitsuke。 整理:改善和增加作业面积;使现场无杂物,行道通畅,提高工作效率;减少磕碰的 机会,保障安全,提高质量;消除管理上的混放、混料等差错事故;有利于减少库存 量,节约资金;改变作风,提高工作情绪。整顿:对现场需要留下的物品进行科学合 理的布置和摆放,即把要用的东西,按规定位置摆放整齐,并做好标识进行管理,以 便用最快的速度取得所需之物,以最简捷的流程完成作业。清扫:在进行清洁工作的 同时进行自我检查。清洁:对整理、整顿、清扫的成果的巩固和维持,使之制度化。 素养:即教养,努力提高人员的素养,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严格遵守行为规范,而 不需要别人督促,不需要领导检查,这是“ 5S”活动的核心。 十三、劳动环境优化的内容 : 1、照明与色彩; 2、噪声; 3、温度与湿度; 4、绿化。 十四、劳动轮班的组织形式 : 1、两班制; 2、三班制; <1)间断性三班制; <2)连续 性三班制 3、四班制; <1)“四八交叉”; <2)四六工作制; <3)五班轮休制。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业计划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