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凯湖心亭看雪说课稿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431710698 上传时间:2024-03-06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14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王凯湖心亭看雪说课稿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王凯湖心亭看雪说课稿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王凯湖心亭看雪说课稿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王凯湖心亭看雪说课稿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王凯湖心亭看雪说课稿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王凯湖心亭看雪说课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王凯湖心亭看雪说课稿(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Four short words sum up what has lifted most successful individuals above the crowd: a little bit more.-author-date王凯-湖心亭看雪说课稿湖心亭看雪说课稿湖心亭看雪说课稿设计: 王凯一、教材分析:湖心亭看雪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学内容之一,本单元都是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秀诗文,阅读这类诗文,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知识积累。单元教学要求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湖心亭看雪是一篇描写雪景的小品文,出自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之手。文中用白描手法

2、寥寥几笔勾勒了一个亦真亦幻、凄清淡雅的雪世界。文章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复杂而微妙的情感:既有独自赏雪的孤寂,又有偶遇知音的欣喜,还交杂着作为亡国遗民的痛心与无奈,而更让读者感同身受的是作者的那份“痴情”、“痴性”,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趣。作为本单元最后一篇文言文,本文在前几篇文章的基础上起着深化勾连的作用。二、教学目标的确立:所谓教学目标,即预期的学生学习结果。这个预期的学习结果是课堂教学决定性因素。我一直认为:“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究竟领着学生学什么,这决不是小问题。所以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我更多地是站在学生角度考虑:他们能习得什么。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文

3、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这实际上也指明了文言文教学的方向和预期的学生习得。而湖心亭看雪作为一篇情、景、事交融的优美散文(小品文、游记),无论是从语言上还是写法上都有可供八年级学生借鉴的地方。结合本单元的教学任务和本课内容及学情,我想,本节课的预期学习结果应体现在以下四点:1、利用注释或工具书,借助旧知,疏通文意。(理解写的是什么)2、理解白描手法及融情于景于事的写作特色,并说出其作用。(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3、感悟作者雅趣和孤高自赏情怀。(情感目标)4、用普通话准确地朗读并背诵课文。(技能性、积累性目

4、标)前三条任务连起来是一个序的学习过程,第四条穿插在此过程中进行,体现了认知规律和学习的程序性。三、教学重难点的确定:情感是通过语言表达的。本文语言简洁雅致,特别是白描手法及融情于景于事写作方法的运用更使得言简而意丰,在慢慢地“咬文嚼字”过程中“感悟古汉语语言的魅力,并引领学生走进一类特殊知识分子的心灵世界,感受一种别样的审美情趣和孤傲高洁的情感,”应是本文的重点。但八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而且多直线思维,还不能全面看问题,因此,品悟文字的精妙和把握作者复杂而微妙的情感并不是一件易事,这就可能成为他们学习的难点。四、教学整体思路:本节课以“读”贯穿整节课堂,采用“一线串珠”式方法,设计“导读

5、-译读-疑读-研读-品读-背读-延读”七个环节,层序递进。预期在“品读”环节达到课堂教学高潮。这样的教学设计主要是遵循了新课标的要求,着眼于个性阅读和情感体验,致力于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尤其是在过程和方法中融入“自主性学习探究、移情式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实现学生与文本、学生与作者的对话。五、教法:1、诵读法:以“读”作为教学的抓手,由最初的“范读”到最后的“延读”,“读”是整堂课的主线,通过“默读、齐读、寻读、自由读、想像性朗读、虚拟性朗读、创造性朗读”等多种方式,在读中寻找疑问,在读中解决疑点,在读中品味语言,在读中体会情感,在读中了解写法。读既是手段又

6、是目的。2、疑读法:本节课牢固树立问题探究意识,一方面师生围绕问题进行对话,层层深入,深化思维;另一方面,问题解决的过程也是反复回扣文本、研读文本、感悟语言、品味语言、揣摩语言、领悟内涵、感受情感的过程。因为问题具有定向、整合、导学、引思的功能,从本质上说:是问题驱动了本节课堂教学。六、学法:1、朗读法:教学中将朗读贯彻到课堂始终,引导学生在朗读、品味、思考的过程中品析词语、体验情感。2、质疑法:课堂思维从学生开始,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主动发现问题。3、去字法:从字词的删减入手,在比较阅读的过程中,反复品味语言,通过句子前后变化的对比,去想像、去思考、去体味语言的妙处。4、补白法:通过移情式

7、的体验,想像补白文本以外的内涵,体会作者微妙而复杂的情感。七、教学内容及步聚:一、导读:“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前几天我们欣赏了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三峡美景;品味了清澄明澈、静谧美好的承天寺月色;还观看了气势磅礴、雄伟壮观的钱江大潮,山水之旅让我们受益匪浅。现在继续我们的快乐之旅,我们到杭州西湖,随张岱去湖心亭看雪,看看今天又将有怎样的收获。说明:导语重在营造氛围,引领学生进入情境。本文导语设计把学习过程比作“愉快的山水之旅“,一方面回顾旧知,一方面又引出新的末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调动他们的求知兴趣。二、译读:1、教师伴竹笛曲别样的乡愁范读,学生听读,尽可能随着行踪的变化、景物的呈现,想像

8、并进入所营造的情境之中。2、指导学生自读:第一遍:重在整体感知,注意语音(正确、流畅);第二遍:重在体味情感,注意语流(节奏、停顿、快慢);第三遍:重在进入情境,注意语气(轻重、抑扬、抒情性)。3、疏通文意:自读:参照脚注、利用工具书、回顾旧知、结合语境、自我揣摩。同桌间讨论交流,质疑解难,教师巡视指导。提示以下词语,帮助学生积累文言知识:一童子/烧酒/炉正沸余驾一小船(数词“一”) 上下一白(副词,全) 客此 (动词,客居) 鸟声俱绝(动词,消失) 强饮三大白(勉强)学生齐读课文。说明:文言文教学与现代文有别,必须重视它的文体特点和字面教学。只有疏通文句,才能深入了解文言字词知识,更好把握文

9、章思想内容。字面教学是个基础,既不能简单感知一下文本就进入下一个环节,又不能牵着学生走“串讲包办”。这里主要通过反复诵读、自主思考、合作攻关来疏通文意,教师只在关键处点拔、提醒。“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文言文,理解其内容”是课程标准的明确要求,这既是一种良好的习惯,也是一种学习能力。三、疑读:学生默读课文,标出有疑问的地方,小组长归类后把问题写在纸条上交给教师。综合各组的问题,教师选出如下有代表性问题:、为什么作者在初更时分驾舟游西湖?、湖上长堤、湖心亭、小舟,在作者笔下为何是“一痕”、“一点”又“一芥”?、开头说“独往湖心亭”,后来又写道“舟中人两三粒”,是不是矛盾?、本文题目为湖心亭看雪,为

10、何第2段却详写湖心亭的奇遇?、“问其姓氏”,“客”却末答姓氏,仅写其籍贯及来由,这是为什么?、舟子用“痴”字来形容作者,这个“痴”字有什么含义?说明: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吕叔湘说:“教师培养学生,主要是教会他们动脑筋,这是根本。”学习文言文,能读懂仅仅是初步要求,还应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发现问题,主动质疑,以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在产生疑问后,先是学生用递纸条的方式呈现疑问,教师再掌握情况,从中筛选共性、有价值的问题以供研究、探讨。这里的放手让学生自已主动发现问题,摒弃了“请君入瓮”式的预设框框,学生不再被动接受,而是主动思考。这种开放式的教学有利于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四、研读

11、: 1、因为部分问题在理解上有些难度,这时采用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解决疑难。2、教师相机点拔、指导。(这些问题中、相对容易些,、有一定难度)3、研读后明确:明确:这表现了张岱与众不同的、不畏严寒的雅兴和超凡脱俗的情趣。明确:作者抓住夜色中雪景的特点,表现了他独特的感受,高度抽象地传达出景物的形与神。明确:不矛盾。突出了作者独有的孤高冷寂之感,虽有人同行,却无人同心,反衬出作者的孤独与落寞。明确:本文主要内容是看雪,这是作者计划之中的乐事,可是未曾想到在湖心亭还能有此奇遇,三人情怀契合,相逢何必曾相识,自然令作者喜不自禁。这是看雪事件的延续,又是令作者大喜的事,自然要写。明确:客人未答姓氏,可能有

12、难言之隐。可能如作者一样孤高傲世,不屑与他人相识,因此回答时故意语焉不详。也可能是明代遗民,客居在这里不便明言。(君子之交淡如水,注重精神的沟通,心灵的交融,其它次要。)明确:通俗的讲,“痴”即:傻、呆、笨,这里看贬实褒,指一般“俗人”不能理解的孤高自赏的情怀。说明:因为疑读过程中呈现的问题难易有层次,所以有些问题就需要合作攻关,充分发挥团队力量,集思广益。教师把归纳好的问题分成几个部分交给各个小组,每个小组一个问题,让学生先在组内发表各自意见,进行分析讨论,再依次上台讲解本组同学对此问题的看法。在学生合作交流、释疑解难的过程中,会产生智慧的火花,会尝到探究的乐趣。还有些问题学生可能会仅限于表

13、层,不能深入理解,如问题和、,这时教师就要充分发挥“首席”的作用,“穿针引线”,适时地启发、点拔,或纠错匡正,或指明方向,讲在疑难处,讲在最需要讲处。五、品读:对学生没有提到的问题及易忽视的精彩语句,要引导他们在反复朗读中进行思考、品析、品味、品评。1、用“去字法”品精美语言:古人讲“惜墨如金”,“天与云与山与水”拖沓, “与”字啰嗦,不如“天、云、山、水”简洁,你们说呢?明确:三个“与”字将天、云、山、水连成一片雄浑苍茫的雪白世界。作者视点由上而下,四种景物浑然一体。如果把“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删掉好不好?为什么?明确:不好。这些词语高度抽象、概括地表现了雪景的特点,若删去

14、了就和平时的景色一样。这里的描写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只需一条直线,几个点,寥寥几笔就勾勒出天地浩渺、依稀恍惚的诗般意境。这种白底单线条墨线勾勒的画法叫白描,相应地,文学上,这种抓住事物特征寥寥几笔勾勒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也叫白描。(可以结合插图讲解)苏轼诗“淡妆浓抹总相宜”中,“淡妆”即可理解为“白描”。文中的白描抓住了景物的突出特征来写,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大与小、动与静的简洁概括,表现出悠远的情味。2、用“寻句法”、“补白法”品孤傲情感: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中往往蕴含着作者情感。快速浏览课文,以“我从文中 处,理解了作者 的心情”为题发言。(提醒学生回头再看张岱生平注释

15、,知人论世,特别注意:异乡之客、亡国之人。)明确:示例:我从文中“独往湖心亭看雪”处,理解了作者孤寂的心情和独特的生活方式。3、本文是如何融情于景于事的?(注意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融情于景的段落思考)明确:叙事是行文的线索,写景是游记的表现重点,叙事、写景都是为了更好地抒情。源事而写情,源景而抒情,情是景的灵魂,景是情的载体,景中有情,情景交融。说明:文言文的语言很精练,语意很含蓄,有的还显得朦胧。而学生的视野毕竟有限,在疑读过程中一些有价值的核心问题他们并不一定能发现,如精彩语句妙处、语句背后蕴含的深意等。所以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出有启发性、能激活学生思维的有价值的问题,一是:用“去字法”品精美语言;二是用“寻句法”、“补白法”品情感;三是理解融情于景于事的写法。在师生共同诵读、品味、探究中,细细咀嚼文中精妙语言,慢慢体味独特情感,并从中悟出融情于景于事的作用。这个环节尤为重要,学生的思考、品评、感悟;教师的引导、点拔、明确都在这里显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