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结社与近代文学地域格局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431689313 上传时间:2023-12-25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1.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人结社与近代文学地域格局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文人结社与近代文学地域格局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文人结社与近代文学地域格局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文人结社与近代文学地域格局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文人结社与近代文学地域格局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人结社与近代文学地域格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人结社与近代文学地域格局(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人结社与近代文学地域格局 摘要:近代旧式文人结社的历史地理分布呈现出中心北移、多点开花的局面,即由晚清时期的江、浙向民国时期的京、沪转移,同时湖湘、福建、云南、岭南等地域性文人结社涌现。在创作上,近代地域文人结社以抒写乡情乡景为主,体认地域传统文化。近代文人结社的历史地理分布现象与文学创作直接对近代文坛的地域格局及其发展趋势产生深刻的影响,形成近代文坛的江浙、京沪文学中心区与岭南、福建、湖湘、云南、东北文学边缘区的相互辉映。关键词:近代文学;文人结社;地理分布;地域格局近代旧式文人结社现象突出。据初步考察,近代旧式文人社团有二百三十余个,主要分布在江苏、上海、北京、浙江等地,表现出地域分布的

2、不平衡性。这种地理差异性学者关注不多。诚如杨义所云:我们的文学史相当程度忽视了地域的问题、家族的问题,忽视了作家的人生轨迹的问题。这些地域、家族、作家的人生轨迹和他们的社会交往,对作家的文学生命的形态的形成和变异起到很大的作用,这是不应该忽视,而应该受到力求绘出中国色彩的文学地图的人们高度重视的。;目前,曾大兴、梅新林等学者在文学地理学方面成绩颇为喜人,但与杨义提出的重绘中国文学地图;的要求差距甚远。因此,本文拟在全面考察近代旧式文人结社的基础上,运用历史地理学、文学地理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分析该时期文人社团的历史地理分布与社集创作,并进一步探讨文人结社对近代文学的地域格局的影响及发展。一、近

3、代旧式文人结社地理分布:中心北移,多点开花近代文人社团有资料可考者二百三十余个,相关文献主要集中于清末民国旧体诗词结社文献汇编,或载于地方志,或见于日记,或录自诗文别集,或取自札记等。笔者以目前所考者为准,按时间顺序对近代二百三十余个文人社团的地理分布予以初步展示。嘉道年间文人社团个,主要分布在浙江、江苏、广东、福建、北京等省份。其中,江苏、浙江两省各有个,占该时期文人社团总数的。另外,广东、福建两省各个,占该时期文人社团总数的。除此之外,北京地区文人社团有个,山东有个。在各省内部文人社团地理分布方面,广东省文人社团皆分布于省城广州,福建个文人社团中有个位于省会福州。江、浙两省文人社团多,分布

4、广,不仅仅局限于省城:浙江省个文人社团仅潜园吟社、东轩吟社位于杭州,其他分别在平湖、绍兴、慈溪、嘉兴等地;江苏省个文人社团中南京只有个,分别是苔岑诗社、江东词社、听松词社,其他分布于松江、吴县、娄县、苏州等地。咸丰、同治、光绪和宣统年间文人社团多达个。其中,江苏、浙江各占个,北京和福建各占个,东北个,云南个,广东个,湖南个等。就省内文人社团分布而言:浙江省此时的文人结社主要集中于平湖;福建个文人社团有两个分布于省会福州;江苏、湖北、黑龙江、云南省的文人社团主要分布于省城以外;广东、湖南的等文人社团集中于省会城市。北洋政府年间旧式文人社团共计个,主要分布于江苏、北京、上海、浙江、福建、黑龙江、广

5、东、天津等省市。其中,江苏省文人社团最多,有个。其次是北京、上海、浙江,文人社团数分别为个、个、个。再次是福建、黑龙江、广东、天津、河南、四川省,文人社团数至个。最后是陕西、辽宁、吉林、安徽、云南省仅个文人社团。就各省内部文人社团地理分布而言,江苏个文人社团分布较广,仅丹山十才子诗社、潜社分布于省会南京,其余散见于宜兴、吴县、吴江、常州、常熟、昆山等地。北京、上海两地文人社团主要集中于城区。浙江个文人社团则散落于省城以外的地区。福建此时个文人社团中棣华吟馆诗社、菽庄吟社分布于厦门,福州仅陈衍主持的说诗社。广东个文人社团仅竹林诗社分布于广州,而壶社、盂山吟社则分别位于岭东和东莞。国民政府年间旧式

6、文人社团有个,主要分布在江苏、上海、黑龙江、北京、天津、四川、福建、浙江等省市。其中,江苏文人社团最多,有个。其次是上海,有个。北京、黑龙江分别有个和个,而天津、四川则各自有个。其余如安徽、辽宁、奉天、陕西、湖南、云南等省市仅个。就各省内部文人社团分布而言:江苏个文人社团中梅社、华林诗社、如社、青溪诗社、上巳诗社、石城诗社位于南京;上海、北京、天津的文人社团主要在城区;黑龙江个文人社团集中于省会城市齐齐哈尔;四川个文人社团中雍园词社、云庄诗社则位于该时期的陪都重庆;其他省市文人社团则相对较散,只有福建寿香社在省会福州,其余皆散落于地方。综合以上所述,可以得出如下三个基本观点:其一,近代文人结社

7、主要分布于江苏、浙江、北京、上海、广东、福建等地,在地理分布上呈现出以江浙为中心的晚清文人结社转移至以江苏、上海、北京为中心的民国文人社团。晚清文人结社共计个,其中江苏、浙江两省占个,几乎占全国文人社团总数的一半;民国时期文人社团共计个,其中江苏、北京、上海三地文人社团个,超过全国文人社团总数的一半,北京、上海的地位明显上升。故民国以后文人社团的地理分布以江苏、北京、上海三地为中心。晚清时期浙江文人结社有个,比较突出,然而在民国时期急剧减少至个,尤其是国民政府年间浙江文人社团仅个。其二,近代文人社团省市分布呈逐渐增多、多点开花的趋势。嘉道时期个文人社团分布于个省市,至晚清后期个文人社团分布在个

8、省市,而民国以后个文人社团分布于个省市。其三,近代文人社团主要分布于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江苏、浙江两省境内经济文化均衡,故文人社团并不局限于省城南京和杭州,苏州、平湖、嘉兴、绍兴等人文底蕴深厚的地方同样也有不少文人社团。北京、上海、天津等地的文人社团则以城区为中心进行组织。其他各省则以省城为中心,如福州、广州、齐齐哈尔等。近代文人社团历史地理分布之所以呈现出中心区北移与边缘区的多点开花,与这些地区的政治文化地位以及文人领袖的群体效应等紧密相关。作为都城,北京理所当然是近代时期政治、文化中心,汇集了全国文化精英,容易形成文人社团。晚清北京有文人社团个,至民国则增加至个。如光绪二十二年(年),临桂词

9、人王鹏运寓居京师,邀集张仲?、朱祖谋、王以愍、易顺豫、夏孙桐等词人举咫村词社。该社成员皆异地词人寓居京师,都城的文化氛围为词人结社吟诗课词创造了条件。其后,王鹏运还有举春蛰吟;词课。同声月刊创刊号言:历年变乱,词人多集北京、上海,联吟遣忧。;满清被颠覆以后,政治中心南移,广州、南京、重庆等皆曾是国民政府的政治中心。晚清时期南京仅个文人社团,随着南京成为国民政府的首都,文化活动越来越活跃,文人社团成倍增长至个。这很好地说明了政治中心的转移带动了文化文学的繁荣。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重庆作为大后方基地和陪都,聚集了一大批的文人志士,为形成国统区文学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旧体诗词方面,重庆有雍园词社与云

10、庄诗社。相较于北京、南京这些辐射全国的政治中心而言,福州可以说是具有地域性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它在福建省内举足轻重。近代福建有正式文人社团个,其中福州有个文人社团,分别是嘉道时期的筠心社、吟秋诗社、西湖诗社、梅崖词社,咸同年间的聚红榭词社、可社,光宣年间的瓠社、琼社、社、西社、支社,民国时期的寿香社和说诗社。福建文人结社的文化传统也是促进近代福建文人社团繁荣的原因。林拓所言:一个地区的文化人才与周围地区相比较,拥有相对多数的现象并不罕见,但它一旦成为文化密集地,并对其他地区形成强劲的影响力,那么,它完全有可能就是区域性的文化中心。;群体效应是一种从众的心理现象,主要指群体成员在领袖的带动下

11、产生的集体行为。历代文学流派与文人群体的形成皆离不开文人领袖,如欧阳修、苏轼与北宋诗文革新运动,李梦阳、王世贞与明代前后七子,袁宏道、袁宗道、袁中道与晚明公安派,朱彝尊与清初浙西词派,张惠言、周济、谭献、陈廷焯、朱祖谋等与晚清常州词派,等等。文人领袖所带来的群体效应无疑是促进本地文化与文学繁盛的重要原因,亦是文人结社的重要契机。近现代时期,上海之所以文人社团云集,文学兴盛,除与作为当时的大都市上海有关之外,与文人领袖避居上海租界也有关系。他们带动了身边文人的结社吟诗课词。如成立于上海之舂音词社、午社、白雪词社、沤社、声社等与朱祖谋、夏敬观等词人领袖的倡议有关。潘飞声沤社词选序曰:辛未之秋,夏君

12、剑丞招集礟园,同人议倡词会。时朱古微先生以词坛耆宿,翩然戾止,厥与甚豪,遂推祭酒。是日拟调齐天乐,有即席成者,会中共十四人。嗣后每月一会,以二人主之,题各写意,调则同一,必循古法,不务艰涩,襟袍之谐,唱酬之乐。虽王仙中集中咏物诸作蔑以加焉,由是遂成沤社,入会益多。有隔数千里而邮筒寄递者。讵意壬申近腊,东寇乘我不备,突然袭攻沪北。我军歼敌,敌复集大队来攻,炮火轰天,迁徒流离,各不相顾。余家且陷贼中,仅以身免。朱古老于乱前已撒手西行,同人每不通音问,词社星散,殆如水中沤矣。逾岁之夏,沪居始定,同人重集江滨,社事再举,重拾坠欢。盖读白石道人词‘自胡马窥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rsquo

13、;非变徵之语耶。同人惧词稿之散佚,谋梓以存之,汇送夏闰枝先生选定,合为一册。昔朱古老与半塘老人寓燕京,庚子之乱,成庚子秋词两卷。今此卷刻,恨古老不及见矣。;沤社成立之初,身为词坛领袖的朱古微,振臂一呼,追随者影从。二、地域书写:地域文化传统的认同浓厚的地域文化传统是文学兴盛的最佳土壤,是文人结社吟唱的催化剂,是地域文人群体创作上的文化传统认同的归属。江、浙文化底蕴深厚,人杰地灵。据江庆柏清朝进士题名录记载,江、浙两省清代进士人数均超过全国进士总数的,而四川、湖南、云南、贵州、广西、甘肃和奉天占进士总数的比例均在以下,进士人数最多的江苏是进士人数最少的奉天的倍。沿海省份的进士数目远远超过内地和边

14、远省份的进士数目,沿海直隶、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六省的进士数占全国进士的,几乎为一半;而边远省份四川、云南、贵州、广西、甘肃、奉天六省的进士数仅占全国进士的,略高于十分之一;。清代进士的历史地理分布基本上可以反映清代地域文化与文学繁荣的情况。据林葆恒词综补遗记载,清代词人共计人,其中江苏有词人人,浙江有词人人,两省词人数占全国词人总数的一半以上。特别是清代词坛的两大词学流派亦产生于江浙,分别是浙江的浙西词派和江苏的常州词派。因此,江浙一带在浓厚地域文化和文学传统的影响下,近代文人结社较为普遍,晚清江浙两省共有文人社团个,占该时期文人社团总数的,而进入民国以后江浙两省仍有个,占民国旧式文

15、人社团总数的。如道光时期汤贻汾主持的江东词社、端木?主持的听松词社,咸丰时期张景祁主持的吟秋词社,同治时期蒋春霖主持的九秋词社、刘炳照主持的鸥梦词社、谭献参加的寒碧词社、郑文焯主持的鸥隐词社与吴社等颇有影响。在创作上,近代地域文人社团常以乡景、乡情、乡俗为题材,这类作品为读者提供了新鲜的题材,读之有身临其境之感,亦是对地域文化传统的认同与承续。如道光十八年成立于嘉兴的鸳水联吟诗社社集有歌咏西施的组诗倾脂河曲,有吟咏当地民俗风情的节令组诗岁除新乐府,分咏叫火烛;担檐尘;放年学;卖春联;跳灶王;祀床婆;压岁钱;隔年饭;等,有歌咏乡民祭祀的马头娘神弦曲等,形成了一幅嘉兴风土民情画卷。民初江苏宜兴的白雪词社展示地域历史文化,如徐致章满江红•吊五人墓、蒋兆兰减字木兰花•题延陵季子墓、程适徵招•谒玄墓八声甘州•访徐竹逸先生愿息斋故址、储凤瀛苏幕遮•范坟、储蕴华?人娇•真砎墓等词作借吟咏本地先贤,重新唤起了人们对乡贤文人的怀念。两宋时期闽北词学发达,涌现出柳永、刘克庄等词学名家,颇受世人称颂,尤令闽中词人传诵。嘉道年间,闽县词人叶申芗出于浓厚的乡邦情结,编纂地域词选闽词钞,亦与好友许赓皋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