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值管理视角下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模型1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431657046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阶值管理视角下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模型1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阶值管理视角下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模型1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阶值管理视角下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模型1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阶值管理视角下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模型1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阶值管理视角下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模型1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阶值管理视角下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模型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阶值管理视角下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模型1(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阶值管理视角下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模型(上) 于东智 胡庆 发布时间:2010-10-04摘要:以价值管理为核心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模型将资产负债管理相关要素纳入统一的分析框架内,实现了价值创造和风险控制的有机结合,促使银行资产负债管理行为与银行价值最大化的基本目标协同一致。基于价值管理的资产负债理论模型为中国银行业在内部资金转移定价、贷款定价及利率风险计量等资产负债管理核心领域的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参考。推进中国银行业资产负债管理向价值管理转型还必须从银行内外部同时着手,在银行内部积极吸收借鉴国外成熟的理论模型,加快开发资产负债决策支持系统,同时,大力推进金融市场和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关键词:资产负债

2、管理,价值创造,商业银行,风险控制资产负债管理技术源于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的管理实践,目前已发展成为现代商业银行的主流管理方法。尽管中国银行业在改革发展过程中十分重视资产负债管理体系的培育,然而现阶段的资产负债管理仍侧重于对资产负债的规模、结构、期限、价格等单因素的配置和管理,资产负债管理的各个环节仍无法同银行价值有机结合。随着中国商业银行尤其是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相继完成股改上市,中国的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必将向价值管理转型。基于这种考虑,本文从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发展变迁出发,重点研究以价值管理为基石的资产负债理论模型及其相关应用,并结合中国银行业现状给出相关政策建议。一、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发展

3、回顾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是在既定的经营目标内,以资产负债表(含表外项目)为管理对象,对各类资产、负债及其组合进行全面、动态和前瞻性的规划、协调和控制,从而对银行的风险进行有效控制,并使得银行价值最大化的一种决策过程。从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变迁来看,其引致诱因一方面是金融市场的发展、金融工具的创新以及金融风险的加剧,另一方面也源于人们对资产负债管理的理解日渐深刻。(一)主要西方国家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发展主要西方国家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大致经历了资产管理负债管理资产负债组合管理三个阶段。20世纪60年代以前,由于市场中投资机会和投资品种较少,社会闲散资金运用渠道单一,多选择存放银

4、行。因此银行不担心资金来源问题,同时,银行存款的种类、利率以及绝大多数其他负债的利率都是受到严格管制的,银行主动负债管理的意愿不强。银行家们关心的焦点是如何使资金获得最大收益,因此,资产组合管理便成为当时银行界普遍重视的管理问题。该理论认为,银行的利润来源主要是资产业务,能够主动加以管理的也是资产业务,至于负债状况则取决于政策和客户意愿,银行是被动的;商业银行应着重通过资产业务的经营管理来实现效益性、安全性和流动性的平衡统一。在这个时期,主要的资产管理理论包括商业贷款理论、资产转移理论和预期收入理论。60年代以后,战后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得客户对于贷款的需求超过存款的自然增长,商业银行普遍缺乏可贷

5、资金,于是纷纷把寻找资金的新来源作为业务重点,努力扩大资金的来源,满足贷款的需求。随着银行之间的竞争加剧,越来越多的银行开始关注负债方,希望通过扩大资金来源和控制资金成本来提高银行的盈利水平,负债管理理论随之发展起来。该理论认为银行应该把经营重心放在负债业务上,应该根据其经营目标,开发新的资金来源,对其存款、非存款和资本金等各种不同来源的资金进行适当组合,努力以适度的成本筹集更多的资金。主要的负债管理理论包括存款理论、购买理论和销售理论。7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市场利率大幅上升,负债管理在负债成本及经营风险上的压力越来越大,商业银行意识到单靠资产管理或负债管理均难以形成安全性、流动性和赢利性的均

6、衡。因此,迫切需要一种新的更为有效的经营管理指导理论,以资产和负债协调平衡为主的资产负债组合管理理论应运而生。该理论在80年代得到了全面发展,90年代,由于银行业的并购、金融产品的扩张、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全球一体化、金融资产证券化、金融监管方式的变化及国际监管统一规则的出现等,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组合管理进一步走向深入。2009年,普华永道咨询公司对全球43家领先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管理实践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覆盖了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所涉及的主要领域。调查显示,目前绝大多数银行实行集中式的资产负债管理,在集团层面设立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ALCO)和具体实施资产负债表管理的相关部门,同时设置区域性的资

7、产负债管理委员会和相关条线部门,集团资产负债管理团队通常直接向首席财务官或司库主管报告。资产负债管理关注的领域从最初的流动性风险、利率风险逐步扩展到整体资产负债结构、资本管理、投资组合管理等。此次调查表明,自金融危机以来,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团队更加重视流动性风险管理,许多银行开展了改善其流动性风险管理框架的工作。调查发现,以最短生存期为判断依据,计算在日常和压力情景下的动态现金流净头寸,是目前银行资产负债管理中使用的最主要的流动性风险计量工具;而传统的指标法和静态现金流缺口分析则是流动性风险管理的辅助工具。在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方面,对重定价缺口和净利息收入的分析仍然在业内被广泛使用,但发展趋

8、势是更关注经济价值和与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相对应的资本金计算。在资本管理方面,银行内部开始建立独立的资本管理委员会,或由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来关注资本的管理。资本管理的职责主要包括资本预算、风险加权资产计算、资本充足率的监管报告、压力测试、资本分配以及经济资本计算等。总体来看,现代主流的资产负债组合管理具有以下特点:首先,是对资产和负债的全面管理,既管资金来源,又管资金运用。资产负债组合管理同时对资产和负债的数量、结构、收益、成本进行规划和控制,使得资产和负债在规模、期限、利率、币种等要素上相互匹配。其次,注重短期利益和长期目标的协调。资产负债组合管理既要确保银行短期利益净利息收入的不断增加,更要促

9、使银行在长期内实现市值最大化,不断在银行的短期盈利目标和长期价值目标之间寻求一种平衡。再次,是一种动态的前瞻性管理方法。资产负债组合管理要基于对市场走势预测的基础上,对资产负债存量和增量的规模、结构进行合理规划,同时考虑资产负债间的相互影响,动态调整管理策略。(二)中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演进与国外商业银行相比,中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起步较晚。一般认为,中国的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源于20世纪80年代,央行实施信贷资金管理体制改革,使得中央银行和专业银行在信贷资金管理上的职能分离,这就促使中国的商业银行开始真正关注资金来源和运用。80年代后期,中国的商业银行开始全面学习借鉴西方商业银行的管理经验

10、,在资产负债管理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1994年,中国人民银行明确了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主要内容,开始对商业银行实行限额控制下的比例管理制度。1998年,中国人民银行取消了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限额控制,开始在中国的商业银行内部全面推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尽管比例管理主要体现了监管部门的监管意志,同时是一种功能相对单一的静态分析方法,与现代资产负债管理手段有较大差距,但仍然起到了引导商业银行转换经营机制和理念以及重视资产负债管理体系建设的重要作用。新世纪以来,随着中国银行业的对外开放以及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加速推进,中国银行业对资产负债管理的重视程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不断从治理架构到技术方法上完善资

11、产负债管理。在组织架构上,目前大多数商业银行均设立了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委员会对高管层负责,是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相关事务的最高决策机构;同时,还设有专门团队来履行资产负债管理的具体职能;在资产负债管理内容上,已经由最初的资金计划管理扩展到资本管理、定价管理、市场风险管理及组合管理等;在管理方法上,除了传统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外,部分银行开始推行经济资本管理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技术。同时,少数银行也尝试建立资产负债组合管理模型,以确保在战略层面统筹协调资产负债管理的相关职能;在管理流程上,中国的银行已逐步形成一套事前有计划、事中有监测和动态调整、事后有分析报告的资产负债管理决策流程;在信息系统上,国内

12、一些大型银行正逐步通过外购或者自行开发等方式构建资产负债管理信息系统。应该看到,中国商业银行在资产负债管理领域已然迈出了坚实的一步,然而,由于资产负债管理本身的复杂性和中国金融市场发展的相对滞后,使得中国银行业的资产负债管理水平还相对落后,迫切需要对西方成熟的资产负债管理理论和模型进行研究。二、以价值管理为基石的资产负债模型以价值管理为基石的资产负债模型是以微观经济学和现代财务理论为基础对银行资产负债行为进行系统分析的一套理论方法,其核心观点是银行作为经营风险的特殊企业,其目标是实现既定风险限额内的经济价值最大化。目前,在这一领域较为成熟的模型主要是新古典模型和市值模型。(一)新古典模型和分离

13、理论Klein(1971)和Monti(1972)建立了最基础的新古典模型,并引入“分离理论”来研究银行存贷款定价问题。该模型假设在单期静态环境中,一家典型银行的资产包括缴存央行准备金(R)、贷款(L)和债券投资(B),负债和权益分别为存款(D)和权益(E);存款准备金缴存比例为r,存款准备金利率为零;银行的债券资产均为政府债,收益率为b,且在完全竞争市场中政府债的供给是完全弹性的;贷款的需求函数是其利率p的减函数,存款的供给函数是其利率d的增函数,存贷款期限结构完全匹配;该银行与存贷款相关的操作成本为零。假定权益的机会成本用政府债收益率(b)来替代,那么银行经济利润(EP)为:MaxEP=(

14、p-b)L+(b(1-r)-d)D从而使得银行经济利润最大化时的存贷款利率分别为:d=b(1-r)(1+D-1)-1,p=b(1+L-1)-1,其中D和L分别代表存款和贷款的利率弹性。上述模型也被称为“分离理论”,该理论认为:首先,银行的经济利润分别来自于贷款部门和存款部门,银行内部应该有一个合适的转移价格来衡量两个部门的效益贡献,这个转移价格应该是和银行存贷款期限相匹配的资金边际收益率(MMMVF)。其次,银行存款和贷款的定价是相互分离的,如果不考虑准备金因素,当银行存款的边际成本等于市场投资的机会成本,银行贷款的边际收益等于市场投资的边际回报时,银行的经济利润达到最大,此时的存贷款规模也达

15、到最优。当然,“分离理论”的不足之处也显而易见:银行的存贷款活动不能完全割裂,存贷款之间往往存在着“联合收益”或者“联合成本”,例如,贷款派生存款就是典型的“联合收益”,而“联合成本”则表现为银行的经营成本往往是由存贷款活动共同引发的。如果银行发生流动性危机,则为应对危机支付的成本就不能仅由存款部门承担,一些中长期贷款的发放部门也应该分摊相应的损失。Dermine(1984)、Hannan和Berger(1991)在单期新古典模型基础上建立了一个多期的新古典模型,该模型的主要贡献在于优化了存款的定价思路。他们认为,在单期环境下可以用简单的期限匹配原则来给存款定价。而在多期环境下,给存款定价至少

16、还要考虑两个因素:一是存款的供给相对于存款利率的调整存在时滞,由于存在转换成本,存款人并不会因为存款利率的改变而立即增加或者减少存款数量;二是存款价格具有一定的“粘性”,频繁调整存款利率的成本较大。在考虑上述因素后,该模型认为使得存款边际贡献最大的存款利率并不是一个单期的利率水平,而是即期和远期利率的加权平均值。(二)市值模型新古典模型的贡献在于给出了存贷款定价的基本思路,而从财务管理的角度看,新古典模型并没有直接给出评价银行市值的方法。针对新古典模型的缺陷,Dermine(1987),Dermine和Hillion(1992)建立了银行市值模型的分析框架。假设银行的经营期限为两年,银行的资产和负债均用历史成本计量,且在经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