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生产中静电的危害及其预防——防止静电形成火灾、爆炸事故的措施(五)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431618492 上传时间:2022-08-2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4.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化工生产中静电的危害及其预防——防止静电形成火灾、爆炸事故的措施(五)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化工生产中静电的危害及其预防——防止静电形成火灾、爆炸事故的措施(五)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化工生产中静电的危害及其预防——防止静电形成火灾、爆炸事故的措施(五)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化工生产中静电的危害及其预防——防止静电形成火灾、爆炸事故的措施(五)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化工生产中静电的危害及其预防——防止静电形成火灾、爆炸事故的措施(五)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化工生产中静电的危害及其预防——防止静电形成火灾、爆炸事故的措施(五)》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化工生产中静电的危害及其预防——防止静电形成火灾、爆炸事故的措施(五)(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化工生产中静电的危害及其预防防止静电形成火灾、爆炸事故的措施(五) 1.减少静电荷发生在易燃区、特别是在装有易燃液体容器的开孔口边,不要用塑料袋等擦拭设备。进料时,进料管要插到容器底部以减小冲击,防止飞溅。控制流速一般苯、汽油的罐装速度不要超过3.54m/s;煤油、喷气式飞机燃料洗涤用的轻汽油的流速应不超过0.64m/s;所算得的值,流速V用“m/s”,管径d用“cm”表示,得出表1。表1见表在经常发生摩擦的地方,可根据表2的带电顺序来选择适当的材料进行组配,以减少静电的发生。在表2上互相靠近的两种材料发生摩擦所能产生的静电荷较少,表2左起由上往下,然后由左向右,是带电性由正到负的过程。表2见

2、表* 是一种聚偏二氯乙烯系合成纤维* * 是一种丙烯腈、氯乙烯共聚纤维2.防止静电的积聚为降低静电的电位,采取防止静电荷积聚的方法有:接地:在易燃易爆区内,凡是可能产生静电的机器、设备、管道、用具等都要接地。接地电阻按一般规定不得大于100。绝缘性管道上的金属接头必须接地,绝缘管本身,应在管道外部或内部绕以金属线并接地。设备采用法兰连接或容器与顶盖之间有间隔时需用导线连接。电导率低于1010cm的物质不会积累静电荷,因此可以在绝缘性物质中掺加某些物质以提高电导率,促进静电荷的消失。例如:在汽油中加入2%的醋酸;在轻汽油中加3%4%的乙醇、0.01%0.1%的的油酸镁或0.1%醋酸;在汽车轮胎、

3、工作鞋或地板中掺加一些粒状或纤维状炭或金属粉末(不锈钢);在化纤、塑料中,使用亲水性油剂;在液体中加金属皂;在传动皮带上涂甘油等,也可以涂刷含有吸湿性盐、聚乙二醇的溶剂、静电防止剂等。 提高操作环境的空气相对湿度。湿度达到70%以上,就没有静电危险。所以在静电灾害危险性大的地方,采用调湿装置、喷洒水、挂湿布等办法来提高湿度。但要注意如果带电体是绝缘性的,它的表面一有水或导电性介质存在,电荷反而会集中而增大放电能量。 用金属屏蔽法,降低静电电位。 利用人工安全电晕放电,使空气离子化发生微弱放电以中和带电体的电量。3.防止人体带电 用金属网、金属板等导电性材料来屏蔽带电体,以防止带电体向人体放电。

4、 在直接接触静电带电体时,应用带金属细丝、导电性纤维混纺的手套;穿防静电鞋或铜钉钉穿鞋底的鞋子,防静电鞋的电阻应为105108;穿防带电的工作服。在湿度高的时候,棉布工作服也能防止静电,但湿度低于50%时就和化纤衣服一样能带电。 易燃场所的入口处,装设硬铝或其它导电金属的走道接地地板,同时扶手也要接地。 提高地板的导电性。洒水是最简便的;也可使用导电性地毯或混凝土之类。地坪的电阻系数R的值应该小于109cm。4. 防止可燃性爆炸混合气体的形成在可能形成可燃性爆炸混合气体的场合工作时,应加强设备的保养和检查,防止气体的泄漏,应用通风、低压水蒸气驱散的方法,防止可燃气体的聚集,以避免可燃性爆炸性混

5、合气体的形成,防止火灾、爆炸。5. 防止静电的一些操作规定(举例)在石油类液体的操作中:测量、取样:不要在输送、灌装过程中用金属尺测量或用金属取样器取样;要求在灌装后静置30分钟再进行。不能使用头部尖锐的用具。灌装时:进料管口被淹没前,应减低流速,控制在0.71m/s,在液面上应设有浮游物。容器:装过汽油的容器不能装煤油。清洗:不要用高压蒸汽喷射清洗。槽车:应可靠接地。操作工:登上槽车的操作工,应该用手握住接地夹,或上车前用手抓接地扶手,以导出静电。 在装有易燃性液体容器内投入粉末料时,不要用聚乙烯塑料袋包装的固体料直接往容器里加,不要在容器加料口边随便使用聚乙烯塑料袋、合成纤维等擦抹。李培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