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七年级下古代诗歌五首鉴赏复习专题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431597817 上传时间:2022-12-09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2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七年级下古代诗歌五首鉴赏复习专题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最新七年级下古代诗歌五首鉴赏复习专题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最新七年级下古代诗歌五首鉴赏复习专题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最新七年级下古代诗歌五首鉴赏复习专题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最新七年级下古代诗歌五首鉴赏复习专题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最新七年级下古代诗歌五首鉴赏复习专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七年级下古代诗歌五首鉴赏复习专题(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品资料七年级下古代诗歌五首鉴赏复习专题.七年级下古代诗歌五首鉴赏复习专题(一)登幽州台歌(5分)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要点:前两句是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的绵长、感慨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及抑郁不平之气;后两句登楼眺望,写空间的辽阔无限;写诗人孤单悲苦的心绪,表现了他无可奈何、曼声长叹的情景。1、诗人俯仰古今,倾吐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满腔忧愤之情的诗句是:,。2、登楼眺望,在广阔无垠的背景中描绘了诗人孤单寂寞、悲哀苦闷情绪的诗句是,。3、本诗与屈原远游中:“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意境相近的诗句是:,。答案:1、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2、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

2、而涕下。3、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4.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这首诗通过写登临幽州台的所想所感,抒发作者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愁苦情怀。所见:时空的无限;所感:怀才不遇,生不逢时。(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5.这首诗看起来比交消极,但其实则不然,他流露出作者积极进取的建功立业的强烈渴望。6.你看到一个怎样的陈子昂?用几句话描绘你感受到的诗人的形象。(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我看到一个沉思的陈子昂。我看到一个为自己不能实现人生价值而怆然涕下的陈子昂;我看见一个有着积极的人生追求,渴望实现自身价值的陈子昂。诗人独自站在幽州台上,他仰望长天,俯视大地,潸然泪下7.写作特色:气势磅礴,

3、胸怀宏伟气势磅礴:景物宏大开阔壮美;胸怀宏伟:胸怀宇宙8.这首古诗选自,作者是唐代的。(2分)9.赏析该诗,有误的一项是()(3分)A.首联中的“古人”指古代的明君贤士,这句表现了诗人对历史上君臣遇合,风云聚会成就一番事业的无限向往之情。B.颔联中的“来者”指后世的明君贤士,这句表现了诗人苦于人生有限而不及见“来者”的无限伤感之意。C.颈联“念天地之悠悠”中的“悠悠”意思为“长远得无穷无尽的样子。”D.尾联“独怆然而涕下”中的“涕”解释为“鼻涕”。答案:8.陈子昂集 陈子昂 9.D登幽州台歌中考试题集锦1、请从“古人”和“悠悠”中选择一个进行解释。(1分)2、请描绘一下“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

4、涕下!”这个画面。(2分)3、这是一首吊古伤今,吟咏叹惋的生命悲歌。诗人通过书写 ( )的感慨,抒发了( ) 的思想感情。(2分)4、“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两句诗营造了一种极其特殊的意境。请简要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3分)5、“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的“古人”、“来者”具体指代的什么人?6、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7、这首诗在遣词造句上没什么特殊之处,千百年来却一直不减它动人的力量。试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并分析它在艺术表现上的特色。参考答案1、古人:贤明的君主(能礼贤下士的圣君);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2、我登上幽州台眺望远方,思绪万千,想到了过去、现在和

5、未来;看这茫茫宇宙,虽然无边无际,但看不到一个能赏识人才的君主,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3、(2分)登楼远眺,凭今吊古(1分)怀才不遇,理想破灭,孤寂沉郁(三个词答对一个即给1分)4、(3分)把个人置放到广漠无边的宇宙背景中,使个人显得渺小孤寂,从而产生一种苍茫的孤独感。(意思答对即可给分)5、“古人”指古代惜才爱才的贤明君主;“来者”是指诗人以后的贤明君主。6、表现了诗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不能实现远大政治理想的悲凉、压抑感和孤独感。7、这首诗传达出时间的绵长无尽,以及个人置身其中的孤独感,唤起的是人类共有的那种在广袤时空中常不知自己置身何处且何去何从的茫然感。它在艺术表现上

6、的最大特色是直抒胸臆,不借助具体的景或事,而靠感情本身的力量来打动人。(二)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当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1.全诗紧扣“望”字来写,“望”的角度是(B)A.由近望到远望 B.由远望到近望 C.由俯视到仰视 D.由仰视到俯视2.对“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D)A.这两句诗对仗工整。 B.表达了作者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C.作者睁大眼睛望着归巢的鸟儿隐入山中。 D.层云围绕在我的身旁,鸟儿从山中飞出。3.最能体现诗人希望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的诗句是(D)A.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B.造化钟神秀,

7、阴阳割昏晓。C.当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D.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4.在我国文学史上,歌咏泰山的作品很多,但杜甫的望岳诗被誉为咏泰山的绝唱。下面分析错误的一项是(B)A.诗歌有虚写,有实写,虚实结合,意境高远,气势磅礴。B.写出了泰山的浑厚与苍凉,表达了诗人俯视万物,桀骜不驯的性格特点。C.诗歌能让人浮想联翩,充分感受到泰山的雄伟气势,同时又能让人体会出诗人的情怀。可谓形神兼备。D.诗歌语言精炼传神,如“钟”“割”,充分体现出诗人“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追求。5本诗中“割”与“小”的用词之妙,自古为人们所称道,请任选其一加以赏析。一个“割”字,表现世泰山像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断了阳光,使泰山

8、明暗对比强烈,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小”在此处是“矮小”的意思。它不仅形象地写出泰山巍然高耸的气势,同时象征性地表达了诗人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6本诗颔联中用得最传神的两个字是钟、割7在诗中,作者是怎样表现泰山之高的?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同答。一是“齐鲁青未了”,写远望泰山苍翠的山色掩映着齐鲁大平原,借齐鲁两地烘托泰山参天耸立的形象;二是“阴阳割昏晓”,写出泰山横空出世,遮天蔽日,山北山南,一阴一阳,一昏一晓,实写泰山雄伟高矗;三是“荡胸生层云”,写细望泰山腰间的团团云气,凸显泰山的高俊;四是“一览众山小”,想象自己登上泰山绝顶,俯视群山,一个个都显得那么矮小,虚写泰山之高。8

9、、这首诗颔联是描写近望泰山所见的景物,其中“钟”,割”两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割”字好在何处?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9、“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了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这一名言,在这里写出了诗人怎样的一种精神和气概?写出了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的精神和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1、诗中的“岱宗”指的是“五岳之首”的泰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蕴含的人生哲理是站得高看得远。写出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人生高峰,俯视一切的精神和气概。2、“阴阳割昏晓”中“阴阳”是指山北和山南。“阴阳割昏晓”一句写

10、出了泰山高大(巍峨)的特点。3、“齐鲁青未了”一句表现了泰山的高大,(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这一句描写出地理特点,写其他山岳时不能挪用.在齐鲁大地上,那青翠的山色没有尽头.写绿色没有边际。)“造化钟神秀”一句描写了泰山的神奇秀丽。4、“决眦入归鸟”一句蕴藏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5、“阴阳割昏晓”中的“割”字使用精当,请简要赏析。(形象地表现出泰山高耸陡峭的特点,像一把利剑把世界分割成明暗两部分,用字极富神韵。)6、下面对这首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D)A、“齐鲁青未了”句是说在齐鲁广大区域内都能望见泰山的青色,用距离之远来烘托泰山之高,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

11、验。B、“造化钟神秀”中“钟”字写出泰山将天地间一切秀丽的景色聚集在一起的神奇作用。C、“会当凌绝顶”中,“会当”的意思是“一定要”,从中可以看出诗人不怕困难,勇于攀登顶峰的雄心和气概。D、作者用“岱宗夫”把泰山比拟为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7请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一句所展现的画面。大自然对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致情有独钟,山是如此巍峨,山前山后仿佛被从中割断一般,云霞明灭一昏一暗,形成截然不同的景象。 (三)登飞来峰 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一、填空1、这首诗中正面写飞来峰高的诗句是飞来山上千寻塔;侧面写飞来峰高的诗句是闻说鸡鸣

12、见日升。2、这首诗处处写景,又另有所指,如“浮云”既是实写眼前景,又比喻当时的保守势力。诗中的“最高层”,字面是指千寻塔的最高层,实则指政治上的最高决策层。3、这是一首哲理诗,一、二句作者用“千寻(见日升)”突出塔之高,为下文作铺垫。二、重点句、词赏析1、首诗中,“浮云”一词的寓意是什么? 答: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2、最后一句中的“自”字,有的写作“只”字,你认为哪一个字更好,为什么?答:“自”:在诗中是自然之义,用在此处使诗句的原因解释不显得绝对;“自”:在诗中念起来通顺上口,更符合诗人的处境和心情。三、主旨(中心)提炼1、诗人善于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13、(说说“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一句所蕴涵的哲理)答: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3、王安石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有怎样的政治抱负呢?答案:本诗表达了他对保守势力的蔑视,以及要进入最高统治层,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4.对王安石的登飞来峰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不畏”显示出作者的自信,表达了作者不怕一切邪恶势力阻挠的豪情壮志。B“浮云”指眼前的困难、障碍,比喻阻挠变法的小人或一切阻碍历史前进的势力。C.诗人登高远望,似觉天地万物皆可尽收眼底,“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D.这首诗借景说理,语意双关,既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雄心壮志,又表现出作者归隐山野的矛盾心理。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 ,。,。1.词语积累:千寻: 缘 :眼: 最高层:2.这首诗处处写景,又另有所指,如“浮云”既是实写眼前景,又比喻,指现在一般用来比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