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材施教与促进学生个性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431597789 上传时间:2022-09-03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0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因材施教与促进学生个性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因材施教与促进学生个性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因材施教与促进学生个性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因材施教与促进学生个性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因材施教与促进学生个性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因材施教与促进学生个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因材施教与促进学生个性(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因材施教与促进学生个性、特长发展研究结题报告作者:王荣华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2102更新时间:12/31/2006 一、课题的提出 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发展是在掌握有关的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实现和逐步完善的,它是受多重影响的复合体。特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规定着学生个性形成和发展的方向,学生所处的环境和同龄群体对其产生自觉或自发、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在当今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我们学校教育以学生发展为主体,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使学生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一) 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特长发展是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 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

2、力,而实现的前提和途径是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发展学生个性特长是造就创造性人才的基础。一个健康的富有个性的人不是先天而来的,而是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培养出来的。学校按照社会需要和教育目标,不仅要组织学生开展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而且要通过交往、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从中进行着人生观、道德观、世界观和审美观的教育。(二)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特长发展是学生成才的最重要的内在条件 创造是一种具有高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思维过程。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创造能力,必不可忽略其个性的培养。学生不是知识的被动的接受者,任何教育影响的效果都以它落在什么样的“心理基础”上为转移。只有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水平,根据学生的个别特点

3、,采取与之适合的教育措施,才能取得最好的教育效果。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我们选择最适宜的教育方法,实现因材施教,为提高学生知识水平,发展学生品质与个性提供保证。有研究表明,学生形成什么样的个性,例如理想、学习兴趣、克服困难的意志力等一系列的个性品质都强有力地制约着学生的知识掌握和智力发展。由此可见,个性对一个人的成才起着决定作用。个性的培养与教育必须从小抓起。(三)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特长发展的研究有助于教师自我形象的重塑 未来社会需要高素质的个性化的人才,而不是一个模子里倒出来的机器零部件。没有个性的教师是不可能有个性化的教学,没有个性的教学是培养不出有个性的学生的。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我们从许

4、多学生身上可以看到他们的老师的个性特征,因此,教师应注意自己的品质修养,塑造自己的良好形象,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但是由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教师至今还大多以教育权威的架势出现在学生面前,以不平等的原则与学生交往,出现了师生对立,既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又影响了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英国学者史都华在分析现代社会的教师角色时指出:在当代价值多元化的社会中,教师不应再以“地位偶像”自居,不能再凭借地位上的优势对学生发号施令,应以教学活动中表现出其在知识、技能、社会性、人格情操各方面是一位值得信赖的专业工作者。我们要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首先教师在观念上要有“人”的意识,要清楚地认识学生是个活生生的人,是

5、一个有着自己独特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的人,教师要容许学生的特立独行的行为,只要他的行为不违反校规校纪,不带给他人不良的影响。可以说教师在观念上的转变是我们做好这一课题的基础。(四)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特长发展是提升办学品位的“阳光工程” 闯出办学新路,开创学校办学特色,是每个学校的追求。学校教育也要注重品牌效应,良好品牌的树立是要靠塑造内在的品质来实现的,而学生的群体形象是学校形象的最外在的表现,也是决定一个学校是否能被群众公认为“优质教育”的根本所在。我校作为一所市常规示范性小学,95课题“小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实验与研究”已通过鉴定,具有一定的教科研能力。通过研究,逐步形成一整套学生综合能

6、力培养的小学教育实践模式,探索出一条小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有效途径,同时也培养了一批具有较强科研意识的教师队伍,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保证。这几年我们在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方面已取得了一些成绩,我们准备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切实开展丰富多彩的一些系列活动,浓厚校园的文化和教育氛围,架构起人人参加的教育工作立体网络,让每个教师真正做到教书育人,全面塑造学生的良好个性,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提升学生的素质,根据学生的个性特长从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特长为突破口,打造我校的教育品牌,全面提升学校的办学品位。二、关键概念界定(一)因材施教:所谓因材施教就是在共同的培养目标下,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提出不同的要求采用不

7、同的教育、教学方法。在教学中体现和发展因人施教的素质思想,分阶段改善学生素质结构,促进学生基本素质全面发展和学生个性特长主动发展。(二)个性:所谓个性通常是指个人的智慧、气质、技能、德行等各方面的总和。前苏联心理学家他把个性理解为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品质的总和。本课题中我们对个性的理解主要借鉴了前苏联心理学家对个性的定义。我们认为个性是个体独特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受外界刺激并作出相应的反应,然后根据反应的结果逐渐形成比较稳定的观念,包括他的思想、情感、态度、兴趣及与之相适应的各种习惯性行为。 (三)特长:它是在个性的基础上,因势利导,张扬优良个性。培养学生的根本

8、目的是发展学生个性,形成创造精神。对于有特殊兴趣和才能的学生,应积极为他们开辟创造性的学习途径,如组织课外专业学习小组和有关的竞赛活动,多给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教师在平时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科的特点,多鼓励学生“别出心裁”、“标新立异”,使学生成长为既符合时代共性要求,又具有鲜明个性、创造力和开拓精神的新世纪弄潮儿。 三、理论依据(一)社会环境学理论。社会环境是人的心理、意识的主要源泉。对人的个性的形成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按其范围分可分为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宏观社会环境是指个人所处的并与之发生作用的客观现实中的大群体和各种传播手段。微观社会环境是相对宏观社会环境而言是指一个人所属的家庭、学

9、校、邻居、玩伴等所有与他直接进行交往的人及小群体,即人际关系系统。小群体既是社会对个人影响的调节器,又是个人展示自己个性的舞台。人生活于社会之中,就必然参加一定的群体,结成一定的人际关系,从而进行社会活动。而且在活动中为了顺利地和别人进行合作和竞争,必须不断地根据社会或集体的要求进行自我调节。由此可见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依赖于活动和人际交往。(二)教育学理论。教育学理论认为,教育教学活动要以学生为主体。主体性是人作为社会活动的本质属性,它包括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三个基本特征。独立性即自主性,是对自我的认识和实现自我的不断完善;主动性是对现实的选择,对外界适应的能动性;创造性是对现实的超越。主体

10、教育思想指导下的教育的任务,重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更重素质教育。弘扬人的主体性不仅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而且也是发展学生个性的需要,更是人类自身发展的需要。主体教育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过程,全程参与学习活动过程,把学习活动过程看作主体间信息传递和情感交流的人际交往过程,在学习活动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要做到心中有“人”,因“人”施教。(三)多元智能理论。美国学者霍华德加德纳认为人类有八种不同的智能。它们是:1、语言智能。2、数学逻辑智能。3、空间智能。4、音乐智能。5、身体运动智能。6、人际关系智能。7、自我认知智能。8、自然认识智能。每个人拥有这八种智能中的若干种,但是没有谁能

11、够拥有这八种智能的全部。正是每个人所拥有的智能的不同,构成了人与人的差异,也构成了人类社会的丰富性。每个人所具有的不同智能和智能结构,就是一个人的特异之处,每一个学生都有权利按照他自己固有天性和禀赋发展自己,展现自己,作为教师我们要尊重学生个性的发展,为他的个性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而不应该给予与他的天性、禀赋和意愿相抵触的干预。(四)班级社会学理论。班级是一种社会体系,具有个性化功能,它是学校的一个基层单位。它是以学生为主体,以社会化的学习和交往为特征的儿童社会。学生个性的发展在儿童阶段主要是在班级的学习和生活中促成的。(五)班集体建设的理论。马克思说:“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

12、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大集体中才有可能有人人自由。”班级作为一种社会群体,只有创建成为班集体,才能成展示和锻炼学生个性舞台。在班集体中以集体主义精神为纽带,创设积极向上的集体心理氛围,在共同目标引导下共求进步,有助于学生个性动力系统的形成。通过班集体活动,才能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爱好、特长,显露自己的聪明才智,才能发展学生关心他人,善于交往,乐于合作,富于责任心等优良个性品质。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集体生活是儿童自我向社会化道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六)新课程相关理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改变课堂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13、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地发展。”本课题的研究符合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我们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效

14、地组织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学习,充分地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四、国内外相关课题研究综述根据学生心理的个性差异进行因材施教是教育上的一个普遍规律,它历来为教育们所重视。两千多年前,我国的大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观点和方法。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与因材施教,世界各国的教育家和心理学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讨,总结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国外早在八十年代就非常重视个性教育研究。日本在全面进行教育改革过程中提出了尊重个性、发展个性和实行个性教育的原则,主张将这一原则贯穿于教育的各个方面,在教育目的上,强调尊重学生个性和发展特长,在教学组织上,要求给学生和教育最大限度的自由。前苏联教育改革家主张“个性的民主化”,认

15、为个性的自由发展是教育的目标,认为合作教育应该成为发展学生个性的教育学。这些理论对本课题研究具有相当的借鉴意义。五、课题研究的设计(一)研究的目标: 1、通过研究增强教师的科研意识,逐步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班级管理能力。2、培养学生具有良好个性品质,初步达到以成为“社会人”的标准。3、探索在新课标环境下,能有效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4、根据学生个性差异,因材施教,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特长,促进个性生动活泼、和谐发展。(二)研究原则 在研究过程中遵循以下原则: 1、方向性原则:坚持以推进素质教育为指导思想,以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社会人”为宗旨。 2、自主性原则:自主性学习是发展学生个性的核心要素。要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不能靠单纯的教化,是要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让他在积极参与各种活动中学会交流,学会合作,学会欣赏,学会反省,从而充分释放其潜能,促使其发展。 3、发展性原则:我们对学生的评价既要对过去和现在作全面的分析,更要预测性地揭示学生未来发展的目标,要让学生发挥自己的长处,表现自己的水平,给学生以弹性化、人性化的发展空间。 4、差异性原则:尊重学生个体间的差异,教师能根据学生个体差异设计不同的教育教学活动方案。在学习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