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润州区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431593052 上传时间:2023-11-23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5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润州区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江苏省润州区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江苏省润州区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江苏省润州区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江苏省润州区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苏省润州区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润州区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江苏省润州区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一、 情景默写 (共1题;共2分)1. (2分) (2017高二下孝感期末)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得空缺部分(1) 庄子逍遥游指出“_,_”,就像倒在堂洼地的一杯水,无法浮起一个杯子一样。(2) 从历史的角度看,台湾和祖国的分离只是暂时的,这正如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所说的“_,_,_”我们坚信两岸终将统一,台湾定能回归祖国。二、 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31分)2. (14分) (2018高一上西平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古代“文人趣味”的生成与演变(节选)李春青人们的美学观念、文艺思想固然受制于特定的意识形态,

2、而趣味则是意识形态的心理基础。趣味与意识形态相互作用,离开趣味作为基础,意识形态就成为空洞的口号与说教,而不能得到意识形态确证的趣味也只能表现为自生自灭的时尚与习俗。因此可以说,趣味具有阶级性,也具有历史性。“文”可视为中国古代贵族趣味的标志性符号。在周代典籍中随处可见的“文”是贵族趣味与贵族意识形态的纽结点,它既包含着以等级观念为核心的贵族价值体系,又包含着以礼乐为核心的贵族趣味系统。孔子赞扬周代的政治文化:“周鉴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今人则常常用“繁文缛节”来评说周代文化,这些都是对“文”这一趣味特征的理解。“文”就是一切形式化的人为建构,包括典章制度、礼仪、知识系统、诗、乐、舞、

3、建筑、绘画、雕塑、器物等,也包括贵族阶层在正式场合的一切言说。这个“文”的系统把贵族与其他社会阶层区别开来。“道”可视为士人或士大夫阶层趣味的标志性符号。秦汉之后,受过教育的布衣之士有机会进入官僚行列,于是已做官的读书人和希望做官的读书人就构成了新的社会知识阶层,即“士大夫阶层”。强烈的历史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是士大夫趣味结构的基本内涵。西周贵族阶层话语系统中没有“道”的位置,它与士大夫阶层相伴而生。士大夫阶层是春秋战国之际从原有贵族阶级蜕化而来的,他们在贵族文化基础上建构起了自己的文化系统,这就是以孔孟老庄为代表的诸子百家之学。可以说,士人阶层一切精神文化的建构都是对他们所尊奉的“道”的诠释,

4、而“道”也成为士人阶层文化心态、性情倾向与观念系统的综合性呈现。正因如此,“文”“道”关系成为中国古代文学思想中一个延续千年的基本主题。“雅”可视为文人趣味的标志性符号。“文人趣味”是在士大夫趣味中孕育而生的。如上所述,对“道”的推崇与信守构成了士大夫精神趣味的基本维度。然而这个阶层毕竟是社会文化的创造者与主导者,有着极为丰富的精神世界,决非仅仅囿于狭隘的政治领域。于是,士大夫阶层就获得了新的身份性标志“文人”。所谓“文人”,就是有文采之人,亦即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之人。当士人阶层意识到自己个人情感的重要性并且为个人情趣的表达挣得合法性时,文人趣味就成为文学艺术的主要心理基础。文人趣味主

5、要表现为一种永无休止的“雅化”追求:形式上越来越精益求精,风格上越来越细腻微妙,评价标准上越来越专门化。从贵族到士大夫再到文人这是古代知识阶层身份演变的历史轨迹,也是古代趣味演变的历史轨迹。(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报)(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西周贵族对“文”的重视,体现在一切形式化的人为建构和贵族阶层在正式场合的言说。B . 趣味具有阶级性、历史性,是因为意识形态决定趣味,并使趣味得到巩固与确证。C . 在士大夫阶层出现以前,“道”在西周贵族阶层话语系统中地位较低,不受重视。D . “文人趣味”在士大夫的趣味中孕育而生,它既承继了“道”,又发展了“雅”。(

6、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从文、道、雅三方面逐层论述了古代“文人趣味”生成与演变的历史轨迹。B . 文章以古代知识阶层身份的演变为主线索,分析了古代文人趣味生成和发展的过程。C . 文章第二段引用孔子的话,论证了“文”是贵族趣味与贵族意识形态的纽结点。D . 文章分析士大夫与原有贵族的关系,论述了“道”比“文”的趣味系统更高级。(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人一旦开始重视个人的精神世界,便会更注重文艺创作而忽视政治理想的追求。B . “文”的系统把贵族与其他社会阶层区别开来,可见它维护着西周贵族统治秩序。C . “文以载道

7、”不是单纯的文学观念的问题,而是士人阶层文化身份的必然产物。D . 文人往往在仕途失意之时进行创作,可见文人趣味是文学艺术的主要心理基础。3. (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题。沼泽地日芥川龙之介一个雨天的午后,我在某画展的一个房间里发现了一幅小油画。说“发现”未免有些夸大,然而,惟独这幅画就像被遗忘了似的挂在光线最幽暗的角落里,框子也简陋不堪,所以这么说也未尝不可。记得标题是沼泽地,画家不是什么知名的人。画面上也只画着浊水、湿土以及地上丛生的草木。恐怕对一般的参观者来说,是名副其实的不屑一顾吧。而且奇怪的是,这位画家尽管画的是郁郁葱葱的草木,却丝毫没有使用绿色。芦苇、白杨和无花果树,到处涂

8、着混浊的黄色,就像潮湿的墙上一般晦暗的黄色。莫非这位画家真的把草木看成这种颜色吗?也许是出于其他偏好,故意加以夸张吧?我站在这幅画前面,一边对它玩味,一边不由得心里冒出这样的疑问。我越看越感到这幅画里蕴蓄着一股可怕的力量。尤其是前景中的泥土,画得那么精细,甚至使人联想到踏上去时脚底下的感觉。这是一片滑溜溜的淤泥,踩上去“噗哧”一声,会没脚脖子。我在这幅小油画上找到了试图敏锐地捕捉大自然的那个凄惨的艺术家的形象。正如从所有优秀的艺术品感受到的一样,那片黄色的沼泽地上的草木也使我产生了恍惚的悲壮的激情。说实在的,挂在同一会场上的大大小小、各种风格的绘画当中,没有一幅给人的印象强烈得足以和这幅相抗衡

9、。“很欣赏它呢。”有人边说边拍了一下我的肩膀。我觉得恰似心里的什么东西给甩掉了,就猛地回过头来。“怎么样,这幅画?”对方一边悠然自得地说着,一边朝着沼泽地这幅画努了努他那刚刮过的下巴。他是一家报纸的美术记者,向来以消息灵通人士自居,身材魁梧,穿着时新的淡褐色西装。这个记者以前曾经给过我一两次不愉快的印象,所以我勉强回答了他一句:“是杰作。”“杰作吗?这可有意思啦。”记者捧腹大笑。大概是被他这声音惊动了吧,左边看画的两三个人不约而同地朝这边望了望。我越发不痛快了。“真有意思。这幅画本来不是会员画的。可是因为作者本人曾反复念叨非要拿到这儿来展出不可,经他的遗族央求审查员,好不容易才得以挂在这个角落

10、里。”“遗族?那么画这幅画的人已经故去了?”“死了。其实他生前就等于是死了。”不知不觉间,好奇心战胜了我对这个记者的反感。我问道:“为什么呢?”“这个画家老早就疯了。”“画这幅画的时候也是疯着的吗?”“当然喽!要不是疯子,谁会画出这种颜色的画呢?可你还在赞赏,说它是杰作哩。这可太有趣儿啦!”记者又得意洋洋地放声大笑起来。他大概料想我会对自己的无知感到羞愧;要不就是更进一步,想使我对他鉴赏上的优越留下印象吧。然而他这两个指望都落空了。因为他的话音未落,一种近乎肃然起敬的感情,像难以描述的波澜震撼了我的整个身心。我十分郑重地重新凝视这幅沼泽地的画。我在这张小小的画布上再一次看到了为可怕的焦躁与不安

11、所折磨的艺术家痛苦的形象。“不过,听说他好像是因为不能随心所欲地作画才发疯的呢。要说可取嘛,这一点倒是可取的。”记者露出爽快的样子,几乎是高兴般地微笑着。这就是无名的艺术家我们当中的一个人,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从人世间换到的惟一报偿!我浑身奇怪地打着寒战,第三次观察这幅忧郁的画。画面上,在阴沉沉的天与水之间,潮湿的黄土色的芦苇、白杨和无花果树,长得那么生气蓬勃,宛如看到了大自然本身一般“是杰作。”我盯着记者的脸,斩钉截铁地重复了一遍。(摘自世界文学名著经典文库)(1) 文中说“我越看越感到这幅画里蕴蓄着一股可怕的力量”,其中蕴蓄着的“一股可怕的力量”指的是什么?(2) “记者”这一人物形象有怎样

12、的特点?在文中起什么作用?(3) 小说以“沼泽地”为题有什么用意?(4) “我”两次评价沼泽地是杰作,两次“是杰作”的含义分别是什么?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认为能称得上“杰作”的艺术作品应具备怎样的特点。三、 诗歌鉴赏 (共1题;共11分)4. (11分) (2019高一下凯里期中)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新晴山月(宋)文同高松漏疏月,落影如画地。徘徊爱其下,及久不能寐。怯风池荷卷,病雨山果坠。谁伴予苦吟,满林啼络纬。【注释】络纬:即纺织娘,一种草虫,又名“络丝娘”,善鸣。(1) 下列对这首诗的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诗的一、二两句紧扣诗题中的“月”字,第一句写月光的形,第二

13、句写月光的神,两句仅十个字,但描绘得细腻生动,境界优美。B . 三、四两句写出了诗人在松下久久徘徊,不愿离去,更不愿匆匆人睡而要充分享受这良辰美景的心境。C . 五、六两句都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池塘里的荷花好像因为怕风吹,所以将叶子卷了起来,山果以雨为病,形象地写出山中雨久,山果因遭雨害而自落的情景。D . 七、八两句运用了设问的手法,把纺织娘不停地鸣叫与自己的低吟相映照,写得十分和谐,在自问自答中结束全诗。(2)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如何表达的?请结合全诗内容赏析。 四、 文言文阅读 (共2题;共25分)5. (16分) (2018高三上黄浦模拟)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彭州圆觉禅院

14、记苏洵人之居乎此也,其必有乐乎此也。居斯乐,不乐,不居也。居而不乐,不乐而不去,为自欺,且为欺天。盖君子耻食其食而无其功,耻服其服而不知其事,故居而不乐,吾有吐食、脱服,以逃天下之讥而已耳。天之畀我以形,而使我以心驭也。今日欲适秦,明日欲适越,天下谁我御?故居而不乐,不乐而不去,是其心且不能驭其形,而况能以驭他人?自唐以来,天下士大夫争以排释老为言,故其徒之欲求知于吾士大夫之间者,往往自叛其师以求其容于吾。而吾士大夫亦喜其来,而接之以礼。灵师、文畅之徒,饮酒食肉以自绝于其教。呜呼!归尔父子,复尔室家,而后吾许尔以叛尔师。父子之不归,室家之不复,而师之叛,是不可以一日立于天下。传曰:“人臣无外交

15、。”故季布之忠于楚也,虽不如萧、韩之先觉,而比丁公之贰则为愈。予在京师,彭州僧保聪来求识予甚勤。及至蜀,闻其自京师归,布衣蔬食以为其徒先,凡若干年,而所居圆觉院大治。一日为予道其先师平润事,与其院之所以得名者,请予为记。予佳聪之不以叛其师悦予也。故为之记曰:彭州龙兴寺僧平润讲圆觉经有奇,因以名院。院始弊不葺,润之来,始得隙地以作堂宇。凡更二僧,而至于保聪,聪又合其邻之僧屋若干于其院以成。是为记。(1) 可填入第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 A . 矣B . 耳C . 焉D . 哉(2) 对第段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提出不乐就应离去的观点,总领全篇内容。B . 提出不可自欺欺天的观点,领起下文内容。C . 提出不乐就应离去的观点,为下文进一步阐述张本。D . 提出乐就应该留下来的观点,引出下文的深入阐述。(3) 对第段“布衣蔬食以为其徒先”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穿布衣,吃素食,以此来为徒弟们作表率。B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