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431525300 上传时间:2022-09-2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9.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荷塘月色》教学设计(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荷塘月色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了解作者的矛盾心情以及产生这种心情的社会内容。2、体会本文细腻传神的语言以及新鲜贴切的比喻所产生的表达效果。3、学习本文抓住景物特点多方面刻画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4、培养学生欣赏自然景物美的能力和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操。教学重点:1、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教学时间: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大家有没有看见过荷塘?能不能联想到有关描写荷塘或荷花的诗文?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鲜艳夺目,美不胜收的画面)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写出了荷花那种自然的清纯美丽)月亮呢,大家喜不喜欢?说说有关描写月亮

2、或月色的诗文。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月朦胧,鸟朦胧,萤火照夜空。山朦胧,水朦胧,秋虫在呢哝。(朦胧的意境中,让人感觉如在云里雾里,飘飘欲仙,让人心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亮勾起了人的思乡之情)今夜月明人尽(全)望,不知秋思在谁家?(面对中秋明月,勾起无限秋思,表达自己的对亲友的怀想,也可看作是对飘泊异乡的人们的伤感悲怜。)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表达独自饮酒的寂寞与空虚。)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中的夜晚,有明月青松,流泉青石,闲静幽美,恬淡宜人。)那么大家见过荷塘月色没有?那么让我们走近朱自清,一起来欣赏他笔下的荷塘月色。二、解题荷塘月色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抒情散文,是朱自清早

3、期散文作品之一。荷塘是作者所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文题就点明作者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把握相应段落。三、文章哪些段落写了荷塘月色?(46段),生齐读。四、讲读第四段1、听录音,思考讨论:这一段写的是什么?写了哪些事物?怎么写的?2、师生订正: A、明确:写荷塘,依次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 写叶子是“田田的叶子”,“象亭亭的舞女的裙”,用叠词“田田”写出了叶子浓密的状态,又通过比喻形象地刻画了荷叶的动态美,有静有动,动静结合。B、指导学生分析描绘荷花、荷香、荷波的有关句子。荷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以拟人的手法以动写静,化静为动,写出了绽开的荷花如柔美的女郎,含苞的花

4、骨朵似娇羞的少女,象美女般纷至沓来。接着用比喻,“象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明珠、出浴的美人突出其“晶莹剔透、圆润明亮”,“星星”显示其晶莹稠密,这是有月光照耀的荷花的情状。荷香:仿佛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荷香的时断时续,若有若无,与歌声的隐隐约约,时断时续相类似,可以作比。这种特殊的比喻称之为“通感”。顺便讲讲“通感”的特点及运用。我像在一支雄伟而瑰丽的交响乐中飞翔”等等。荷波:由“微风过处”引渡,又鲜明地来描写荷塘的动态。“颤动、传过、闪电等词,把一霎那间的、不被人注意的动态恰当地表现了出来。尤其是”闪电“一词,既有光照的情形,又有快速而无声划过的动感。 3、小结

5、:作者按视线的移动,由近及远,由上而下地描写了荷塘景色。有静有动,并运用了拟人、比喻、通感等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了荷塘美景。而且,作者笔下的荷塘,是怎样的特定情境下的荷塘?(月下的荷塘)综观全段,不见一个“月”字,却处处有“月”,这就是作者的高明之处。4、生齐读。过渡:月下的荷塘如此令人陶醉,那荷塘上的月色又如何呢?五、学习第五段1、女生读2、提问:A、月色是难以描摹的,作者是借助什么来写月色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B、这一段可分为几层?(先写月光再写月影。)C、作者用了几个特别的动词写月色,请找出来,并说说好在哪里?(用“泻、浮、洗、笼、落”等词,化无形为有形,把静态的月光赋予动态,“静静地泻

6、”更见无边月色的质感。“浮”一个水气迷蒙,月色轻笼的境界。)D、接下来几句抒情的插笔,突出月色的朦胧。而后,写到了月光下的树影,有灌木丛落下的斑驳的黑影,有杨柳稀疏的倩影,也再现出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朦胧)3、小结第四五段内容。A、综观这两段,作者所写的荷塘月色有什么特点?(朦胧、静美、素雅;)B、齐读四、五段。 C、小结:这两段,前段写月色下的荷塘,未着一个“月”字,而处处见月,句句是写月下的荷塘景色;后一段着意写荷塘上的月色,句句拈出“月”字,借叶、花、云、树,见月光月色。两个角度,一个焦点,使月下荷塘和荷塘月色水乳交融,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六、学习第六段A、这一段写荷塘四周的树,从近及远

7、,由静到动,再次展现了荷塘四周怎样的环境?(轻淡朦胧、宁静深远的环境。)七、把握诗人欣赏荷塘月色时的情感。一切景语皆情语,这样的景物描写流露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从哪此寺方可以看出来?明确: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忧愁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一丝喜悦涌上心头)四五段朦胧、淡雅、素美之景衬托出作者内心淡淡的喜悦;到了第六段,我们明显可以感受到作者心情的变化。如:“阴阴地,像烟雾,没精打采的”反映出心情也跟着暗淡了下来。“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则是以闹写静,以蝉蛙的热闹反衬内心的烦忧,表明荷塘的月色的热闹的蝉声蛙声也无法排遣内心的郁闷,这种淡淡的哀愁重又涌上心头。以景抒情

8、,景中含情。八:延伸拓展:1、根据文字,说说写景中抒发了怎样的情?银光像稀疏的玉梳下可爱的女郎的头发:一缕闪动的光辉拥出一层颤动的波纹,色泽和光华里透着醉人的芳香,穿过白色的杨叶,穿过野葡萄珊瑚般的堆尖,穿过着风低腰的芦苇,芳香和光辉交织成笼罩着地面的丝绡,一切物类都在这片丝绡里向外伸展,向上浮动,向无数的未来低唱着生命的赞歌。写月光有芳香,运用了通感的笔法,几个“穿过“的排比,使人感觉光线有一个运行的动态的过程,营造了一种充满希望的氛围,表达了作者追求美好的未来的强烈愿望。2、生模仿着写一个画面。提示:1、注意写景的顺序;2、把握景物特点;3、融进主观情感,使情景交融。第二课时一、导入:同学

9、们,当你们苦闷忧伤之时,当你们自由快乐之际,你们会把自己或忧或喜的心情怎样排遣或者抒发呢?是自怨自艾,借酒浇愁,还是引吭高歌;开怀畅饮?许多文人往往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寄情于山水,托意于文字,尤其是在彷徨苦闷时,就企图用审美和文学把自己从现实中解脱出来,穿越艺术世界作精神之旅。作为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和爱国知识分子的朱自清,就是这样一个通过外景表达内情的人。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学习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领悟他那种微妙而复杂的情怀。二、整体把握课文,了解文章的结构生自由读课文,把握全文内容。作者按漫步荷塘的过程行文,根据地点的转换、视线的转移有层次地展现了荷塘月色的美丽景色和自己的心路历程。荷塘之

10、旅: 文章内容 心路历程家门 交代缘由,点明心境; 颇不宁静;小路 小路漫步,抒发感慨; 得到排遣荷塘(四周) 荷塘月色,我且受用; 暂时超脱家门; 回忆联想,不能释怀。 仍不宁静三、具体分析前三段:昨天我已经学习了四五六段朱笔下的荷塘月色,那么作者在写荷塘月色之前、之后具体写了一些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分析。1、讲读第一段A、齐读,思考开头一段所写环境怎样?心境如何?(幽静、颇不宁静)第一句是全文的文眼,突出自己孤寂凄凉的心境,就象一支乐曲的主旋律,在文中荡漾。B、小结:夜深人静家事已完,本来可以坐下来做自己想做的事,因心里颇不宁静,于是带上门走进另一番天地。这另一番天地又是怎样的呢?2、学习第

11、二段A、生自读,思考 :去荷塘的小路,是一条怎样的小路?请找出有关词语。(幽僻;不怎么阴森可怕;寂寞。突出其幽静、朦胧。B、分析:置身于这样一个静谧幽深的世界,作者不宁静的心情也逐渐变得安宁平静了,从容踱步,情由景生,此时,作者的感受又如何呢?3、学习第三段A、指名读。思考:作者的感想如何?(“背着手踱着”从容安闲;“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自由超脱;“什么都可以不理,受用无边的月色”自由自在。所有这一些,说明了作者的心情由不宁静渐趋向于宁静,一句“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 塘月色好了”,既流露出作者意欲享受这种难得偷来的片刻逍遥所带来的淡淡的喜悦,又巧妙地过渡到下文荷塘月色的描写。四、齐

12、读第四五六段,感受美丽的荷塘月色。五、落实字词。第三课时教学重点:学习第七八段,体会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一、复习:检查背诵。二、学习第七、八段1、理解采莲赋的有关词句:漂亮的少年,美丽的少女,心心相印采莲去,船头来回转,交杯频递笑把爱情传。桨板轻摇水草紧绊,船儿微动,浮萍和才分开。姑娘身材窈窕,白绸衫儿束细腰。情意绵绵难分割,恋恋不舍把头回。春末夏初好季节,叶儿正嫩花儿正开,撩水逗乐笑微微,怕水珠溅身弄湿衣。忽然又觉船儿斜,急忙收起绫罗裙。2、作者无法从美丽的自然中解脱自己,于是把思想的触角伸向文学创造的第二现实,追忆和想象采莲的盛况。这一盛况请用文中的句子表达(热闹的季节,风流的季

13、节)寄寓了作者一种怎样的情怀?(对美好自由和谐热闹的群居生活的向往。)3、那么作者由想象中的采莲盛况是否得到了解脱?(“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时间不会倒流,这种向往自然不会实现。所以无福消受,用前文中的一句话来说:“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这不免更加剧了作者惆怅失落的情绪,于是又从西洲曲里去寻找慰藉。三、学习最后几段1、齐读2、让学生读读西洲曲全诗的内容: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单衫杏子红,双鬃鸦雏色。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采莲面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忆郎郎不至,

14、仰首望飞鸿。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3、分析:从原作的语境看,采莲的少女是在“开门郎不至”的孤独寂寞中“出门采红莲”打发时光的。“低头弄莲子”一个“弄”字生动再现了少女那心不在焉,若有所思,苦闷忧伤的情感。作者和江南这个孤寂的采莲少女可以说是同病相怜。一个是追求理想而不可求,一个是思念情郎却不可得,用白居易的一句诗来说:“同是天涯沦落人”,或许作者从这个哀愁的采莲少女身上得到了安慰?然而,热闹的江南也好,寂寞的江南也好,只是心头飘忽如烟的一缕缕思绪,因为抬头之处,门已在眼前,

15、又回到了现实,一切如旧。四、总结全文1、内容及情感:行文至此,作者走完了荷塘之旅:家门小路荷塘荷塘四周家门;也走完了一段心路历程:不宁静宁静不宁静。值得大家学习的是作者把这种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融于朦胧素雅的荷塘月色之中。真是月朦胧,花也朦胧,喜朦胧,忧也朦胧,使环境与心境统一,情与景统一,意与境统一。整篇文章情文并茂,情景交融,在如流水般的行文中表达了作者在痛苦中挣扎,在幻变中追求的一种矛盾、不宁静的心情。背景介绍,了解作者内心不宁静的缘由。朱自清所向往的是“属于自己的自由的世界”,而他这种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在1927年国内两大政治力量尖锐对立的形势下就陷入了进退维谷的困境。一方面,蒋介石对共产党与革命青年的血腥屠杀使他目瞪口呆,另一方面,他也不想卷入共产党所领导的“以暴抗暴”的武装斗争中。这就形成了他性格与时代的矛盾。既反感于国民党的反革命,又对共产党的“革命”表示怀疑。于是想“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春夏与秋冬”。然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