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论文浅谈如何理解中国的和平崛起需要新思维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431516972 上传时间:2023-08-2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0.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当代中国论文浅谈如何理解中国的和平崛起需要新思维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当代中国论文浅谈如何理解中国的和平崛起需要新思维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当代中国论文浅谈如何理解中国的和平崛起需要新思维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当代中国论文浅谈如何理解中国的和平崛起需要新思维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当代中国论文浅谈如何理解中国的和平崛起需要新思维》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当代中国论文浅谈如何理解中国的和平崛起需要新思维(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如何理解中国的和平崛起需要新思维 陈志波 张京红内容摘要:国外有些舆论将中国和平崛起说成是“中国威胁论”,其思想根源是西方的旧式思维。理解中国的和平崛起需要以新的思维方式去解读:中国的历史文化特性决定了中国的国家价值取向有着深厚的和平传统;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背景决定了中国的发展道路趋向和平方式和市场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本质决定了中国发展只能是和平崛起。关键词:和平崛起 中国威胁论 新思维当中国领导人在世界论坛上郑重宣布中国走和平崛起道路时,国外有很多人潜意识地将“和平崛起”等同于“中国威胁”。这种论调除了不想让中国崛起,企图阻止中国崛起外,还有思维方式的影响。这种思维方式就是大国的兴

2、衰透露给人们的:大国的兴衰就是武力和强权的兴衰,就是弱肉强食的历史。保罗.肯尼迪的结论是建立在距今500年的历史事实上,这个时间段,正是西方大国崛起,活跃于世界舞台的时期。历史上这些大国的崛起,也的确是走的这样一条强权和武力征服道路。但是,难道中国的崛起非要走这样一条道路吗?这种思维方式能够正确解读中国的和平崛起吗?回答当然是否定的。所以,正确认识和理解中国的和平崛起,必须摈弃旧的思维方式,从中国的历史文化特性、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背景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本质的视角来看待中国的和平崛起。一、中国的历史文化特性决定了中国的国家价值取向有着深厚的和平传统。这是我们选择和平崛起的重要思想基础。中国

3、的传统文化强调“和合”,2500多年前的孔子就曾游说春秋各国反对战争,主张和平;孟子更是主张“兼爱,非攻”。从整个中国历史的发展看,中国从没有主动地侵略过别的国家。在公元1405年1433年的20多年间,中国明朝的郑和七次率船队远航,途经东南亚、西亚、东非等众多国家和地区。郑和的船队规模之大、人数之多、武器装备之精良,今天的人们很难想象。譬如人数,多次达到27000多人,船只一般超过260只,最大的船,吨位达1500吨级。仰仗这样的实力,郑和船队所到之处,皆可武力占领,不会遇到任何有效的抵抗,但郑和船队每到一地,都是尊重别国的宗教和文化,赠送礼物和建立友好的外交关系,或者确立一种册封和朝贡关系

4、。为什么郑和不去占领这些地方?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另外,还有一个问题,当时东南亚许多地方华人移民的总数已经远远地超过了当地的土著居民,朝廷只要稍加支持和肯定,这些地方与中国就会形成一种像今日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这些国家与英国的那种关系,但是,这些都没有发生。为什么没有发生?这也是值得深思的一个问题。我们看到,这和60年之后西方航海家远航这些地区和其他非欧洲地区的所作所为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1492年,西方的航海家哥伦布的4次远航(14921504),达.伽马的两次远航(14971503),以及后来西方所谓的地理大发现时期的麦哲伦及库克等人的环球航行,所到之处,就是占领、杀戮和掠夺。为

5、什么会如此?这其中可以探索出很多原因,但最重要的是两种文化的差异以及有文化差异所形成的思维方式所致。正如国际政治学专家李少军指出的那样:作为一个以文化为中轴的超大型的社会,文化特性可能比经济特性更能界定中国社会的特性,战略文化可能比力量格局对中国国际战略的选择影响更大。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所抱的最高理想,就是“天下太平”,“世界大同”。就儒家而言,其宗旨就是要融合全人类,以共同达到一种和平生活的境界,即以“仁”为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世界主义。实现这样的世界主义,是一种内向的文化学习过程,最根本的要求是修身养性,这与西方文化的外向与扩张,甚至佐以坚船利炮,是迥然不同的。 由上我们可以清楚看到,中国历

6、史文化传统“和合”精神的现实活力。“中国威胁论”的错误,错就错在仍沿用以往西方的旧式思维和国际政治学那套“一山不容二虎”的丛林法则看待全球化时代的国家关系,不晓得“你得即我失”的旧式“零合”思维观念,如今已经让位给“互利共赢”的“非零合”竞争理念。21世纪的世界民族之林正在见证并将继续见证这样一个中国:它既争取和平的外部环境发展自己,同时又努力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安全;既谋求实现自身富强,同时又坚持互利互惠,实现各国共同发展;既坚持本国特色,同时又尊重世界的多样性,促进多元文明共同进步;既不断融入国际体系,同时又遵守公认的行为准则,不谋求建立自己的势力范围,或者强行改变现行世界秩序;在国际竞

7、争中既注重维护本国的权益,同时又不搞损人利己,坚持通过平等协商、互谅互让解决分歧争端。越来越多的人将会认同这样一个共识:中国的发展壮大带来的是利多而不是损害,是和平、和谐而不是威胁与冲突。正如马来西亚前总理马哈蒂尔曾直言:“亚洲国家不必害怕中国日益增强的军事和经济力量,因为中国没有对外征服的传统。” 二 、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背景决定了中国的发展道路趋向和平方式和市场途径。这决定于中国与世界体系的主要矛盾。当前,我国与世界体系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中国经济与全球市场体系的结合问题。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客观进程,是在现代高科技条件下经济社会化和国际化的历史新阶段,这样一种背景下的中国崛起道路,只能是

8、通过和平方式和市场途径参与和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以获得国际分工的重新选择和战略资源的重新配置,而不必像德日那样通过发动战争掠夺别国资源来实现自身的发展和崛起,日益完善的国际体系和日渐成熟的国际机制对中国和平崛起的实现提供了有效地保证。因此,中国制度建设的目标也只能定位在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相适应的上层建筑。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回顾中国近30年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就可以清楚看到中国和平崛起的基本轨迹,其中有一些是具有规律性的认识,如渐进式的改革开放、从体制内到体制外的转变、充分利用内外两个市场的资源、一部分地区的发展带动其他地区的发展、保持稳定和平的外部环境、与主要国家和地

9、区形成共同利益等等。中国是一个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国家,但又不同于前苏东集团的转型国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但又不同于在全球化过程中被边缘化的大多数前第三世界国家。中国具有很强的抗周期能力,并且可以利用西方经济周期中各个阶段的机遇,如繁荣时期出口激增,衰退时期资金涌入等。这些条件和机遇并不是其他国家都能获得的。中国作为大国的稳定性、增长潜力、开放度和抗波动能力都是其他转型经济和发展中经济所不具备的。随着中国参与世界市场的竞争力的不断增强,中国产品占有世界市场的份额不断扩大,中国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的趋势日益明显。这并不是中国蓄意造成的,而是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本身的结果。中国生产要素的比较优势

10、将长期存在,国际产业向中国转移也不会是短暂现象。在一定条件下,中国也会成为向其他国家和地区转移的投资国。中国的产品构成和价格体系将影响国际价格走向,这是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并不是中国对某些国家的威胁。相反,在未来几十年中国可能带动全球价格体系和要素配置发生历史性的、革命 性的变动,这恰恰是经济全球化的结果,也是中国和平崛起的必然道路。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本质决定了中国发展只能是和平崛起。胡锦涛总书记在2003年一次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独立自主地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善于根据国情进行自主创新、又积极借鉴国外有益经验,不断开拓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这条道路,就要坚

11、持走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各国友好相处,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同各国的交流和合作,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做出贡献。这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和平崛起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本质内涵了和平崛起的要义,而要和平崛起就只能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通过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通过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办法,来创造良好的经济发展机制和环境,调整不同社会群体的利益,调动他们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生产力不断发展。对外,则是国门敞开,大胆利用国外的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勇于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按照共同的游戏规则和趋利避害的原则

12、,在平等竞争中实现双赢互利。正是秉承和平崛起的理念,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在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坚持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积极推动经济全球化向有利于各国共同繁荣的方向发展。中国政府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主张国家无论大小、贫富和强弱,都应一律平等,友好相处。各国应在互利的基础上加强并扩大经济、科技和文化交流与合作,促进共同发展与繁荣。中国坚持实行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战略,把既符合本国利益、又能促进共同发展,作为处理与各国经贸关系的基本原则,坚持在平等、互利、互惠的基础上同世界

13、各国发展经贸关系,不断为全球贸易持续增长做出贡献。中国始终坚持公正互利,实现共同发展。中国一贯主张,经济全球化应坚持以公正为基础,实现平衡、有序发展,使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普遍受益,而不是南北差距更加扩大。中国正在全球宏观经济和金融的国际合作中扮演越来越积极的角色,展现和平崛起的形象。自2001年12月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严格信守承诺,为开展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创造更加良好的条件。中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不断深化。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进程正在加快,上海合作组织建设进入全面务实合作阶段,贸易投资便利化进程全面启动。中国还相继与有关国家签署自由贸易区协定。在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中非合作论坛

14、等活动中,中国也是积极和务实的参与者。中国努力推动多边经贸关系发展和区域经济合作,积极参与制定和实施国际经贸规则,与各国共同解决经贸合作中出现的分歧和问题,促进世界经济平衡、有序发展。不断发展的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给世界各国带来了良好的机遇和巨大市场。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通过投资和服务贸易从中国获得丰厚的收益。目前,中国已成为国际公认的大市场之一。中国对外贸易与许多国家的互补性很强,中国巨大的市场为国际资本提供了投资机会。中国开展对外经贸合作有着巨大潜力和美好前景。面对中国的友好姿态和作为,国际上有些舆论总认为,中国的发展,有可能对世界体系构成威胁。这是典型的西方旧式思维和冷战思维的延

15、续。联合国宪章中“彼此以善为邻之道,和睦相处”等精神,已被国际社会广泛认同,友好、合作成为周边国家对华政策的主流。2003年10月,我国与东盟建立“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将双方关系提升到新的水平。2004年6月,胡锦涛主席出席在塔什干举行的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会晤,同其他成员国元首共同启动上合组织地区反恐怖机构,批准了塔什干宣言等文件。中国反复强调,中国的发展对中国和世界各国是互利共赢,并将成为推动亚太地区和全球经济发展的积极力量。中国相继提出了“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方针,以及“睦邻”、“安邦”和“富邻”的政策。正是由于中国的发展给邻国和他国、乃至世界同时

16、带来的不是威胁,而是巨大的发展空间,因此在国际舆论中,“中国威胁论”已越来越失去市场。以至于美国新闻周刊最近载文说,中国的崛起对他国、特别是对邻国来说,是机遇而非威胁,曾经广为流传的“中国威胁论”正被“中国机遇论”所取代。20多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告诉人们:中国是在不损害当前国际秩序的前提下发展起来的,中国是良好国际秩序的建设者。今天,中国仍是发展中国家,中国的主要任务就是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2005年9月15日,胡锦涛主席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的讲话中郑重声明:“中国将坚定不移地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不移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发展友好合作关系。中国将始终不渝地把自身的发展与人类共同进步联系在一起,既充分利用世界和平发展带来的机遇发展自己,又以自身的发展更好地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中国将一如既往地遵守联合国宪章的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