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创新体系研究与实践汇编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431505934 上传时间:2023-03-0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6.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版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创新体系研究与实践汇编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新版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创新体系研究与实践汇编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新版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创新体系研究与实践汇编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新版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创新体系研究与实践汇编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新版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创新体系研究与实践汇编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版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创新体系研究与实践汇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版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创新体系研究与实践汇编(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版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创新体系研究与实践汇编 摘 要提出了本科教学工作“六大体系”、“十二项工程”建设的基本框架和内涵;“六大体系”包括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教学基本建设体系、教学保障体系、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教学运行管理体系、教学改革质量工程体系;通过“六大体系”内涵建设确立本科教学长效机制,确立本科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不断提高本科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关健词本科教学 创新体系 框架和内涵 实践 十一五国家教改课题,项目编号:FIB070335-Al-16 作者简介:周文富(1952-),男,福建莆田,三明学院,教授。 一、创新体系的基本框架和内涵 本科教学工作创新体系建设

2、内容涵盖了教学改革、建设、管理、保障等各个方面。基本框架是:“六大体系”、“十二项工程”。内容包括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教学基本建设体系、教学保障体系、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教学运行管理体系、教学改革质量工程体系。“十二项工程”则是落实“六大体系”的主要措施和重点项目,包括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建设工程、实践教学创新模式改革与建设工程、教学运行管理系统建设工程、学生综合素质与学风建设工程、特色专业建设工程、课程建设工程、应用性特色教材建设工程、教师教学管理工程、师能建设工程、实验室、实习基地与创新平台建设工程、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系统建设工程、教改与质量建设工程、名师建设工程。在建设实施过程中,遵循

3、了整体性原则、层次性原则、动态性原则、综合优化原则等系统原则。 二、创新体系的建设与实践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人才培养体系是高校总系统中最本质要素,是高校创新的先导。它集中体现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办学定位、办学层次、人才培养目标等,是教育教学质量,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学分分配等具体计划的顶层设计;是实现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现学校特色的具体措施1-3。人才培养方案的思路是:明确培养目标是关键,面向应用是先导,依托学科专业是基础,培养应用能力是核心,加强素质教育是重点,强化实践教学是关键,推进产学合作是途径。 (二)教学基本建设体系 教学基本建设包括专业建设

4、、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内容和手段建设、实践教学服务平台建设、教学队伍建设等;它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建设。只有这些基本建设跟上了,以人才培养方案为核心的其他教学工作才能顺利进行。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要以特色专业、特色课程为首要的落脚点,加以建设和凝炼。 1以人才培养模式为载体,凝炼特色专业。国内许多地方高校不断探索“宽口径有特色的专业教育模式,实行“平台+模块”的专业课程体系,妥善解决宽口径培养与专业化人才的素质矛盾问题。始终把“挖掘优势,体现特色”作为重要原则,特色专业建设坚持因地制宜,因校制宜,选择、培育和凝炼,并以特色专业带动和辐射其他专业整体发展,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以特色求发展”的

5、专业建设理念与实践取得了“学生受益、家长满意、社会认同”人才培养效果。 2以人才培养模式为载体,凸显课程建设“八个一”。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保持课程模块的动态变化,以适应地方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呈现出的多样性对人才的需求;课程设置在价值体系上趋于整体模块化。主要做法有:一是设置了应用性人才密切相关的公共特色课程模块,面向所有专业学生,规定最低选修学分要求;二是对工程类的专业,增设本专业特色课程,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技术;三是实施五类课程建设工程,合格课程,重点课程,双语课程,精品课程,示范课程,;四是实施有行业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从教学内容、课外科技、基地建设、毕业设计项目选择等方面均注重突出行业

6、特色,找准结合点。 多年来,我们在课程建设中坚持了“八个一”。一个一流教师队伍;一个认真负责的教学态度;一手过硬的教学基本功;一套适应时代要求的教育思想、方法和手段;一套规范的教学文件;一套先进适用的教学资源;一套科学的考试方法;一本效果良好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教材。在实践课程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中充分体现 “四性”:一是综合性,从方案选择、设计、到实验结果,充分体现实验技能的综合性、系统性特点。二是自主性,强调学生自主地完成总体方案设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工作能力。三是先进性,体现学科的发展。四是实用性,综合、设计性实验所选的内容都是工业中的实际课题,具有明确的应用背景

7、,有利于学生了解实际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3以人才培养模式为载体,强化实践教学教学内容和手段建设。围绕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构建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为一体的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中包括从课内基础性、综合性、创新性,到课外的自助开放实验、贯穿大一至大四全过程的专业素质拓展训练和校外实习相结合的培养体系。在具体构建过程中,我们坚持“一个目标、两种能力、三个原则、四个结合”。 一个目标:为培养紧密服务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生产和管理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不同的专业目标和规格的要求不同,结合专业特点,分析本专业岗位群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总体要求提出具体的

8、实践教学总体目标,并分成素质教育、专业理论认知、专业操作技能、专业技术适应能力等子目标。 两种能力:即,实践应用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 三个原则:以学生为本原则,即以学生为中心,围绕学生能力拓展和知识结构开展实践教学;系统性原则,即按照整体优化的思想来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强干削支、整合集约;循序推进原则,即按照知识的系统性与认知的循序渐进的思想来安排实践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实验课:分成公共基础性实践教学、专业基础性实践教学、专业提高性实践性教学;课外科技创新实践性教学。 四个结合:能力培养与素质教育相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学研产相结合。 以培养学生能力为重点,

9、将实践教学的内容目标任务具体化;将各个实践教学环节: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论文、大学生科技创新、社会实践等,通过合理配置,构建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按照素质教育、专业理论认知、专业操作技能和技术适应能力四个层次;由简单到复杂,由验证到应用,由单一到综合,由一般到提高,由提高到创新,循序渐进地安排实践教学内容,依次递进,确保四年不断线。由于各实践环节教学始终突出了“质量”的特色,二年来,我校学生在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挑战杯”竞赛,数学建模,电子竞赛,英语竞赛,陶艺竞赛,创业竞赛,书法竞赛等省、部级各级各类学科性竞赛中获得的239项奖项,占全校学生总数3%。 (三)以人才培养模式为载体,构建

10、教学服务保障体系 先进的教学设施是教学现代化的基本保障。加大投入建好平台已成为地方本科院校的共识。近几年我校加大投入,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建好省级化学综合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级计算机教学实验示范中心、仿真实验室、化学工程实验室、机械数控中心、微机控制实验室、语音室、多媒体教学中心、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沙盘对抗职业训练中心、鞋业设计及制造实训中心、形体训练中心等一批实验教学平台;同时还充分利用97家校内、外实习基地的资源优势,探索产教研结合的发展道路,为应用性人才培养提供现代化的基本保障。 (四)以人才培养模式为载体,构建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 对新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来说,构建学院内部的质

11、量监控与评价体系,使评估经常化。是提高教学水平与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学校着力加强日常检查及以下几方面的工作。每学期定期开展课程考核与专项评估,制订评估指标及等级标准,成立由主管教学校长为组长,教务处处长为副组长、专家督导组组成的专项评估领导小组,采取院自评,学校集中评估的方式进行专项评估;通过召开师生座谈会、问卷调查、院交流等方式了解考核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教学简报、网络媒体、学校专栏等形式在全校范围内通报评估检查结果;将各门课程评估意见及存在问题逐一归纳整理,下发各院限期整改,并及时跟踪检查整改落实情况;引入竞争激励机制,开展考核与管理工作评比活动,对考核及管理工作中成绩优异的单位和个人,

12、予以表彰并与年度岗位津贴挂钩。 (五)构建全方位的课程考核质量监控体系4 一种良好的考试模式应该具有导向、诊断、反馈、评价、区分、预测等功能,同时还对教风、学风以及考风具有良好的引导作用。因此,研究构建科学、规范且富有成效的课程考核质量保证与监控体系,才能真正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学校以完善教学管理基本文件为目标,通过建立健全考核管理规章制度,严格考核管理,加强过程控制,形成了“九化”的考核质量保证与监控体系,取得了显著效果。 (1)考核命题制度化。加大教考分离力度,加强试题库建设,全校公共课程由试题库组题或教研室统一命题,非统考课程由教学小组负责命题,实行A、B卷制,严格命题审批制度,

13、未经审批的试题不得印刷,从而确保了命题质量。同时在命题过程中制定评分标准和参考答案,以规范试卷评阅管理。 (2)考核内容全面化。考核内容按大纲要求涵盖学生所学知识,以全面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深度与广度:要求试题难度适中,能够鉴别学生学习成绩的优劣;要求试题立意新颖,减少僵化及死记硬背的内容,给学生提供探索知识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3)考核方式多样化。学校注重课程考核方式创新,采取形式多样并注重能力的考核模式:“试题库考核模式”;“网络化考核模式”;“开卷考核模式”,使学生从死记硬背的枷锁中解脱出来;“半开卷考核模式,半开卷”,半闭卷,主要测试学生理解、掌握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

14、,“自主测试考核模式”,教师给定题要求,学生自主命题,自主答卷; “随堂考核模式”,教师授课时随堂命题或要求学生随堂完成某道作业题进行考核; “全程式考核模式”,即平时测验+论文+书面报告+社会调查+学*结+大作业+实验+讨论+答辩+考勤+期末考核;“创新加分模式”等。通过以上考核方式改变了学生考核成绩与实际能力不对称的现状,增强了考核结果的可信度。 (4)试卷评阅规范化。试卷评阅是否客观公正、标准是否统一,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考核成绩。学校严把试卷评阅关,统考课程实行一人一题、集体阅卷,试卷均严格按照评分标准评阅;阅卷教师一律实行签名制,以备检查;加强试卷评阅监督检查,对随意压低或提高学生成绩者

15、,按 “教学事故处理办法”处理,保证了考核成绩真实、公平、公正。 (5)成绩构成多元化。学校不断探索科学评判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体系,学生的考核成绩由全程式考核成绩综合评定,平时成绩占总成绩20-40,对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的课程适当放宽比例。通过实行考核成绩多元化评定制度,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充分发挥了考核的激励导向作用。 (6)试卷分析科学化。学校不断完善考核结果分析与评价制度,规定所有课程考核结束后,任课教师必须从命题内容、试卷评阅、试题结构及考核成绩等方面进行客观分析,查找问题,针对所反映的问题及薄弱环节提出改进意见、建议和措施。分析结果由教研室主任审定,并进行总体评价。同时,学校还组织专家对考核试卷进行定期检查或抽查,严把试卷分析评价关。 (7)资料归档统一-化。课程考核资料归档是考核管理的重要环节,学校统一规范,明确要求。202x年以来,不断加强各环节的管理,严格执行“三个坚持”:即坚持每学期对全校课程考核批阅后的试卷、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师授课表、标准答案、评分标准、课程成绩登记表、平时成绩登记表、试卷分析、课程小结等十项考核资料连同学校统一印制的封面汇总装订成册;坚持汇总装订,命题审批表、教师监考记录表及考场巡视记录表;坚持汇总装订各门课程考核试题册。资料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总结/计划/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