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观察与反思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431505153 上传时间:2023-11-2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观察与反思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观察与反思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观察与反思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观察与反思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观察与反思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观察与反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观察与反思(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观察与反思“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理念影响了教育界多年,特别在数学教学中影响最大。然而,在新课改的今天,它又戏剧性地演变为“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鱼塘”。果真如此吗?这三者到底有着什么样的联系与区别呢?【两个问题】一、注重结论,还是注重过程?1“送鱼”只注重结论,学生轻易得到“鱼”案例:小学一年级分类的教学。首先,教师吃透教材后,演示课件,让学生观察并说说摆放物品的特点;然后,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学具袋,分一分,摆一摆,通过分析、归纳,理解分类的意义,学生齐读分类的概念;最后教师出示书中练习让学生复习巩固,最终掌握分类的基本知识。分析:上述案例看似组织严密,环环相扣,

2、滴水不漏,教师依纲靠本,逻辑严密,把分类的知识“送给”学生,让人觉得一气呵成,但细细品味,似乎缺少点什么。缺少什么呢?教师的灵性,学生的个性,课堂的活性。虽然把“鱼”送给了学生,但整个课堂如同白开水一般,无色、无味,自然亦无激情了。因此,把“鱼”直接“送”给学生,实际上是一种走捷径的形式教学,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刻板的背诵条文,一切都是现成的:现成的结论,现成的论证,现成的说明,现成的。这种教学排斥了学生的思考和个性,反把教学过程简化到无需智慧努力,只需听讲和记忆就能掌握知识的程度。这实际上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这也许是“送鱼” 被“授渔”所取代的重要原因之一吧。2、“授渔”-既注重教

3、学过程,又兼顾结论,绝大多数学生能按 “鱼” 索“渔”。案例: 一位教师在教学时首先请学生猜想三角学的内角和可能是多少度,并说自己的想法。有学生说:“是360度”;有学生说:“不可能,两个直角三角形才拼成一个长方形,长方形四个角之和是904=360度,所以一个三角形三个内角和应该是180度。”通过一番大胆的猜想,有根有据的思考后,正当学生们想抓“鱼”时,老师趁势把他们领到了“鱼塘”边。“那我们来研究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究竟是否等于180度吧!该如何验证呢?”有学生说量一量,有学生说撕一撕,拼一拼,也有学生说折一折等。当学生有了自己喜欢的办法,老师又引导学生思考怎样能验证所有的三角形内角和的度数呢

4、?有学生建议按角分三类研究,也有学生建议按边分验证等等紧接着通过小组的合作探究,完成探究任务,最后大家互相交流,使同学们充分、深刻地体会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分析:从本节案例的教学效果看,教师巧妙地完成了“授渔”的任务,学生也很好的掌握知识和探索知识的方法,效果明显。实际上,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是暴露学生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的过程,另一方面是展示学生聪明才智、形成独特个性与创新成果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如何掌握和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予以关注。3、“挖鱼塘”-注重学习的自主探索过程,学生不一定钓到“

5、鱼”。案例:一位教师在给学生讲解“分类”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更生动、更形象地了解“分类”,将在课前准备的大量教具分到各小组,放手让学生讨论:怎样把它们进行分类。然而事与愿违,学生们在分蔬菜和水果时,争着把玩手中的教具,有的甚至为了一根香蕉争得不可开交。学生在教师事先挖好的“鱼塘”中乱走乱撞,喜笑颜开,对“分类”的知识也没有探索出个所以然。执教教师在万般无奈下,只好草草收场。分析:在新课程理念下,许多教师把“授渔”改为“挖鱼塘”,想主学生经历“索鱼”的过程,品味“获鱼”的喜悦。然而事实上,学生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但结果很可能一无所获,即使得到“渔”,最终也没有钓到一条小“鱼”。二、注重

6、教师“教”,还是注重学生“学”?1、“送鱼”-注重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的学教师负责“送鱼”,学生负责“受鱼”,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学围绕教转。对于求知的学生来说,教师是知识的占有和传授者,是知识宝库,是活的教科书,是有学问的人。没有教师的“送鱼”,学生就无法“受鱼”。于是,教学关系变为: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在这样的课堂上,“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教替代了学,学生是被教会而不是自己学会的,更不用说会学了。2、“授渔”-注重教师的教,也注重学生的学。3、“挖鱼塘”-特别强调学生的学。分析: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有更大的学习空间和更多铁思考余地,然

7、而审视这节课,学生在课堂上学学得“轰轰烈烈”,可是却并未获得知识。在这样的教学中,我们把过多的注意力集中在学生的“学”上,忽视了对学生参与学习的深度的把握,特别是忽略了对学生参与的实际可能性的分析,以为只要给学生开放的学习空间,让学生畅所欲言,就会主动掌握知识,忘记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帮助与指导作用。教与学的关系问题是教学过程的本质问题,同时也是教学论中的重大问题。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基于此,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那些只有教学的表现形式而无实质性交往的“教学”是假教学。【三点反

8、思】1、该“送鱼”时就“送鱼”诚然,教师过多地采用单一传递、讲授、灌输的方式,直接呈现或讲授结论、结果、定理、公式、法则、定律等,再要求学生进行理解、记忆、练习、运用的“送鱼”方式,必然导致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推动学习兴趣。因此,在改变教师单一的教学方式的同时,还要关注学生学习方式、思维方式的差异,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和学生水平的不同,调整教学方式,当“送鱼”时就“送鱼”,采取启发性讲授,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另外,从教与学的关系来说,整个教学过程是个“从教到学”的转化过程,学生也有从依赖到独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随着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由弱到强,由大到小的增

9、长和提高,教师将“鱼”从“全送”到“少送”,最后“不送”,直到学生基本完全独立地“捕鱼”为止。2、授渔”要讲究策略在“授渔”过程中,为把思考问题的实际过程展现给学生,让学生不仅要学会数学方法,而且要学会这个方法是如何找到的,教师要十分注重“授渔”的策略和技巧。如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有创造地设计“授渔”过程;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提供给学生的新材料知识应具有潜在的意义和迁移的生成能力,使学生能有效地消化和理解,达到融会贯通;在创设问题情境或教学活动中,努力使数学课堂形成一种和谐的氛围,引导学生在质疑,操作,实验,探索中消除假知,活动真知,丰富体验,求得发展;在问题设计上,要善于选

10、择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开展讨论研究,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使学生更深刻地获得数学知识。3、不做“鱼塘”的看客为学生挖好“鱼塘”,让学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究,可以极大地改变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让学生在一种宽松,自由,活跃的气氛下进行学习。然而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并非都是一帆风顺的。因此,教师不能为了体现新理念就做“鱼塘” 的看客,不管不问,使学生的合作成为“合坐”,自主成为“自流”。这就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变“鱼塘”看客为“鱼塘”主题,努力当好“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走进鱼塘,与学生一起讨论,交流;充分预计学生在“鱼塘”中可能会发生的问题或遇到的困难,或准备好“渔船”,或准备好“钓鱼竿”,及时给予帮助与引导,为学生的学习扫清障碍;必要时,更要因势利导,或给“鱼饵”,或传点“渔经,给学生提供更多表现和发展的机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